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丁路村。
丁路村绿荫中整洁的农舍。
4月,春风吹拂下的黎川县宏村镇丁路村,满目苍翠、风景如画。依山层层栽种的香榧树长势喜人,林下成群的五黑鸡悠闲散步,村民们正忙着为香榧树修剪枝丫。
如此一幅欣欣向荣的图景,发生在这样一个省级“十三五”贫困村,来之不易。
栽下“摇钱树”
山高林密,生态环境优美的黎川县国家森林公园岩泉林场内,孕育出一个数量达6500余棵、最高树龄近千年的香榧种群。凭此古香榧群落,黎川被评为“中国香榧之乡”。据专家介绍,香榧是中国独具特色的珍稀健康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经济价值高、生态效益好。
然而在几年前,尽管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黎川县靠香榧致富的却没有几人。
“丁路村经济薄弱、交通不便,脱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黎川县纪委监委选派到丁路村的第一书记陈剑君介绍,丁路村共有452户168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41人。虽然香榧经济价值高,县里也大力推动发展香榧产业,但由于回报周期较长,不能马上看到经济效益,当初丁路村贫困户参与种植的意愿并不强。
经过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将贫困户每户3000元的扶贫到户资金入股到县里成立的香榧专业合作社,每年每户分红在300元左右,到期本金退出仍归贫困户所有。合作社得到发展资金,除了保障分红外,还给贫困户每人栽种10棵嫁接后的“2+5”种苗,这种嫁接种苗虽然是刚种下,但相当于种了7年的树苗,大大缩短了挂果时间。
“虽然等香榧挂果还要几年时间,但每年入股后的分红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合作社在村里的种植基地给贫困户创造了就业机会,他们的生活由此得到改善。”陈剑君介绍,5年后香榧进入挂果期,果子由合作社包销,一棵树的产值最少有三四百元,进入丰产期后,收入还会翻番。这些香榧如同“摇钱树”,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就业有保障
“他在香榧基地上班,一年能赚3万多元,下班还能回家继续忙农活。”在合作社的香榧基地,丁路村党支部书记杨团荣把正准备给香榧树苗搭遮阳棚的61岁贫困户张桂林拉了过来,让他说说香榧带来的变化。
张桂林笑着说:“虽然家里添置空调、电动车等花掉了不少钱,不过照这样发展,一定能实现两年存款过10万元的目标,等我那10棵香榧树挂果了,日子还会越过越好!”
与张桂林不同,村里还有几名贫困户因为身体原因,只能在基地里打短工。54岁的杨海波独自一人生活,主要靠低保、公益性岗位收入过日子,自从在基地打短工后,生活明显改善。“政府给我新建了房屋,现在吃穿不愁,看病也有报销,我还用自己在基地赚的钱买了个大彩电。”杨海波乐呵呵地向记者比划着彩电的大小。
为了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陈剑君得到县扶贫部门支持,相继为贫困户提供了胭脂柚种苗与五黑鸡鸡苗,胭脂柚明年就将挂果,五黑鸡已经开始产蛋销售。
画出“乡愁图”
“除了发展产业让贫困户增收,镇里还为贫困家庭进行危房改造,解决贫困户住房难问题,并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解决贫困户看病难问题。”宏村镇政府负责人介绍。在扶贫的同时,丁路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落下。近年来,宏村镇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筹资450万元对丁路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村里不仅安装了路灯,修建了冲水厕所,还对连户路、村组通道路实施了硬化。
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娱乐生活,村里兴建了休闲娱乐广场,每年邀请县文广新旅局开展送戏下乡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如今的丁路村已摆脱了贫困,成为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秀美乡村。(记者 蔡颖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