明中期景德鎮青花瓷考古持續深入
近年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工作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中,一號沉船被確認為明正德年間商船,經勘測船載文物數量超過10萬件,尤以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碗、盤為大宗。此考古發現為研究明中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提供了重要實証,表明這一時期景德鎮青花瓷迅速崛起,逐步成為中國與世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2024年,為配合江西景德鎮市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機構對景德鎮觀音閣窯址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該窯場可追溯到南宋時期,至明初趨於衰落,一直延續至明末。其中,明中期地層窯業堆積豐厚,出土遺物以青花瓷器為主。
明中期景德鎮各窯場生產的青花瓷在器類和紋飾方面表現出顯著的同質性:器類以碗、盤為主,輔以杯、罐、爐、燈盞等,青花紋飾包括纏枝蓮、蕉葉等植物紋,仙人乘槎、高士騎馬等人物紋,獅子、飛鶴等動物紋,十字寶杵、海螺等圖案紋,反映出這一時期青花瓷藝術的多樣性與創新活力。典型器如“正德碗”,實用美觀,成為少數以年號命名的經典器形,沿用至今。
明中期青花制瓷技藝高超,產品面貌較明初期產生了較大變化。這一時期大部分青花瓷胎體白膩,釉光透亮。而且,明中期青料已進行了選礦、煅燒、精研等工藝,並在畫法上開始出現“混水”法。總之,明中期景德鎮民營青花瓷生產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從窯場的地理分布看,明清文獻記載的北至觀音閣、南至小港嘴的景德鎮“陶陽十三裡”此時已逐步形成。
在14世紀晚期到15世紀中期,青花瓷器資料非常少。正德時期短暫的開海之后,民間海外貿易逐步興盛。而15世紀后期,伴隨著一系列地理大發現,西方一些國家開啟了環印度洋地區的海上貿易。景德鎮青花瓷便在這一歷史背景下,通過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早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這一時期景德鎮青花瓷的輸出范圍十分廣泛,涉及歐洲、東亞、非洲等區域的國家。該時期的景德鎮青花瓷不僅出現在國外城堡、官府、王室寺廟等遺址,還出現在普通生活遺址及墓葬中,這表明青花瓷作為一種外來商品,不僅為貴族所喜好,也逐漸進入平民階層的日常生活。
沉船作為“時間膠囊”,器物時代集中明確,且數量眾多、保存完整,對研究陶瓷貿易有重要意義。明中期沉船除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外,比較重要的還有:利納淺灘號、聖克魯茲號、文萊號等。這些沉船出水器物與海外遺址的發現相吻合,均以景德鎮民窯青花瓷器為主。這一現象表明外銷瓷器的品種在明中期發生了嬗變,明代早期以龍泉青瓷為主的外銷瓷器,到明中期已逐漸被景德鎮青花瓷所取代。
明中期景德鎮青花瓷外銷規模的擴大,促進了多元文明的互動與融合。明中期大量青花瓷器輸出勢必會影響到消費地的審美,導致其日用器物受到精美青花瓷器的影響,進而帶動相關文化與技術變遷。需要指出的是,景德鎮青花瓷的影響不僅在日用陶瓷器皿方面,其審美風格甚至影響到紡織、金屬工藝與建筑裝飾等領域。“葡萄牙藍”的青花瓷磚壁畫至今仍是伊比利亞半島的文化象征之一。15、16世紀西亞的伊朗、敘利亞、土耳其等地區模仿景德鎮青花瓷的白釉藍彩技術愈加普及。
明中期景德鎮青花瓷的外銷繁榮,不僅推動了本地民營瓷業的興盛,也為16—17世紀景德鎮成為世界制瓷中心奠定基礎。其在全球范圍內的流通,既輸出了精良的器物,也傳遞了中國獨特的藝術語言,在跨文化互動中塑造了早期現代世界的物質圖景。隨著考古工作的持續深入,景德鎮青花瓷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將得到更全面的揭示。
(作者分別為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景德鎮陶瓷大學博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