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频道>>人民日报看江西

迈出新步伐 取得新成效 展现新气象(两会·声音2022)

2022年03月06日07:4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吴政隆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袁家军代表(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郑栅洁代表(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尹力代表(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易炼红代表(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李干杰代表(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稳住农业基本盘 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吴政隆代表(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三农”稳,大局才能稳。坚持更高水平稳产量、稳面积,在“稳”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农业质量、结构、效益等各方面的“进”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发展格外关心。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是江苏必须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党中央强调,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三农”稳,大局才能稳。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2021年,江苏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279.2亿元,位居全国前列;粮食总产量749.2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91元、增长10.7%,“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实现全面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三农”基础“稳”和农业农村补短板强弱项的“进”。江苏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十分宝贵,必须坚持更高水平稳产量、稳面积。我们一方面采取“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一方面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稳”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农业质量、结构、效益等各方面的“进”。“十四五”期间,全省计划投入近400亿元,建设5000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吨粮田”,为“大国粮仓”更加丰实作出新的贡献。我们在端稳饭碗的基础上,统筹抓好油料、渔业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和有效供给,发展特色、绿色富民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江苏种质资源丰富,在水稻、小麦、生猪、水产等新品种创制上基础较好。我们将集中力量和资源,发挥好科教资源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为打赢种业翻身仗展现担当作为。

  江苏不仅端稳了自身8500多万人的饭碗,而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更高水平统筹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进一步保障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

  本报记者 何 聪整理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袁家军代表(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浙江将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机制创新年、改革探索年、成果展示年为引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建设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浙江的光荣使命。去年以来,浙江坚决扛起共同富裕先行探路的责任,初步构建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着力缩小地区、城乡、收入三大差距,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实现了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良好开局、稳健起步。浙江把今年确定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机制创新年、改革探索年、成果展示年,我们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建设,加快探索具有普遍意义的共同富裕之路,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聚焦“七个先行示范”跑道,推动“发展型”制度政策加快向“共富型”跃升转变。今年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机制创新年,浙江将全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等7个先行示范,努力探索一批共同富裕的机制性创新模式。

  聚焦破解共同富裕普遍性难题,推进重点改革集成突破。今年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改革探索年,浙江将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牢牢抓住“扩中”“提低”改革重点,一体推进缩小地区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基本单元等5类34项重大改革,谋划实施共富型大社保体系、财税政策体系等重大改革方案,努力开拓共性问题的破解之道、引领变革的先行之路。

  聚焦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加快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今年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成果展示年,浙江将找准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性抓手,加快打造以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山区26县整体跨越式发展、强村富民和“浙里健康”“浙有善育”“浙里长寿”“浙江有礼”等群众有感、可示范推广的标志性成果,放大新优势、打造金名片,努力为“重要窗口”厚植底色、增添亮色。

  本报记者 李中文整理

  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

  郑栅洁代表(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贡献,为安徽跨越式发展增动能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勉励我们,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再次强调,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关键靠创新。安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抓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安徽拥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等一大批创新平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我们要把这些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抢占科技制高点,助力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去年安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4%。我们要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联动,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安徽瞄准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聚力攻坚,关键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8项制造业揭榜攻关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我们要以更大勇气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改革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筑牢公共安全防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安徽先后组织了病毒基因、疫苗研发等16个应急科研攻关项目。我们要进一步加大疫病防控科研攻关力度,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坚持“四个面向”,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我们要坚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加快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方式、人才评价机制和科技奖励制度,最大限度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贡献,为安徽跨越式发展增动能。

  本报记者 吴 焰整理

  接续推进数字福建建设 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

  尹力代表(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把数字福建建设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全力加快信息化发展,引领全省发展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

  福建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实践起点。早在200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就洞察信息科技发展趋势,作出建设数字福建重大决策。20多年来,福建牢记嘱托、一以贯之推进,数字福建建设已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去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3万亿元、增长1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47%;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比例超80%,“一趟不用跑”比例超90%;5G基站实现县域地区全覆盖和95%以上乡镇地区覆盖。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把数字福建建设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全力加快信息化发展,引领全省发展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

  一是持续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建设好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数字技术创新突破、龙头企业培优扶强、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等工程,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办好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和中国(福州)国际数字产品博览会,打响品牌、扩大影响。

  二是加快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推进省域治理“一网统管”,全面打通省市县乡村数据,实现政府改革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优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完善业务应用体系、基础平台体系和制度规则体系,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办事更便利。

  三是全面建设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聚焦惠民利民,布局集约智能的数字新基建,筑牢可信可靠的网络安全屏障,积极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数字文旅,提升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智慧民政服务水平,努力让社会更加包容、友好、安全、智慧。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战略引擎。我们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网络强国的决策部署,以信息化带动和提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福建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 蒋升阳整理

  稳住、进好、调优 推动高质量发展

  易炼红代表(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千方百计夯实“稳住”的基础,多措并举激发“进好”的动能,全力以赴保持“调优”的态势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了方向。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住、进好、调优”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千方百计夯实“稳住”的基础。“稳”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大局。我们坚持稳字当头、稳字托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稳、物价稳、预期稳、人心稳、社会稳、大局稳。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千方百计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科学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坚决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多措并举激发“进好”的动能。“进”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着力在发展势头、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协调发展上求进。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十大攻坚行动,加快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倍增,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服务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全力以赴保持“调优”的态势。“调”是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手段和举措。江西坚持优化升级、提质增效,持续调优发展方式、发展路径,调优经济结构、产业层次,调优生态质量、功能品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强力推动数字经济大发展、营商环境大提升。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切实抓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不断优化提升生态优势,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本报记者 郑少忠整理

  以创新引领发展走在前列

  李干杰代表(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各领域各环节,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是实现稳中求进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就抓住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动力源。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要从巩固拓展比较优势上强化创新、寻求突破,充分认识好、巩固好、拓展好山东发展的比较优势,努力把比较优势变成发展胜势;要从补齐克服短板弱项上强化创新、寻求突破,让短板成为潜力,让弱项成为空间;要从有效激发社会和市场的动力活力上强化创新、寻求突破,把社会和市场的创新活力尽量多、尽量快地释放出来,汇聚起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各领域各环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聚焦聚力推进“十大创新”:加强科技研发创新,持续开展重大科研攻关,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人才引育创新,在招才引智、自主培养、人尽其才上出新招;加强营商环境创新,让企业办事更方便,公平竞争、安心发展;加强数字变革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加强产业生态创新,打造系统完备、互联共生、创新活跃、安全稳定的产业生态;加强要素保障创新,以新思路新举措打破要素“天花板”、换来发展新空间;加强民生改善创新,盯住重点人群,办好民生实事,促进共同富裕;加强风险防控创新,变革防控观念,盯紧防控重点,切实守好守牢底线;加强文化宣传创新,不断提高文化创造力、传播影响力、宣传引导力;加强推进落实创新,把严和实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完善机制,狠抓落实。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加快布局一批创新项目、推出一批创新举措、开展一批创新试点,努力推进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强大创新动力。

  本报记者 徐锦庚整理

  版式设计:张芳曼

(责编:邱烨、毛思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