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肺癌术后使用靶向治疗或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2020年06月02日08:54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5月29日-6月2日,肿瘤学领域的国际盛会——202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在线上召开。

  探索吉非替尼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效果的CTONG1104(ADJUVANT)研究数据在此次大会得到更新。同时,关于奥希替尼作为辅助治疗方案用于接受完整肿瘤切除的ⅠB-ⅢA 期(部分早期和局部晚期患者)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研究更是此次大会的“重头戏”,入选了重大突破性研究,这项研究被命名为ADAURA研究。

  美国时间2020年6月1日,ADAURA研究数据得到正式公布,结果提示,对II-IIIA期患者中,奥希替尼组能降低83%的疾病复发或死亡风险。在IB-IIIA期患者中,奥希替尼组降低疾病复发风险或死亡风险79%。而且,奥希替尼治疗的患者较少发生毒副反应。

  这项证据为奥希替尼用于ⅠB-ⅢA 期EGFR突变阳性NSCLC患者的手术辅助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更多肺癌手术患者带来了福音。

  肺癌是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肿瘤疾病,85%~90%的肺癌患者都属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而又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发现时已经处于局部晚期(即病灶局限在局部,发生淋巴结转移但尚未发生远处转移)。无论是早期患者还是局部晚期患者,在无手术禁忌症的情况下,都应该尽可能接受肺癌切除手术治疗。在手术治疗后,还可能需要接受“术后辅助治疗”。近年来,术后靶向治疗一直是医学界专家探索的重要方向。

  很多肺癌患者在完成手术后,仍要继续接受治疗,目的是巩固手术治疗效果,尽可能消灭体内可能残余的癌细胞,降低肿瘤复发或向其他部位播散的可能性,起到手术治疗后的辅助作用,临床专家将这一阶段的治疗称为“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辅助治疗的手段有多种,通常包括放疗、化疗,甚至二次手术等。目前,肺癌术后辅助治疗多采用化疗药物进行。但近期很多研究显示,肺癌患者使用靶向药物进行术后巩固治疗,也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更少。

  对于需要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早期或局晚期患者,化疗是最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与只接受手术相比,在手术后继续给予含有铂类的化疗方案,可以减少未来13%的死亡风险。因此,我们目前肺癌手术后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就是化疗。但是,多年来化疗的疗效已经进入了瓶颈期,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开发出来的治疗方式。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医学家针对该位点设计的治疗药物,称之为靶向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地选择致癌位点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与传统细胞毒作用的化疗不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的抗肿瘤作用,换句话说,就是与化疗相比,靶向治疗更为精准。正是因为精准,所以不会“误伤”正常细胞,因此也就具有更少的毒副作用。

  肺癌手术后,如果能够采用靶向药物治疗,将可能比运用化疗具有更多的获益。而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证据,很好地对此进行了证实。

  在这两项研究中,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均是参与完成临床试验的重要专家。其中,AJUVANT研究由吴一龙教授全权牵头开展,纳入全国27家医学中心,历时8年,开创了靶向药物用于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先河。吴一龙教授表示,“我国是一个肺癌大国,患者众多,优化早期及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的术后靶向治疗策略,以最大化患者生存获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一直是我们积极探索的领域。”

(责编:罗娜、帅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