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科研、管理、人才多管齐下 专家解析眼科如何高质量发展

2020年06月06日09:36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6月6日是第25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视觉2020,关注普遍的眼健康”。随着国家对于眼科建设的重视,眼健康事业发展正处于很好的历史机遇期,无论从政府大众,还是患者层面,都对眼科发展提出了更进一步的需求和期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中心副主任、眼底科主任孙晓东介绍,过去20年眼科有着飞速的发展,无论是临床诊疗,还是基础科研,包括新设备应用等,均有显著提高。他表示,综合性医院眼科是整个综合性医院学科组成至关重要一环。“我相信综合性医院的眼科不仅与视觉健康有关,同时还有很多的全身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肾脏疾病、风湿免疫等在眼科都有一定的表现。”孙晓东说,眼科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医院眼科,要突出学科特色,增强医教研综合水平,发挥综合医院全科优势,关注全身病在眼科的表现,提高对老百姓的服务能力,提升整个中国的眼科水平。

  谈及眼科科研及未来重点布局时,孙晓东提出,科学研究是国家创新发展力的重中之重,创新实力代表国家实力。他表示,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立足临床服务患者,加强科研。“好的科研会产生更大的创新力、驱动力。包括以往眼科很多疾病的命名、设备的发明,技术的进步,都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推动的。”孙晓东说。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眼底病重点实验室主任陈有信介绍,由于基层治疗条件的限制,导致许多患者没能从临床上认识疾病,交通不便导致就诊时机被耽误,患者自身经济状况及就诊意识使得患者耽误病情,造成不可逆的悲剧。对此医院应该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提升大夫的诊疗水平;通过患者教育,提高社会对疾病的认知;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最后希望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来延申医生的服务能力。

  在谈及综合性医院眼科发展时陈有信表示,我国眼科学领域的人才缺乏确实是短板。眼底病患者多,但眼底病专家稀缺。要解决这一短板,首先需要加强眼科学医师培训,其次要加强对眼科学知识的普及。他提出,医院应做精细化管理,立足创新进行信息化、文化、科研等方面管理。

  “从管理模式来说,我们也是一个大学的附属医院,这也跟其他医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我们也有不同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副主任、角膜眼表疾病科主任、眼库主任洪晶说,大学附属医院应科研、教学、临床三位一体。抓住创新动力,在不断科研的引领下完成高端医疗水平。她表示,人才培养是今后重要的内容,眼科人才的培养不单单是眼科单独的一个学科,而是代表整个医学界。医学界的人才培养都面临人才相对匮乏的状态。“现在我们针对大部分人是常规的培养模式,我们希望将来在一些特殊的培养方式上针对一些特殊的人才,有相对灵活的培养体制。”洪晶说。基层医生需不断接受专科规培培养,到大医院进行定向培训,提升基层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利用AI技术,提供标准的诊疗原则和解读图片的能力,避免了人工重复,医生资源也能集中在需要治疗的患者身上。”洪晶表示,AI产品在筛查方面的应用,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人工智能还能把眼科中相当多的慢病管理结合起来。“比如人到了50岁以上就可能会得黄斑变性,通过眼底照片和其他的眼科影像监测,把人工智能加到慢病的管理判断上,就能提高病人的随诊率,减少无效治疗,也就真正做到了每个人个性化的治疗。”洪晶说道。

(责编:帅筠、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