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种黑木耳 一田两用促双收

崇仁发展“耳稻轮作”边角地变“聚宝盆”

2020年05月21日07:39  来源:江西日报
 

5月15日清晨,在崇仁县桃源乡王沙塘畲族村黑木耳种植基地,记者放眼望去,只见农田摆放着一排排整齐的菌棒,一簇簇木耳破棒而出,村民在田垄间采摘最后一茬木耳。不久之后,随着水稻的栽插,这里的农田将变为一片“绿色海洋”。

“这块地以前只能种植一季晚稻,由于缺水,早稻种下去基本颗粒无收,现在通过实行‘耳稻轮作’,耕地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木耳亩产2500公斤,晚稻亩产较之前增加75公斤左右。”王沙塘畲族村党支部书记兰新华表示,“耳稻轮作”之后通过合作社分红,该村去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4.3万元。

近年来,崇仁县大力发展“耳稻轮作”,把以前产量低、易抛荒的边角地变成了村民的“聚宝盆”,既增加了经济收益,又不耽误水稻种植。目前,当地已建立“耳稻轮作”种植基地4个,发展面积2000亩,带动当地316名农户致富,每亩地平均净收益可达3.3万元。

“耳稻轮作” 一块边角地实现双份收益

崇仁县桃源、三山等乡镇靠近山脚下,有边角地、背光田、渍涝田2000余亩,这些地并不利于早稻种植,现代农机作业也难以施展拳脚。但在菌类养殖专家看来,这些田地却是种植黑木耳的好场地——稻田水面不高,能有效避免淹没菌棒,水源和排灌条件比较适合木耳种植。

“我们每年10月挖沟、排水、放置菌棒,第二年5月采收完木耳,趁着更换菌棒的空档期还可抢种一季水稻,实现黑木耳和水稻生产无缝对接。”黑木耳种植带头人聂国军介绍说,黑木耳采收结束后,农户将菌棒作为肥料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通透性,减少病虫害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实现水稻增产。

聂国军早年在浙江、广东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2006年返回三山乡种植仿野生灵芝,并成立了江西罗山峰生态有限公司,在当地推广统一育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集约化运作模式,带动农户脱贫致富。2017年,他在三山乡塘坪村带领贫困群众实验“一田两种”,当年实现贫困群众人均增收8200元。

从无到有 木耳产业助力脱贫致富

试种成功后,2018年,崇仁县通过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吸引贫困群众入股,按照“政府+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在4个山区乡镇推广“一田两种”经验。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吸纳102名贫困户入股,每年将三成收益分红给村民,6%的收益纳入村集体经济。同时,吸纳周边群众和贫困劳动力1520余人,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去年我家4亩地以土地流转形式入股合作社,获得6000元分红,我和儿子在合作社务工120天,又增加收入1.2万元。”王沙塘畲族村贫困户兰早花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经过两年时间的发展,崇仁县因势利导调整产业结构,充分盘活土地优势资源,木耳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地域特点突出、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扶贫发展之路。“今年我们将向全县15个乡镇推广‘耳稻轮作’,覆盖面积将达6000亩,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农田资源。”县农村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产业正在由原来的拼规模、拼速度向拼质量、拼效益转变,“耳稻轮作”将成为当地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的一大突破口。(周文思 记者 朱 华)

(责编:邱烨、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