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和包容,让博物馆更有逛头

2020年05月22日08:26  来源:江西日报
 

特别策划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与灵魂。作为历史文化的保存者和记录者,博物场馆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记忆、传承、创新的重要之所,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月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这一天,从中国主会场江苏南京传来好消息,江西两大博物馆荣获全国性大奖——江西省博物馆荣获2020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瓷业高峰是此都》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这也是江西连续三年获此殊荣。

在目前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我省各地博物馆应时而变,围绕主题推出一系列新颖的活动,线上讲堂、云导览、网上看展等形式受到了观者的点赞与热捧。博物馆作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正以新的改变,使厚重的历史文化跳出轻盈的舞步,带给受众全新的文化滋养和审美向往。 ——编 者

南昌小平小道陈列馆提升改造完成,VR体验厅等现代科技手段让人耳目一新——

身临其境

体验伟人平凡生活

5月的南昌,草木葱茏、生机盎然。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也是南昌小平小道陈列馆重新开放的日子。走近重新规划设计后的主大门,只见游客纷纷在《邓小平与工人们在一起》主题雕塑前合影留念;而在邓小平劳动车间又是一番热闹景象,游客在VR体验厅排队等候体验小平同志当年工作时的场景。

“我觉得内容十分丰富,比如广场,展厅,VR体验厅等。尤其是VR体验,站在这里就能看到小平同志当年工作时的情景。”熊先生是一名退休的公交车司机,对小平同志有着崇高的敬意,他在竖起大拇指惊叹神奇的同时,也为该馆的历史性、科技性、互动性、趣味性点赞。

小平小道陈列馆位于南昌新建区望城镇省庄村,陈列馆所在地原为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同志曾在这里劳动、生活了3年零4个月。

曾经的拖拉机修配厂,经过多次修缮、扩建后,如今已变成占地面积73.3亩的“小平小道”景区。其中,陈列馆于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2017年9月,小平小道陈列馆完成基本陈列改造提升,重新对外开放。

2019年11月,小平小道陈列馆开启了东广场改造及旧址车间陈展提升工程。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后,目前已全面完成项目建设。新建成的大门整体形态宏伟庄重,铁锈红色突出了园区原址车间的鲜明特色。园区中轴线自东向西,地势渐高,依次分布有《邓小平与工人们在一起》主题雕塑、《卓琳来信》浮雕墙、厂车间旧址大门、邓小平雕像,陈列馆、游客中心、邓小平劳动车间等主体建筑。四周绿荫环绕,形成错落有致、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

当年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职工食堂,同时也是向厂里职工传达会议、文件精神的场所,现已复原陈列。新增加的邓小平手稿复制展示区展出了1949年至1992年间邓小平同志珍贵手稿31件,生动展示一代伟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非凡经历,使游客能直观地感受邓小平同志高超睿智的领导艺术和为开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的艰辛探索。为配合新馆开放,该馆还从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引进精品展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光辉典范邓小平特别展”,138张珍贵照片生动展示了邓小平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为党的事业、人民的福祉、祖国的复兴奋斗终生的伟大信仰。

“此次提升改造工程突出了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旧址车间展示内容的巧妙结合。在邓小平劳动车间(修理车间)增加了VR影片展示内容,影片邀请著名特型演员卢奇担任主演,再现邓小平当年工作时的情景。”小平小道陈列馆负责人李菁介绍,VR体验厅位于钣锻车间的南侧,原是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的木工间,完成改造后通过现代科技展现手段,让观众身临其境“参观”未开放区域邓小平旧居。记者在现场看到,体验厅使用3D建模技术,复原了邓小平同志在新建生活时的场景,并设计了“邓家厨房”等互动体验展项。观众不仅可来到将军楼后院采摘新鲜的蔬菜,还能劈开干柴、生起炉火,按照邓家厨房留下的菜谱,亲自感受做菜的各个环节,体验那个年代伟人的平凡生活。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朴实无华的语言,饱含着邓小平同志对党的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李菁告诉记者,通过软硬件升级改造以后,小平小道陈列馆将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游客的到来,并全力冲击全国4A级旅游景区。(记者 祝芸生 张 衍)

刚刚拿下全国大奖的省博物馆新馆,不断创新典藏路径、用物讲好江西故事——

全图景展现江西文化面貌

赣江之畔,江西省文化中心建筑群格外显眼,从西往东,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一字排开。远观江西省博物馆新馆,建筑形似一只方形盒子,寓意为“宝盒”。宝盒里,宝物多。一入博物馆大厅中庭,由上万块参差交错的瓷砖构成的巨幅山水画《江西山水风物文明图》闯入眼帘。远观其相,是熟悉的山水画,近品其质,内涵极为丰富。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从中国主会场南京传来喜讯,江西省博物馆荣获2020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此次全国仅有3家博物馆入选,这也是我省博物馆首次获此殊荣。5月19日下午,刚从南京回来的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叶蓉领着记者在这个“宝盒”里穿行,谈馆藏、看展陈、聊规划……

在新馆建设伊始,省博物馆开展了“携手共绘新赣博”系列活动,力求建成一座“我们的博物馆”。如今,历时三年倾力打造,这座中部地区体量最大的新型博物馆建成并投入试运营。新馆建构了全新的“8+3”展陈体系,由8个常设展览和3个临时展厅构成,用“光电声色”叙说赣鄱历史,全图景展现江西文化面貌。“纵观全国大部分省级博物馆,展示全省文化面貌,是普遍做法。”叶蓉说。

与此同时,省博物馆展品具有鲜明“个性”。“我们十分重视当代藏品征集,珍藏地方集体记忆。”叶蓉说,省博物馆不断创新典藏路径、丰富特色展品。借助新馆建设契机,立足区域文化特色,博物馆倡议全省67位国家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等无偿捐赠代表性作品430件,优秀青年陶艺家捐赠作品1207件,形成新馆特色展览“当代陶瓷艺术名家作品展”,展示江西当代陶瓷艺术高峰,让博物馆藏品、展览与教育更好地与时代接轨,与生活接轨。“目前,我们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首创征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见证物。”叶蓉说,通过系列捐赠活动,形成了博物馆入藏机制的良性运转,以及全社会关注博物馆、支持博物馆的良好氛围。

去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省博物馆牵头成立了全省博物馆联盟,以全省博物馆联盟为桥梁与纽带,精选全省百件革命文物,深挖价值内涵,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手段,辅以音频、环拍、3D文物体验等创新形式,推出“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系列节目。“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开创了多角度立体化多平台线上传播红色文化的模式,文旅融合、纵横联动,荣获“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省博物馆筹展志愿者团队是全国首个深度参与展览策划的志愿者团队。从展览台前幕后到线上线下宣推,他们全流程参与,为博物馆多元化公众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博物馆原创专题展览“饰代风华——江西省博物馆藏明代王妃首饰精品展”,便在志愿者的助力下,通过送展下基层、文博进校园,在更大时空范围内扩大展览影响力。这也为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提供了模式借鉴。

采访中,因博物馆实行限量预约开放,观众不多。在边走边看的过程里,从一个展厅的规划到一个展示柜的摆放,从一块电子屏的运用到一盏灯光的投射,从一条线路的设计到一个字牌的制作……“我们还在改进”,是叶蓉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说,“细节决定成败,博物馆无论大小,如果不注重细节,就会缺乏魅力。我们‘用心做好专业服务’,目的在于‘用物讲好江西故事’。”(记者 张晓欣 龚艳平)

借助岁月沧桑的历史建筑,“公办民助”的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

用情用心传播红色文化

5月19日,记者从南昌红谷滩新区出发,经红谷隧道越江而过,辗转数个路口拐进东湖区赐福巷,步行百米后就能看见一座三层砖瓦结构的小楼。如今,这座历经80年沧桑的历史文化建筑,已经成为南昌市闻名遐迩的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她就是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

展示馆总建筑面积852平方米,展陈面积524平方米,陈列各类文物、展品、图片1300余件,横跨上世纪20年代至今,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陈展以“红旗”为灵魂,以“时间”为红色记忆节点,通过“红旗源”“红旗谱”“红旗颂”“红旗扬”四大主题,让观众与历史对话,领略红色文化。

斑驳的冲锋号、鲜艳的红旗、庄重的毛主席塑像、泛黄的苏维埃时期票证钱币……跟随民间收藏家李定康的脚步,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各类文物、展品图片跃入参观者的眼帘。

“在家门口,近距离观赏这么多红色展品很高兴,一来多了一处免费开放的红色景点,二来通过展示馆梳理的革命历史脉络重温历史,接受红色教育。”扫描序厅里的二维码后,南昌市民章春蓉说,红色记忆展示馆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很新颖、很独特!

利用VR技术带来全新观感,只是展馆独特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还开创了南昌市博物馆“公办民助”创新模式。

该馆建筑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前身是原南昌电影公司行政大楼(南昌市文保单位)。2017年,东湖区政府启动旧城改造,将该历史建筑完整保存下来。2018年,东湖区政府对建筑主体进行全方位保护性修缮加固。同年,南昌市在省内率先出台《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试行)》,鼓励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利用控制保护的历史建筑设立非国有博物馆,提出了“推行民办公助、公建民营、设立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非国有博物馆的建设。

身为文物建筑,又有扶持政策“傍身”,一座唤醒红色记忆、存续红色血脉、传播红色文化的“公办民助”博物馆应运而生。2019年1月2日,展馆面向公众开放,1300余件馆藏全部由民间收藏家李定康捐赠。

土生土长的南昌人李定康多年来痴迷于红色文物收藏,私人藏品已达3万多件。“家里每个角落都是心爱的红色藏品,为的不是让它们产生经济效益,而是藏在心底的一份红色情怀使然。”对于李定康来说,“走到哪里就收到哪里”,因为情怀而“散尽家财”,笃定的李定康时常被家人抱怨。不过,在李定康看来,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尽其所能收集一些红色物件,积累到一定数量和规模后集中向公众展示,对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遗存无疑是一件好事。

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的落地,让李定康的理想落地,目睹自己多年努力收集的红色收藏受到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喜爱,迄今为止参观人次超4万。他感慨地说:“‘公办民助’博物馆既解决了民间收藏家缺少展示空间的难题,又让历史文化建筑再次‘复活’焕发新价值,从而实现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目的。”(记者 刘 斐 )

专业展览活动质量高、内容丰富,玉山县博物馆“C位”亮相——

县级馆也有大作为

国际博物馆日省级大馆有活动,县级小馆也不示弱。且看玉山县博物馆,“5·18”这一天,活动的精彩程度丝毫不逊色高出其“段位”的许多博物馆。

为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和互动的平台,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认同,玉山县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道在瓦甓”全国首届玩砖瓦印邀请展;斯文风雅——明清文人书画展;一片“彬”心在罗纹——朱国彬雕刻作品展;“我与玉山博物馆”——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征文活动……当天,由玉山县委宣传部主办,玉山县博物馆、玉山县作协联合承办的“我与玉山博物馆”征文活动还举行了颁奖仪式。

到过玉山县博物馆的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原因有这么几个:

一是馆舍靓。这是一所具有江南园林式建筑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白墙黛瓦,外来游客只远远一望,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好去处。

二是位置佳。说位置佳,你只要注意一下这家博物馆的地址就明白了——玉山县冰溪镇三清广场东侧。这个位置就在县人民政府大楼前的广场边上。这么好的位置给了博物馆而不是房地产商,当地政府之前有眼光的决策拍板,令记者印象深刻。

三是专业展览质量高、活动频繁。常规展览中,除了“冰为溪水玉为山”“黄家驷院士纪念馆”外,记者还惊喜地见到“柳子谷纪念馆”这个展览专题。柳子谷是一位大画家,民国时期就和徐悲鸿、张书旂并称为“金陵三画家”;1929年,就参加了由郑午昌、谢公展、贺天健等人在上海发起的“蜜蜂画社”,并为其首批会员。在这个纪念馆中,观众能观赏到多幅柳子谷的花鸟画真迹。这背后,考验的是博物馆人的工作水平。因为,这真迹显然不太可能靠政府下拨经费去专门采购,唯有靠馆方不断去动员国内大藏家来赠予,个中滋味非内行人是不清楚的。

记者去的那天,除了欣赏了这些常规展览外,还有一个临时展览“明清书画特展”。几十件雅致的古画欣赏一过,让人佩服这家县级馆的展览策展水平。不仅展览质量高,展览活动还非常频繁。据馆长毛传寿介绍,该馆一年专业展览活动有10余个,真让人刮目相看。好印象不止是记者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也有。他参观玉山县博物馆后对该县主要领导说:这是他看过的县级博物馆中印象最深的一个!

毛传寿告诉记者,今年他们还有不少目标要去实现,如试行暑期晚间开放,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不断推出高质量展览,计划举办6-8次专题展览;加强馆际合作,将柳子谷书画展览推出去;编撰出版《玉山博物馆馆藏精品》(暂定名)一书……

事都是人干出来的,有作为的博物馆,相信会吸引更多观众的青睐,县级博物馆一样有大作为!(记者 陈米欧)

创新有回报

□ 陈米欧

世界博物馆日当天,一个新数据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截至2019年底,全国已备案博物馆数量达5535家。这意味着,在我国每25万人就拥有一家博物馆。博物馆数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品质的不断提升也是题中应有之意,否则,如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呢?

提升博物馆的品质,满足人们更加丰富和深入的观展体验及文化之旅需求,实际上就是要求博物馆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强创新和不断改进。在我省,南昌市近年出台了《南昌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试行)》,以“公办民助”的创新形式,推出了南昌红色记忆展示馆等一批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这个创新之举,其出发点就是鼓励“民间私藏”走向“大众共享”,不断拓展公共文化网点布局,提升文化惠民的效能。而在玉山县博物馆,一个县级小馆一年能给广大观众提供10余个专业的文博展览,其展览活跃程度令人刮目相看。而早在2018年8月,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就首次试行在夏季连续三个月内,每个周五和周六夜间开放,成为江西省首个夜间开放的博物馆……这些探索创新的背后,折射的是文博人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用心与用功。

创新是有回报的。世界博物馆日活动期间传来喜讯,江西两大博物馆荣获全国性大奖就是明证。当然,创新最终的回报并不止步于拿奖,而是让馆藏更加“亲民”,进而激发观众参观热情,让更多人走进历史文化的深处,领略文脉、享受丰饶、增强自信。

(责编:帅筠、毛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