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频道

古建重“生” 看婺源县如何活化保护古建筑留住历史记忆

2022年03月23日08:25 | 来源:江西日报
小字号

3月的婺源,油菜花海与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看传统村落、住古宅民宿、赏古建韵味,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古建筑是婺源特有的文化名片,十年来,婺源县建立并完善一系列工作机制,打击、保护和利用“三箭齐发”,3700多处古建筑重新焕发活力。近日,记者来到婺源县,探寻古建筑“重生”背后的故事。

打好组合拳,把古建筑“留下来”

在婺源,1949年之前建造的古建筑有3700多处,中国传统村落有28个。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婺源宝贵的资源,更是重要的文化标识。

十几年前,随着婺源乡村旅游的日益红火,一些外地贩子看到当地一些古民居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便极力游说村民把“老物件”拆了、卖了。由于村民保护意识淡薄、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婺源一些古民居及其构件渐渐流失。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该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保护古建,刻不容缓。为留住这些历史记忆,婺源县委、县政府加大工作力度,迅速发出《关于立即制止擅自拆除、买卖古民居及其构件的紧急通知》,明确惩罚措施,严厉打击非法买卖行为;出台《婺源县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将3000份公告张贴到每个村庄,工作人员上门宣讲相关政策,逐步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

十年前,保护古建筑的工作,基本上是依靠文物保护部门。如今,住建局、文广新旅局、自然资源局以及文物保护中心等多部门联动,打好“组合拳”。该县建立并完善古建筑保护一系列工作机制,开发使用智慧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实施维修保护联审联批制度,从制度层面堵住村民擅自拆除、擅自维修古建筑的漏洞。“自2014年起,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古建筑的维修保护,金额从100万元逐步增至800万元。”婺源县住建局局长夏剑说。

婺源县纪委监委主动作为,不断规范古建筑保护工作。2020年7月,清华镇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彩虹桥因洪水冲击导致部分桥面损毁,县纪委监委第一时间与文物保护部门等工作人员赶往现场,全程参与彩虹桥修缮项目报批、建设。去年“五一”期间,彩虹桥开门迎客,重现“彩虹光彩”。

为防患于未然,去年年底,县纪委监委还联合县住建局、文广新旅局等部门,组成5个专项督查组,先后赴篁岭、汪口俞氏宗祠等地,就古建筑维修改造、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安防设施构建等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实地走访抽查古建筑186处,发现消防隐患等突出问题38个,目前均已完成整改。

找准平衡点,让文化记忆“活起来”

涵养文化底蕴、延续历史文脉,这是保护古建筑资源的目的之一。婺源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詹显华长期关注研究古村落古建筑的特征、传承和保护。他认为,婺源古村古建筑包含了多个时代的建筑样式,展现出建筑艺术的发展变化,如明代民居以简约之风取胜,而清代建筑较为精美华丽,无论是木构架、墙体、天井还是“三雕”装饰艺术,都趋于成熟定型。

近年来,婺源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找准平衡点,让这些古建筑迸发出全新活力,让独特的文化记忆“活起来”。该县出台《婺源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形成整体搬迁、异地安置、民宿开发、鼓励“认养”等一批古村古建筑保护开发经验做法,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机制,规划古村落村民建房新区,以此化解古村落保护和村民建房的矛盾。很多静悄悄的古宅,重新热闹起来。

2012年,经过一年多的修缮保护,古宅型民宿明训堂在思口镇思溪村开门迎客,广受游客欢迎。“修缮时通往二楼的楼梯坏了,我向当地村民借了一个梯子爬了上去,仔细察看房子的结构、雕花和损毁程度等。”负责明训堂修缮的喻永红告诉记者,由于巷口狭窄,十几名工人花了两天,才把一根8米多长、直径56厘米的大梁,从村口安全运送到明训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古宅的原貌。如今,在婺源,一批古宅型民宿老板,已成为当地古建文化忠实的保护者和传承人。

“这栋500多平方米的清朝古宅,政府计划将其打造成院士博物馆,让更多游客了解金亚秋院士家族的家风家训、所学所长等。”思口镇思溪村党支部书记金梁指着村口一处高大的老宅子说。思溪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共有50多栋古建筑,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这些年来,金梁亲眼见证了村民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和古宅民宿产业的快速发展。

据悉,该县对古建筑进行摸底建档,3700多处古建筑“一户一档”已完成,古建筑数字化工作即将收尾。“我们将整合利用资源,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古建筑保护,继续开展生态价值转化工作,并探索古建筑活化利用新路径。”夏剑说。

顺应新形势,助古宅民宿“火起来”

“来婺源赏花、住民宿,放慢脚步,领略这里的文化魅力,别有风味。”3月9日,南京游客林女士对记者说。

古建筑是婺源旅游的一张特色名片。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游客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一些中高端古宅民宿积极顺应旅游品质升级的新形势,厚植文化元素,将采茶制茶、造纸拓印、木雕制作等传统工艺融入其中。“我们想让游客有更深、更好的文化体验。”婺源第一家古宅型民宿——九思堂的创始人吴志轩介绍,十年来,公司相继打造了留耕堂等系列古宅民宿,推出制墨刻砚、古道徒步等各类活动,不断丰富游客体验项目。

“做古宅类民宿,没有情怀不行,但光有情怀还远远不够。”婺源县民宿协会会长、婺源厚塘度假庄园创始人刘芳告诉记者,古宅类民宿的设计、修缮和运维等费用,要比现代风格的民宿昂贵得多。为原汁原味地传承文化记忆,在修缮时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老宅子的原貌。因主体结构为木料,白蚁防治、消防设施升级等都是一年一度的常规开支,而每隔两三年还要对老宅子的防潮、隔音、温控等功能进行全面提升,让游客体验“外面五百年、里面五星级”,满足他们更深层次的消费需求。

据婺源县文广新旅局副局长陶开伟介绍,近年来,该县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并出台《婺源民宿产业扶持办法》等文件,积极引导全县民宿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目前,婺源共有130余家中高端古宅度假民宿、百幢以上的民宿集群2处。有数据显示,到婺源体验民宿的游客人均停留2.5天,日均消费1300元,间接带动2万余人就业,民宿体验游成为婺源旅游经济新亮点。

“传承文化,记住历史,留住乡愁。”婺源县委主要领导表示,近年来,该县立足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实施“建设中国最美乡村、勇当绿色崛起先锋”战略,大力推进文化保护传承,有力地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余 燕)

(责编:邱烨、毛思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