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直播带货火了。记者在南昌多地走访时发现,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都可以看见主播们带货的身影。“为了积压的25吨挂面,咱也得赶这个时髦。”南昌市新建区石埠镇陈老表挂面传承人陈小余就有切身体会——受疫情影响,传统销售渠道受阻,原本供不应求的挂面如今面临“卖难”问题。
3月以来,南昌市扶贫办、南昌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线上帮扶、带货活动,为新建区、进贤县、南昌县等地的众多农副产品打开了一定销路,解了一时之急。然而,直播带货,带来了流量和销量,也带来了新的思考:直播助农,如何能走得更远?
农副产品直播带货,“带”来了什么?
5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进贤县池溪乡桥南村委会屯上村的江西映泉农副食品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车间加工脯辣椒。两个月前,一场以“掌上脱贫 乡村带货”为主题的网络直播活动在这里亮相。半个小时的直播,卖出了3000多罐脯辣椒,销售额达3.7万元。“效果超出了预期。”公司负责人肖印泉告诉记者,他们生产的脯辣椒主要是作为配菜向餐饮商户供货,由于疫情影响,许多餐饮店没有开业,公司的生意受到影响。脯辣椒是当地的特色名片,也是池溪乡的扶贫产业。3月,接到市扶贫办要牵头搞网络直播活动、免费给扶贫农产品带货的通知时,肖印泉抱着试试的态度报了名,没想到带来了几万元的销售额,还扩大了产品知名度。
同样受益的,还有新建区石埠镇石埠村陈老表挂面第五代传承人陈小余。陈小余成立的挂面制作扶贫车间,90%以上的工人是当地村民,其中有一部分是贫困户。3至4月,由南昌市扶贫办、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分别牵头组织的两场直播带货活动,让陈小余仓库里滞销的25吨挂面迎来转机——卖出了1.5余吨挂面,销售额达3万多元。
“土货”变“尖货”,有何“堵点”?
过去几个月,直播带货的确缓解了一些农产品的销售难题,但是,让乡村“土货”变成“网红尖货”,并没有那么容易。
作为扶贫农产品,南昌县南新乡九联村的鸭蛋、味蛋等产品未被搬进直播间,没赶上直播带货的快车。该村驻村第一书记应文伟忙着线下销售。他告诉记者,疫情初期,餐饮酒店暂停营业,多数单位食堂采购量减少,村里养鸭户的鸭蛋一度滞销。应文伟也想尝试直播带货。但鸭蛋容易破损,不好储存,通过直播进行销售,意味着现有的鸭蛋产品要用海绵包装盒重新包装。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盒20枚装的鸭蛋,目前卖24元。海绵包装盒成本7元,物流成本23元,原来1.2元一枚的鸭蛋要卖到1.8元甚至2元。产品没变,价格高了,谁还愿意买?面对高额的包装和物流成本,以及运输过程中的破损风险,应文伟打消了直播带货的念头。后来,在他和其他村干部的带动下,村里通过“买鸭蛋送蔬菜”的捆绑销售方式,打开了鸭蛋的销路。
这是众多生鲜类农产品走直播销售渠道遭遇的瓶颈。直播的背后,是一个涉及物流、存储、包装、配送、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带货效果。南昌市商务局电商处处长邹重光说:“一场好的直播,必须要有好的产品。只有将品质把控好,土货才可能变成‘尖货’。”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农副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还不高,产品品质把控难度增加,这也是“土货”变“尖货”的一个制约因素。
直播助农常态化,“难”在哪里?
疫情期间,直播带货给南昌的农产品销售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也为电商助农提供了新思路。两次直播卖脯辣椒,让肖印泉尝到了一丝甜头,他准备“大干一场”,将直播带货这种模式常态化。可是,困难随之而来——谁来直播?专业的团队养不起;请高流量网红带货费用太高,很多时候只能是“一锤子买卖”。
“如果只是为了新鲜感尝试一下,肯定不行。”应文伟认为,直播带货只有常态化才能见成效。但他也有顾虑:“我们卖的是扶贫农产品,利润本身就不高,花大价钱请网红来带货,显然不现实;自己做,村里又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效果没法保障。”
记者在南昌各县区走访时了解到,直播带货,要从“新鲜”到“常态”,除了资金,人才是最大的现实难题。尽管当前遇到诸多困难,但直播带货的火爆程度及其创造的业绩,也催生了一批会思考、敢探索的“新农人”。
最近,应文伟和肖印泉都在忙同一件事——筹建直播带货工作室。应文伟准备在村里的合作社农产品加工车间做一个300平方米的直播室,自己先带头摸索、学习,未来让驻村工作队和养殖户们当主播,自己带货;肖印泉则打算跟朋友一起合作,前期先组建一个相对专业、稳定的直播带货团队。用他的话说,“这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效果如何。”
直播助农常态化,不仅难在人才的培育上,还难在农产品的供应上。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南昌不少农产品属于分散种养,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这就意味着,如果带货效果好,订单多,一旦库存不足,就容易断货;如果带货效果不佳,产品卖不出去,又容易导致库存积压,农副产品的保质期有限,一旦积压就面临亏损风险……而这些,恰恰是直播带货常态化需要破解的问题。(记者 钟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