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有乾坤 可暖百姓心

2020年06月03日07:11  来源:江西日报
 

6月1日晚,南昌市经开区天虹商场门口有许多市民在流动摊贩处购买玩具。 记者 陈璋摄

疫情之下,保就业、稳民生成了各地当前的头等大事。近日,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中央文明办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在政策鼓励下,南昌市政府各部门都在放宽标准,降低基层群众就业创业成本,而城市的大街小巷,也相应地出现了久违的夜市摊点,给时尚的都市增添了更多的烟火气。

这里的夜市很火爆

“允许出店经营让我多招了22名员工”

6月1日夜晚9时,南昌市朝阳新城兰宫路夜市一条街人声鼎沸,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食客们在这里推杯换盏。夜市一条街13家餐饮店外全部摆满了桌子,少的摆了六七张,多的摆了20多张,不仅店内坐满了人,店外这些桌子也大多被食客占据,热闹的场面让人充分感受到城市夜生活的魅力。

这样的场景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根据城管部门的规定,餐饮店不能出店经营,像兰宫路夜市这样大规模的将桌子摆到店外经营,一定会被城管执法人员制止。

“以前都是等城管下班后,大概在晚上10点半左右才敢摆出来,那时候已经过了餐饮的高峰期,摆出来也没啥客人。”夜市中“地摊大排档”的老板丁美生激动地说,从5月27日城管通知可以出店经营后,店里的营业额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以前店里连我一起8个人,十来张桌子,营业额最多的一天8000余元,现在店门口摆了24张桌子,基本爆满,每天的营业额有2万多元。这几天我已经紧急招聘了22个人,不然根本忙不过来。”

“听朋友说这里有条夜市街可以坐在门外吃,我觉得夏天夜市就是要坐在门外吃得汗流浃背才有吃夜宵的感觉。为了这感觉,我跟朋友从扬子洲开车过来的,果然很有老南昌夜市的氛围。”跟三五好友坐在室外,吃着螺丝、喝着冰啤酒的郭先生觉得不虚此行。

记者走访中得知,与“地摊大排档”一样,夜市一条街的餐饮店均因出店经营的政策带来了营业额的直线上升,相应地也都新招了不少工作人员,整条街一下多提供了几十个就业岗位,因为要工作到凌晨,这些服务人员的月收入都在4000元左右。

“这也是我们城管和街道为了保就业稳民生,学习成都的举措,目前看来效果很好。”朝农街道城管中队指导员谢善青说,新业态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么多餐饮店出店经营,我们的工作强度也加大了,每天要在这里派驻5名城管队员,监督管理夜市的合法运作,并对随之带来的卫生、噪音问题及时督促整改。不管夜市带来了什么问题,相信都能得到圆满解决,这个能增加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的夜市,我们一定会支持长期办下去。”

兰宫路夜市一条街的成功,能否推广复制?西湖区城市管理局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梁勇告诉记者:“兰宫路夜市的火爆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因素,这些店门外的空地不占用人行道,扰民程度也较小。我们已经要求辖区各街道城管中队寻找合适的场地并报到区城管局,在与政府部门共同探查后,条件合适的,准予出店经营。”

“将为夜市创造更多条件,解决更多就业岗位”

南昌市高新开发区紫阳大道和天祥大道交界处是地铁一号线奥体站出口,旁边设有公交站点,附近天虹商场、新力都荟、航天广场等写字楼综合体林立,江西师大、江西科技学院等高校集聚,高新区集中安置拆迁小区也在该区域,人流量巨大。这也催生了许多流动摊点,随之带来了占道经营堵塞交通、无序摆放等问题,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顽疾。

“在这附近摆摊设点的大多是周边的失地农民或外地陪同孩子来读书的家长,对这些依靠摊点收入生活的群体不能粗暴地一禁了之。”南昌高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黄华表示。如何在城市管理与民生需求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在确保城市干净整洁的情况下,增加当地失地农民、下岗工人就业,活跃经济发展,拉动服务消费,城管部门动足了脑筋。

“4月份,我们在地铁口附近选好一块空地作为免费的疏导点供摊位入驻,并积极与属地昌东镇政府协商,取得他们大力支持。”黄华介绍说,在昌东镇的支持下,疏导点内硬化了水泥地面,用绿植围墙圈定,规划好摊点统一摆放区域和过往消费人员停车泊位,把摊点免费集中规范到院内经营。

6月1日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这处疏导点。围墙内20余个摊位整齐排列,煎饼、肉夹馍、陕西凉皮等各式小吃都在小推车上等人品尝,不时有从地铁口出来的年轻人拐进院内买几样小吃后满意而去。

“能让我们有个地方合法免费摆摊当然很好,但这里毕竟不是地铁口,生意差了不少,希望政府部门能想办法把这里打造得热闹起来。”记者采访时,不少摊主反映,这个疏导点刚开业不久,宣传不够,哪怕与地铁口只有20余米的距离,但拐进院内消费的人还是不多。有摊主表示,现在摆摊虽然不会再被城管驱赶,但生意却差了不少。

“毕竟这个疏导点是刚刚开设,市场培育需要一个过程,加上受疫情影响,周边高校学生不能出来用餐,生意是比以往差点,但我们建这个疏导点就是为了让你们安心摆摊,提高收入。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说出来,我们慢慢解决。”陪同记者在现场采访的黄华与昌东镇副镇长刘柏林现场就与摊主们商谈起来。

“围墙把院子围住,好看是好看,但外面也看不到院子里的夜市,怎么吸引人前来呢?”、“院子外没有广告灯箱,没有彩灯,没有宣传,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里有个夜市。”摊主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发表着意见与建议。

“好,按你们说的,围墙改成铁栅栏,我们马上出设计方案,上会讨论通过后立即实施,对于灯箱广告与彩灯,我们已经在着手准备,准备在路口设置标志性灯箱,让从此经过的人都能知道这里有美食一条街。”刘柏林在与黄华商量后,现场就给出答复,并就灯箱安装位置进行现场勘查。“这是个新兴夜市,市场培育初期问题肯定不少,但我们会根据摊主们的建议制定方案,尽量尽快满足他们的需求。目前,初步决定将这里起名为‘奥体西夜市’,争取通过努力把这里打造成‘网红夜市’。夜市内能容纳70多个摊位,一个小吃摊点能解决三个人的就业,如果能吸引更多人来此创业,就能解决更多的就业岗位。”黄华信心满满地说道。(记者 蔡颖辉 文/图)

活跃了市场 促进了消费

初夏,省城南昌的地摊经济与天气一道日渐升温。

早上,地铁口的煎饼果子摊香气四溢,让上班族吃上便利温暖的早餐;下午,小区旁的衣食玩具摊,让出门遛弯的老人、孩子多了个寻热闹的好去处;夜晚,马路边的夜宵摊点人声鼎沸,让人直呼“好像回到了学生时代”。

记者走访省城部分地摊经济市场,细听经营者的故事和心声,倾听市民的呼声和建议。

小摊贩们不再需要“躲猫猫”

6月2日上午8时,家住南昌市新建区的小袁挤上公交车,前往洪城大市场进货,已经去过2趟的他熟门熟路找到批发商,一口气买回近百件各式夏装。

忙活一上午,匆忙吃了口午饭的小袁回到新建区莱卡小镇小区附近,麻利地组装好三排衣架,将衣服整齐地挂好;从背包中拿出自己的支付宝二维码图片,挂在衣架旁。

“35元一件,买两件送一件,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小袁卖力地吆喝起来。不一会儿,小袁的摊点便吸引了不少来来往往的路人,他紧缩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衣架上的衣服一件件被小袁叠好送到顾客手中。

“已经卖了20件,等一会儿到了下午三四点钟,附近的学校放学了,还会有不少老人带着孩子来逛。”小袁打开收款记录数了数,笑呵呵地说。

暂时闲下来的小袁坐在折叠小板凳上,向记者说起了他的“摆摊路”。“我原来在经开区的一家电影院上班,前段时间受疫情影响,一直没有收入。去年我家刚贷款买了房,没有多少存款,房贷的压力比较大。”正在发愁的时候,小袁了解到地摊经济正重出江湖,待业许久的他当即决定摆摊去。练摊近一周,从最初的只敢进20件衣服,到如今一口气进近百件,小袁的底气越来越足。同时,他也发现新加入者越来越多,从衣服、玩具、文具到饮品、小吃、饰品,各式各样的摊点让人仿佛置身一条热闹的步行街。

“新鲜热乎的烤玉米,香甜可口的糖葫芦。”6月1日下午4时,林师傅的电动三轮车准时出现在红谷滩新区育新小学附近,刚放学的几个孩子循着香味围过来,还没等林师傅歇口气,30元收入便到账了。“你可别小看我这小本生意,一天能赚三四百元,比我之前在工厂上班收入还高一点呢,一家人过日子够了。”林师傅笑着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地摊主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像小袁和林师傅一样的受疫情影响的待业者。“练摊没有店铺租金压力,也不需要什么高含金量的技能,只要吃得了苦加上勤快就能赚钱。”数位地摊主坦言,“现在也不用担心被驱赶,可以安心练摊了。”

小摊贩们不再需要“躲猫猫”,居民生活也便利不少,热爱淘货的消费者也找到了购物新天地。6月1日晚8时,市民张女士晚饭后和家人出门散步,经开区南天阳光小区门口10多个摊点吸引了她的注意力。“老板,打个五折,我多买一点。”张女士兴致勃勃地和摊主砍价,几个来回,花30元买下10双袜子。“网购需要几天才能收到货,还不能当面砍价,在地摊买东西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张女士说。一旁的熊阿姨附和道:“在小区门口的地摊上买点水果、小吃和日常用品,比去超市方便多了,省时省力还省钱。”

期待未来更加科学文明有序

从激活就业力量,到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对地摊经济的松绑受到欢迎和好评。未来,地摊经济如何走得更长远?

“需要政府和摊贩等多方共同努力,让地摊经济更加科学文明有序。”业内人士一致认为,“相关部门要强化精细管理,科学引导规划。制定统一的准入许可标准、从业资格条件,进行分类管理;制定摊位经营管理规范,加大对破坏市容环境、社会治安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流动商贩加强宣传疏导,市场监管部门也要加强抽检频次,提升食品安全质量等。”

“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措施,让地摊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真正成为我们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市民刘阿姨建言。“下一步,如果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关规则,我们一定遵守规矩和秩序做生意,努力给居民带去方便,不给社会增添负担。”小袁等摊主向记者表示。(本报记者 宋思嘉)

将对流动摊贩、马路市场“应放尽放”“应划尽划”

南昌市收放有度灵活管理

6月1日上午,为支持疫情期间地摊经济发展,帮助更多老百姓解决就业和生计问题,南昌市城管局召开全市城管执法系统城市管理工作研讨会。3个多小时的时间,各区县执法人员意见基本达成一致:为百姓民生着想和助力经济发展,将对流动摊贩、马路市场“应放尽放”“应划尽划”。

事实上,对于流动摊贩和马路市场的管理,南昌市早在几年前就在遵循疏堵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上,陆续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83处疏导点,共计1500多个摊位。“各街道、社区发挥了很大作用,让这些疏导点能够稳定运营。”南昌市城管局城管执法监督处副处长万俊峰介绍说,

6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青山湖区京东镇京东小区北门口,只见一条长约200米的小巷中整齐地设立了50个摊位。每个摊位前都搭了一个平台,上面摆放了水果、蔬菜、肉类等,不少居民出入小区时都会停下脚步购买。这是京东镇从2015年开始设立的疏导点,如今已成为周边居民买菜的主要地点之一。“像京东镇这样做得比较好的疏导点还有不少。目前,全市各区县城管部门都在进行摸底,要在合适的区域继续增设。”万俊峰表示。

一方面,南昌市将在去年出台的《南昌市进一步促进夜间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基础上,扩大夜市经营范围,适当放宽出店经营。另一方面,允许流动摊贩在不影响正常管理秩序的情况下设点。

“一条合适的马路上可能会设几个区域,在这范围内,摊贩可以流动经营。但有些场所还是严格禁止,比如校园周边、紧挨地铁口区域、行政中心周边等,因为这些地方容易出现安全隐患,执法人员会以劝导为主。”万俊峰说。

在内部考核方面,疫情发生后,南昌市城管局考核内容已经发生改变,“查处”“整治”等字眼悄然变为“引导”“规范”。“我们已经传导给所有区县了,不会以处罚的案件数量为考核依据,主要看日常管理巡查台账。”万俊峰说。

然而,在鼓励地摊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南昌市城管局也面临不少矛盾,“文件打架”的现象就是其中之一。今年4月,南昌市开展农贸市场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明确提到“不得出摊经营、摆放物品”。5月,省住建厅印发《关于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依法取缔出店经营、占道经营、店外摆放等行为”。此外,居民对于流动摊贩占道经营产生的拥堵、污染等问题投诉仍然不断。“这些问题我们都要尽量克服,力争寻找更好的平衡点,制定符合市情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助力疫情期间的复工复商复市,特别是困难家庭和居民的就业。”万俊峰说。

然而,对于开放的范围、程度等具体事宜,不少区县也有顾虑。“让他们顾虑的主要是一旦没把握好‘度’,就会给百姓生活产生影响。因为‘放’很容易,但‘收’就非常难了。”万俊峰一语道破困难,“但鼓励的方向肯定不会变。”(记者 陈璋)

地摊经济释放经济活力

地摊经济,可以说是一种充满回忆的旧时符号,亦是城市烟火气的代名词。近日,一则消息让沉寂许久的地摊经济频频登上热搜: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中央文明办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考核内容。

这一指导方针可谓合乎时宜、顺应民心。客观看,疫情给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小的冲击,其中消费市场低迷、群众就业困难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地摊经济天生就具有创业门槛低、失业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等特点,为地摊经济松绑不仅保障了民生,更抚慰了人们的心灵。一位摊主的话令人印象深刻:“每个摊位上的一盏灯,照亮的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灯火交错,熙熙攘攘。热起来的地摊经济,是“人间的烟火、城市的生机”,更是对“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诠释。分析事物发展规律,辩证思维必不可少。虽然地摊经济有诸多利好,但是也不要忽视地摊经济曾经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噪音扰民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问题。因此,对于地摊经济,各地决不能“一放了之”或“一禁了之”,而应当本着民生情怀,用“绣花功夫”引导好地摊经济的发展,让地摊经济筑起民生“里子”,使其既有市场活力和消费动力,又能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释放地摊经济活力,相关部门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立足于“种草养羊”和“放水养鱼”,变管理为服务,建立长效机制,提供精细化管理配套和制度化用心设计。具体来说,各地要因地制宜,立足城市基层治理,加强科学规划,哪些地方可以占道,哪些地段可以开放马路市场,流动商贩的活动区域如何划定,防止其“野蛮生长”;制定相关规则,对出摊时间、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作出规定,及时做好水电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等配套服务,避免给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秩序带来风险隐患,确保地摊经济井然有序,便民惠民。

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落实市场管理者和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对准入经营商贩的商品、健康状况等进行备案,对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严防出现投机者把“好经念歪”,避免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让消费者放心购、安心买;全力做好帮扶服务,从货源选品、资金扶持等多维度赋能,为摊主提供全方位的经营支持,让摊主有活干、有钱赚,真正释放政策善意,最大范围地惠及民生。

小小地摊系民生。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陆续释放的政策信号已为地摊经济开出“绿灯”,我们也期待着有更多教科书式的操作,真正让地摊经济在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宋思嘉)

(责编:毛思远、邱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