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有了好去处

——新余渝水区水稻秸秆综合利用试点见闻

2020年05月18日07:58  来源:江西日报
 

蘑坊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金牯在生产车间介绍秸秆利用情况。

 

  水稻青苗下田,新余市洪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与当地种粮大户联系稻草收购事宜,为基地2500多头肉牛筹备“粮草”。在新余市渝水区,不仅洪泰农业,还有蘑坊菌业有限公司、供销惠农现代农业服务公司新余分公司等多家企业,早早地盯上了水稻秸秆,欲抢占秸秆利用的先机。

  记者在渝水区采访了解到,作为2019年全省首批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区),渝水区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多元利用、农用优先;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原则,培育了多条水稻秸秆综合利用路径。

  昔日“一把火”,如今“一沓钱”

  珠珊镇石山村种粮大户陈春平去年1000多亩晚稻收割后,得到一笔2万多元的“额外之财”。以前机收后烧掉或烂掉的稻草,全被洪泰农业的秸秆打捆机一股脑儿“折”成方块,收回了养殖场,作为饲料原料。

  和陈春平一样,石山村张小高去年800亩田所产生的稻草,也卖给了洪泰农业,进账1.6万元。张小高介绍,去年镇政府召集全镇种粮大户开会,宣传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和好处,动员大家与企业合作。听说洪泰农业对每亩稻田的稻草给出20元的收购价,种粮大户们参与积极性高涨。“以前一把火,污染空气。现在换来一沓钱,何乐而不为?”

  从“一把火”到“一沓钱”,是渝水区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带来的新变化。去年列入试点县(区)后,渝水区以原有的蘑坊菌业、洪泰农业和新引进的供销惠农为骨干,分别发展基料化(食用菌种植)、饲料化(肉牛养殖)、原料化(造纸)等水稻秸秆规模化利用产业。

  在位于南安乡的蘑坊菌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金牯告诉记者,公司种植的有机双孢菇95%销往香港,去年总产量4500吨,公司生物基料发酵场消耗的水稻秸秆达1.5万吨。“我们新厂房8月份可以建起,到时候制生物基料年消耗水稻秸秆3万多吨。”

  记者来到洪泰农业,只见制料车间机器将稻草、青草“吃”进去后,很快“吐”出混合饲料运往牛圈。副总经理易群亮介绍,养殖场每天需要饲料20吨,其中水稻秸秆原料12吨。现在,养殖场二期正在建设,竣工后肉牛年存栏量可达5000头,那时水稻秸秆的需求量会更大。

  位于罗坊镇竹山村的供销惠农新余分公司,每年可处理水稻秸秆2万吨,生产造纸原料纤维丝1.4万吨。公司陆续在新余建设5条相同规模生产线后,年处理水稻秸秆量可达10万吨。

  去年渝水区中稻、晚稻种植面积43万余亩。这3家秸秆基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利用骨干企业按照年设计生产规模,可以消化这些耕地的水稻秸秆。据统计,去年全区秸秆基料化利用量1.21万吨、饲料化利用量5.77万吨、原料化利用量4300吨。这其中还包括棉花、油菜、花生等农作物秸秆。

  这几家骨干企业去年已在本地收购3万吨稻草,其余从外省购进。“现在列为试点项目,相信随着政策的推动和我们的努力,本地稻草的回收量会越来越大。”廖金牯说,“那时,我们收购成本会大大下降。”

  完善“收储运”,畅通产业链

  渝水区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效果已然明显:水稻秸秆规模化利用的基料化、饲料化、原料化三种模式已形成,并且可复制、可推广;在种粮大户和秸秆利用企业的带动下,农民对生态循环农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环保意识在增强。

  但也有不足。渝水区农业农村和粮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主要原因是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关键环节——收储运体系不健全,秸秆离田社会化服务还不完善,尤其是打捆离田作业机械不足等;种粮大户积极性虽然高,但为数众多的村民不易接受。

  为破解秸秆收储运体系瓶颈,渝水区一方面对秸秆打捆农机购置和秸秆标准仓储中心建设进行补贴,另一方面培育建立一批秸秆离田社会化服务组织。去年,对9台秸秆打捆机奖补57.1万元,对8个标准化仓储中心奖补400万元。培育了德隆农业合作社、科瑞种植合作社等4家秸秆离田社会化服务组织。

  这些秸秆离田社会化服务组织,与企业签订秸秆购销合同,去年完成秸秆离田服务面积3.9万亩。德隆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贺诚介绍,去年投资20多万元购进了2台收割打捆一体机,政府补贴12万元,去年打捆离田作业6000亩,稻草卖给洪泰,现在准备再添置打捆机、建储存仓库。

  秸秆利用企业也在想办法。供销惠农一口气购进4台履带自走式打捆机,建设了容量1000吨的仓储中心。洪泰农业购进2台打捆机,兴建了面积3000平方米的仓储中心。蘑坊菌业购进1台收割打捆一体机。这些企业购进秸秆打捆机后,或自己深入田间收购,或将打捆机租给农户运营,秸秆收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渝水区农业农村和粮食局科教能源办负责人王乐介绍,区里已申请第二批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资金416万元,将继续遴选和培育更多的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离田社会化服务组织。同时,加大实施打捆机叠加补贴政策和仓储中心补贴政策,激发更多企业、组织甚至农户参与到秸秆综合利用中来。

  采访中,一些种粮小户肯定这项工作,但参与积极性不高。“每亩田的稻草只卖一二十块钱,田少根本就看不到钱。”为破解难题,扩大水稻秸秆综合利用量,渝水区加强宣传引导,并以村为单位抱团与企业合作。同时,完善离田实物和技术补偿机制,调动散户积极性。

  目前,离田技术补偿方式较普遍。即秸秆离田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农户达成协议,利用秸秆收割打捆一体机为农户免费收割水稻,再将秸秆收走。

  离田实物补偿方式尚在努力推广中。目前洪泰农业、蘑坊菌业、德隆农业合作社等均利用秸秆废渣生产有机肥,即先将秸秆离田回收,再以有机肥补偿给农户,帮助培育耕地肥力。这种补偿方式,未来操作空间较大。

  如今,渝水区秸秆收储运体系基本建立,产业链也正得到有效畅通。秸秆有了好归宿,既节能环保,又推动着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去年11月,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经验推介会在渝水区召开,该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得到与会人员肯定。(记者 胡光华 文/图)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