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披绿装 农民乐开怀——定南粮食生产一线观察

2020年05月20日14:41  来源:江西日报
 

沟渠畅通、水田翻耕、青秧起苗、田垄播种,农人忙碌,农机轰鸣,定南田野处处涌动着希望与喜悦。连日来,定南县在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抓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今年该县落实早稻面积6.31万亩,创近十年之最。

种稻有“道”

在定南县鹅公镇岸口村,微风拂过,一块块水田漾起波纹,秧叶摇曳。“刚插的禾苗对水的要求比较高,不能积水太多,也不能断水。”田埂上,村民陈建全正来回查看禾苗。

“以前是‘单打独斗’,种好种坏是自己的事,如今大家都认我是师傅,不拿出些真本事可不行。”陈建全今年种了270余亩早稻,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十几户农民也种了水稻。

尽管种稻经验丰富,但陈建全还是经常请教农技员。“除了到田间地头指导水稻种植,今年还开始组织各村干部和种粮大户培训,由这些种稻能手把技术传授给农户。同时,我还会利用视频,在线实时指导。”鹅公镇农技员郭添华说。当前,该县有数十名像郭添华这样的农技员服务在粮食生产一线。

除了技术,机械化也是今年粮食生产重头戏。老城镇水西村运用大马力机械翻耕田地,已完成早稻移栽100多亩。采用“机器换人”的还有岭北镇大屋村,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一应俱全。据了解,今年全县各乡镇新购粮食生产农机设备87台。

变化的还有种稻机制。在该县丰背村,抛荒地复耕任务分解到干部,定人定责,精准推进;长桥村发挥种粮大户引导作用,带动散户参与;玉石村利用村农机合作社,统筹调配农机集中作业,保障早稻生产有序进行……

田畴无“愁”

“突突突”,一阵阵机器运作声回荡在大屋村田野,只见种粮大户李金明驾驶着插秧机来回作业,不到1个小时,5亩水田就披上绿装。今年他种植了200亩早稻,使用农机耕作,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零抛荒”是历市镇长桥村今年粮食生产目标。如何实现?该村党支部书记黄小玲变身“服务员”,帮助村民流转土地,助力种粮大户申请贷款,修缮水渠、机耕道,成立农技服务专业合作社,使该村成为全县第一个超额完成早稻种植面积目标任务村。

从县委主要领导到村党支部书记,帮扶身影始终活跃在田间地头。该县25名县级领导干部分头包干负责7个镇,400多名科级干部下沉村组,1000余名党员干部走入田间为农解忧。

为鼓励农户种植水稻“应种则种”“能双则双”,该县对种粮大户实施“十个帮扶”措施,提高种粮积极性;落实帮扶单位和干部挂点帮扶,实现干部结对帮扶覆盖全体农户;对种子、农药、肥料、农机等物资配送开通绿色通道……

除了有“硬”举措,还有“硬”保障。今年以来,该县投入100万元加大农机补贴力度,拨款25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储备4万公斤早稻种子,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000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脱贫稳“锚”

“以前种田只为全家人温饱,现在种田却成了脱贫产业,这样的变化得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望着眼前的150亩水田,长桥村村民余鸿胜心里既高兴又踏实。

余鸿胜于2016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今年出台的粮食生产文件,他种双季稻一年可获得3.9万元水稻种植奖补,还有4000元扶贫产业奖补,刨去成本,一年有4.5万元水稻产业经济收入。

定南把粮食生产作为脱贫攻坚中的“稳定锚”,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帮扶贫困户发展水稻产业。

连日来,在历市镇竹园村贫困户赖敏敏的水田里,热闹非凡,驻村帮扶单位县农机局党员干部帮其联系机械翻田,还进行育秧、抛秧。“如果没有扶贫干部帮忙,今年种植的60亩早稻可能会误农时。”赖敏敏说。

对种稻脱贫充满信心的还有岭北镇杨眉村贫困户钟声鸣,在该村中信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不仅是管理员,还是股东。得益于合作社“土地流转租金+合作社务工薪金+入股分红股金”利益联结机制,今年该村33户贫困户入股合作社,15名贫困户在合作社务工。(詹继成 叶兴华 记者 鄢朝晖)

(责编:帅筠、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