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大鄱阳 执着小康梦

2020年05月13日07:05  来源:江西日报
 

鄱阳湖因鄱阳县而得名。坐拥一湖清水,鄱阳成为全国水产百强县,全国超级产粮大县,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是令人神往的“珍禽世界”“候鸟王国”。

鄱阳也因鄱阳湖而频繁遭受洪涝灾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就业门路不宽等多重因素,令这个全省人口最多、面积第二的县,成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县。贫困遮掩了“银鄱阳”的风采,啃下脱贫这块全省最大的硬骨头,160万鄱阳人咬定小康目标,执着追梦。

4月26日,省政府正式宣布鄱阳县等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鄱阳交出了脱贫质量较高、群众认可度达99.04%的满意答卷:2019年底共减贫47037户162125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58%下降到0.2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866元增长到11599元,全面实现162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部退出。

鄱阳人终于把戴了34年的国定贫困县帽子丢进历史的长河,可以放飞被贫穷压抑许久的自信,尽情拥抱新生活,奋力开启新征程!

凝心聚力 打一场治贫斗穷的攻坚战

从1986年入列国家级贫困县,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再到新世纪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穷,一直是鄱阳挥之不去的阴霾。

全县160万人口,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就达16.88万,比省内某些小县的全县人口还多,而且这些贫困人口分布在全县各村,点多面广。

作为全省贫困规模最大的县,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鄱阳县委、县政府拿出背水一战的勇气,尽锐出战,鲜明地提出了“四个70%以上”的工作导向,即县乡村三级70%以上的人力、财力、物力用在推动脱贫攻坚上;乡镇科学发展年终考核中脱贫攻坚占70%以上权重;提拔重用干部70%以上从扶贫一线干部中产生;全县各级干部70%以上时间精力用于脱贫攻坚工作。

11万人口的古县渡镇有贫困人口11032人,因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有3名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原镇扶贫站副站长王文娟就是其中一名,像她一样,全县近两年共提拔重用的305名干部中,来自扶贫一线的有217名,占71.1%,树立了重脱贫攻坚实绩的选任导向;2017年以来,共查处扶贫领域问题512个,处理849人,给予党政纪处分216人。全县树立了正向激励鼓士气,反向追责动真格的良好氛围。

层层压实责任,凝聚合力。落实“县负总责、乡镇主抓、村级落实”工作机制,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该县对乡镇,实行调度制、督导制、汇报制、排位制、通报制,不断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对行业部门,成立13个脱贫摘帽工作组,强化扶贫责任落实。

同时,以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产业包扶、社会包助、政府包底“五包脱贫法”为抓手,组织了172个县直单位和上级下派的68个帮扶单位,与全县162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面结对。全面推行县乡村三级干部“86432”结对帮扶机制,按照县处级干部结对8户,乡科级干部结对6户,一般干部结对4户,村支书、主任结对3户,其他村干部结对2户,共组织12369名各级干部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

精准施策 实现高质量脱贫不返贫

脱贫攻坚越到后面,越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该县围绕高质量脱贫目标,大力实施“十大扶贫工程”,下足“绣花”功夫,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确保扶贫政策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工程为核心,全县力求因村规划兴产业、因户施策精准扶。创新“五金”增收法,积极引导贫困村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经营方式,实现“造血式”扶贫。建成了10万亩稻虾、莲虾共作基地,5万亩油茶基地,2万亩中药材基地,1万亩马家柚基地,5000亩大棚蔬菜基地和3000亩猕猴桃基地等一批规模化产业扶贫基地,建成了葛根、山羊、芦笋、肉鸽、火龙果、金银花、白茶、贡菊等162个“一村一品”贫困村特色产业基地。

芦田乡孤山村吴饶庆家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因为年迈的母亲患阿尔兹海默症、小儿子患淋巴结结核,属因病致贫家庭。帮扶干部根据吴饶庆自小学裁缝,与妻子一度在福建制衣厂打工的实际,支持他进行服装来料加工,去年见加工业务好,帮扶干部又鼓励他创办扶贫车间,并为他争取了5000元创业补贴,吴饶庆的电动缝纫机也从最初的2台增加到目前的12台,订单多的时候可吸纳20多人务工,其中大部分来自贫困户。5月8日,65岁的张水珠就在这里忙着给堆成小山式的睡衣剪线头,年增收超过一万元。张水珠丈夫瘫痪10多年,一个儿子患精神病,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她说,自己没文化、没技术,找工作难,多亏了有扶贫车间可以让自己既照顾了病人,又能在家门口赚些零用钱。

全县共建成类似的扶贫车间130家,带动1525人就业。

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对象实行发展产业奖补、引导就业的方式进行扶持;对失能弱能的深度贫困户实行光伏(旅游)资产收益式扶持。建成联村光伏电站23个共110.245兆瓦,实现光扶扶贫资产收益差异化分红,带动全县失能弱能贫困户近2.5万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同时,在全县344个贫困村实施光伏扩面工程,总装机规模达34.4兆瓦,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6万元以上。

加强了教育、健康、安全住房保障力度,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2016年以来资助贫困学生29.1万次,共计30502.7万元,帮助贫困学子“梦想照进现实”;筑牢贫困人口就医“四道保障线”,确保了贫困患者住院报销比例控制在90%的适度标准,实现了“十三五”贫困村建卫生室全覆,让贫困群众看病有底气;对1.7万户“四类对象”和近1万户国有垦区危旧房进行了改造,帮助困难群众全部住进安全房、实现“安居梦”。

对“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失能弱能对象,实行政府财政兜底保障。提高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保障标准,加大医疗保障和保险救助力度,加大对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的贫困户支持力度。

全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162个“十三五”贫困村,村庄整治项目建设全部完成,全面实现通动力电、通网络、通有线电视,贫困村全部如期退出,贫困户家家户户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目标。全县改造升级县乡主干道629公里,通自然村(组)公路650公里,荣获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扶志扶智 春风化雨催生脱贫源动力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鄱阳县针对部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对发展扶贫产业和就业有畏难情绪等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扶志、扶德、扶智、扶勤、扶能”精神“五扶”脱贫法、文化扶贫工程、脱贫攻坚“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和移风易俗行动等活动,为脱贫攻坚注入持续动力,实现了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以高尚思想塑造新型农民、以鲜明特色打造秀美乡村,以文明的乡风改变陈规陋习,为全县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成为全国、全省典型案例。

结成精神帮扶对子,引导贫困户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精神。银宝湖乡青林村贫困户江会喜,上有80多岁的母亲,老婆又患有精神病,江会喜却一直不管不顾,整天无所事事,靠低保维持生计。针对这种情况,结对干部了解到江会喜以前做过裁缝,就鼓励他在家做缝纫,并帮他联系订单和销路;同时,帮扶干部经常与他促膝谈心,让他对生活树立了信心,家庭责任感增强,开始细心照顾母亲,送妻子到县里的医院进行诊治。

用好身边榜样,激励前行力量,是鄱阳推进精神扶贫的又一亮点。在石门街镇汉桥村的宣传栏上,该村“最美脱贫户”朱员生身披大红绶带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驻村第一书记吴飞说:“自从我村开展脱贫典型评选后,贫困户有了榜样,主动脱贫的积极性更高了。”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上为贫困群众开辟致富新路。推广“文化+旅游”的融合模式,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扶持有文化底蕴的贫困乡村发展旅游,打造了古县渡汪家村红色文化、三庙前乡洪曹村廉政文化等一批文化旅游示范村。举办了古县渡杨梅节、三庙前莲花节、柘港乡猕猴桃节,高家岭果蔬节等乡村文化节庆活动。莲花山乡的贫困村潘村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乡里举办了五届莲花山柿子旅游文化节,游客一届比一届多,潘村的柿子、板栗、油茶、灵芝、香菇、木耳等特产,从长在深山人未识变成供不应求。

去年以来,该县秉承“扶贫先扶志、扶志重感恩”的理念,全面强化脱贫攻坚感恩奋进教育,不断增强贫困群众感怀党恩、向上向善、自力更生意识。依托全县农村现有的746座戏台,打造农村文化大舞台。每逢周末,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群众生活乐起来。县里排演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大型赣剧《红星恋歌》,创作了赣剧小戏《扶》、小品《退贫记》、三句半《精准脱贫感党恩》等,进乡入村巡演。此外,全县发展腰鼓队、广场舞队、太极拳队等农村演出队伍2000多支、5万余人(其中贫困户参加近万人),每年开展演出10万余场,做到群众演、群众唱、群众看。

针对一些脱贫户因人情往来,面临返贫风险的问题,鄱阳开展移风易俗树新风行动,重拳出击,革除陈规陋习。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出台相关措施,把移风易俗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创建文明村镇重要内容,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

目前,鄱阳县已成立村组红白理事会2690个,修订完善村规民约2697条,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对婚丧嫁娶的招待范围、办席标准、规模上限、烟酒档次等作出明确规定。只要群众中有红白喜事,理事会都会主动上门,提供“一条龙”服务,切实减轻了群众负担。去年10月12号,三庙前乡东朗村村民严某因车祸去世,当天该村红白理事会就上门吊唁,主动联系殡仪馆和公益性墓地,并宣传移风易俗有关政策,得到了死者家属积极响应,做到停柩时不请道士、乐队,出殡时不放鞭炮、礼炮。

脱贫退出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贫困县退出后的鄱阳,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