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

稻浪潮涌迎盛会 乡村振兴庆丰收

2022年09月26日07:59 | 来源:江西日报
小字号

  制图:陈 晖

  金秋九月,赣鄱沃野遍地金黄,丰收的欢歌四起!

  9月24日,由省农业农村厅、景德镇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2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在浮梁县拉开帷幕。全省各地的“三农人”齐聚一堂,讲述江西农业人在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感恩奋进的故事,向全国宣传推介江西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

  感党恩、迎盛会、庆丰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作示范、勇争先”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朝气蓬勃、硕果累累。

  呈现赣鄱大地“丰”景

  开幕式上,来自我省11个设区市的33名代表,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各自的家乡特产;农民趣味运动会上,大家你追我赶,一起展示乡土风情,传承农耕文化;4000平方米的现代农业主题展馆内,浮梁茶叶、宜春富硒大米、广昌太空莲、赣南脐橙等来自全省各地的80多家企业、1300多种农产品齐聚于此……丰收节上,农民和农业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丰收节上话丰收。今年,我省早稻喜获丰收,总产量677.2万吨,居全国第二位,较去年增产4.2万吨。蔬菜产业、水果渔业蒸蒸日上,生猪产业扭亏为盈。

  然而,丰收着实来之不易。今年以来,极端天气接二连三,我省经历了春季低温连阴、初夏暴雨连袭以及历史罕见的伏秋连旱,农业生产遭遇严峻挑战。省委、省政府始终与全省人民站在一起,战低温、御暴雨、抗大旱。

  “自旱情发生以来,我们闻令而动,积极统筹救灾资金,指导农户救灾抗旱,并大力推广水肥一体技术,千方百计保证农业生产用水。”赣州市南康区农业农业局干部谢世泽告诉记者,据初步统计,今年南康区脐橙产量基本与去年持平,实现了灾年不减产。

  记录江西农业精彩蝶变

  在浮梁县鹅湖镇高岭中国村幸福里,20对“新农人”采取集体婚礼的形式,喊出“不要彩礼,要幸福”的乡村婚庆新风尚;浮梁县“新农人”朱金华,打开手机就能查看水稻生长情况……行走在主会场开幕式舞台周边,江西“三农”的变化随处可见。

  “只要几秒钟,我们就能获取赣农宝、抖音、快手三大平台的实时农产品销售数据。”江西益农社运营总监牛丽国介绍,截至活动当天9时05分,三大平台江西农产品9月累计交易额达8781万元。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省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达519.8亿元。

  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广袤农村正展现出“气象新、面貌美、活力足、前景好”的强劲势头。这十年,粮仓更实,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这十年,农业更强,粮食、果蔬、畜牧、水产四大千亿元产业茁壮成长;这十年,农村更美,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吹响乡村振兴冲锋号角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努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9月23日,2022江西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女经纪人)培训班在景德镇高岭村中国村长学院开班。据统计,今年以来,我省累计培训“新农人”达3万人次。

  “今年展会,我们带来了75个认证品牌、300多个品类的农产品参展,我们认证的前提就是有机或绿色农产品。”赣鄱正品能够独立参展的背后,是我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蓬勃发展。截至6月底,全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达4732个(不包括无公害农产品),其中绿色食品1510个、有机农产品311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05个。

  本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江西活动深入挖掘我省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众多农业非遗项目亮相丰收节。在茶叶小镇,现场体验采摘、制作、交易的全过程,让游客在互动中增强了农耕文化的传播,加快了农业和旅游的深入融合。

  十载感恩奋进,十年精彩蝶变。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我省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蓝图逐渐变为现实。(记者 李耀文)

  “一粒米”的稻香绵延

  丰收节到了,在宜春市袁州区彬江镇霞塘村,种粮大户李春华的2000多亩富硒水稻进入了收获的季节。秋阳灿灿,蓝天下,金色的稻田从山的这头绵延到那头,风中时时送来一阵阵稻香。远处,“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八个大字,甚是醒目。

  9月21日,沿着田埂,记者与李春华边走边聊。

  “今年收成怎么样,旱情影响大不大?”“还好。你看,这些稻穗都很饱满,估计每亩产量1200斤左右,今年干谷子价格是1.6元/斤。”李春华指着一处机井说道,8月初他一共新打了5口井,霞塘村种植基地就有2口,灌溉不成问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李春华不仅选用了野香优油丝、春两优121等优质稻种,还广泛采用无线农业气象综合检测、太阳能虫情测报灯等新技术。他说,市区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和省里的专家,经常会来基地看看,给予帮助和辅导,有时候也通过手机进行远程技术指导。

  再过几天,李春华就准备收割水稻了,“我们4台收割机要开始忙啰!”

  江西以全国2.13%的耕地生产了3.21%的粮食,年外调粮食100亿斤,全省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430亿斤以上,进一步巩固了粮食主产区地位。2021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达5659.3万亩、产量438.5亿斤。

  目前,我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22.7万亩。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建成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315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70个,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2.81%。2021年底,我省入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龙头企业26家、企业总收入3425.5亿元,均排名中部地区第一。()记者 刘佳惠子)

  “一篮菜”的四季味道

  乐港镇是“江南菜乡”乐平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产值占农业产值的70%以上,蔬菜生产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9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乐港镇袁家村的江西嘉一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只见整齐划一的塑料大棚里蔬菜郁郁葱葱,5名菜农正在棚内移栽芹菜秧苗。“5月份下暴雨,后面又干旱,棚里居然还能产蔬菜,确实是厉害。”其中一名菜农听闻是记者采访,主动搭起了话茬。

  据公司总经理袁新民介绍,袁家村是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村民都是种菜的老把式。但与散户种植不同的是,公司按照乐平市主攻“春提早、秋延后”、种好反季菜的策略,根据季节和气候不同及时调整种植品种,并联合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打造了国家大宗蔬菜技术体系的示范基地,企业年产绿色蔬菜5000余吨,都是村民以前没有种过的新品种。

  “除了反季发展,我们还着力推进蔬菜产业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集约发展,以龙头企业带领示范,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效能。”乐平市农业农村局干部金丽卿带着记者来到乐港镇里首村,这里正在建设蔬菜现代化示范园区。

  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示范园是省国资委下属江绿集团和景德镇市大力支持的“省企入景”重点项目之一,完工后可年产各类富硒有机蔬菜3万吨,并配套蔬菜的选育、仓储、物流、营销一体化运营。

  建好“菜园子”,丰富“菜篮子”。自2020年启动蔬菜产业发展三年行动以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锐意进取,全力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设施蔬菜基地面积逐年上升、蔬菜稳产保供能力逐年提高。我省蔬菜人均占有量由2019年的400公斤上升到2021年的426公斤;全域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合作对接,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全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的省份。(记者 李耀文)

  “一头猪”的市场博弈

  生猪养殖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菜篮子”稳定供应的重要一环。但自2018年6月开始,一场持续了4年多的超级“猪周期”对整个产业链带来诸多挑战。2021年,猪肉价格经历“高台跳水”——每公斤价格从年初超过36元高点,暴跌至仅10多元的低点。

  猪肉价格大涨大跌,让不少养殖户亏损严重。而安远县养猪大户廖水长却未受此轮“猪周期”影响。“今年的总收入预计有30多万元,这几年的收入都比较稳定。”廖水长介绍,作为双胞胎集团的生猪育肥基地,集团会在生猪出栏时给予每公斤16元的代养费,扣除代养过程的饲料、猪苗、疫苗等集团投入,每头猪大约能赚300多元。9月21日,廖水长刚刚出栏了800头肥猪,正在对猪栏进行消毒灭菌,准备签订下一年的代养合同。

  “生猪养殖是周期性相对较明显的行业,我们左右不了市场价格,只有把成本降到最低,才能提升企业效益。”双胞胎集团养猪产品线总裁赖志军说,集团一直坚持饲料+养猪两大产业优势互补,齐头并进,双轮驱动。同时,通过建立从原料采购到育种、育肥全流程链条,实现最大程度地降成本。目前,生猪养殖已经实现满负荷均衡生产,能繁母猪达40万头,比去年同期增加12万头。

  江西猪企能快速转身,与政府的支持分不开。今年3月,我省实行生猪产能保护制度,双胞胎集团下属35家养殖基地被纳入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另有17家被列为省级调控基地。我省还鼓励生猪生产企业向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021年,江西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4.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在龙头企业和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我省生猪产能正在快速恢复。今年上半年,我省累计出栏生猪1684.5万头,同比增长7.5%。据全国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系统分析显示,上半年我省外调生猪331.63万头,同比增长17.9%。(记者 李耀文)

  “一只虾”的全年“出圈”

  9月19日,在位于彭泽县的九江凯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冷库里,货架上摆满了加工好的小龙虾,经过整理打包后,将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各地。“每年一季度和四季度,是小龙虾预制菜销售的旺季。”公司电商部经理陈伟说,去年,小龙虾网络销售额超6000万元。

  当鲜活的小龙虾变成预制菜,作为夏季餐桌上的“老网红”就打破了时令限制,实现了全年“出圈”。

  早在2019年,凯瑞公司就投资建设小龙虾精深加工厂,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户手中的小龙虾。在生产车间内,小龙虾经过清洗、蒸煮后,调制出麻辣、香辣、蒜蓉等口味。“完成调味后,我们采用液氮冷冻技术,让小龙虾温度迅速降至-196℃,最大限度保证龙虾口感。”公司总经理黄千里介绍,加工厂内共有9条小龙虾生产线,每天可以加工小龙虾600吨。

  从“一只虾”到“一盘菜”,错峰上市的小龙虾预制菜销售红火,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2021年,我省小龙虾全产业链新增产值超2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近万个,带动农户8000户以上。

  “原来没有养殖小龙虾,每亩地只有四五百元收入,现在搞稻虾蟹共作养殖,每亩地至少有6000元收入。”采访时,太泊湖农业综合开发区泊桥村村民刘德才笑呵呵地说。为了带动农民增收,凯瑞公司创新试点塘长制,以公司担保的形式进行统一投资,以统一育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分户经营的方式进行虾蟹产业运作,带动周边上万农户发展稻虾蟹共作养殖,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彭泽县还依托直播平台,开拓“直播+产业+电商”小龙虾线上消费新模式,并通过每年举办“小龙虾美食节”等活动,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让“彭泽龙虾”走出了一条创新化、产业化、品牌化特色之路。(陈 晖)

  “一颗脐橙”的科技裂变

  9月19日,在安远县镇岗乡涌水村,脐橙园内郁郁葱葱,枝头挂满了脐橙。眼下,正是脐橙秋梢抽生和果实膨大期,也是病虫害防治、加强肥水管理的关键期,但偌大的脐橙果园里却不见果农的身影。

  “你看,这是温度、土壤湿度、降雨量……我不用去果园,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实时数据,可以预判最近可能会发生的病虫害。”果农叶桂娣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是有赣南脐橙大数据中心的助力。

  作为赣南脐橙的核心产区,安远县建成了以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为依托的赣南脐橙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决策等,实时监测脐橙长势,为果农提供全方位咨询指导。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果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拍摄图片传送到大数据中心咨询解决。”在科技的助力下,叶桂娣种植脐橙年增收15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科学绿色种植,还为果农解决了销售难题。在新龙乡橙皇果业基地,脐橙还未成熟上市,就被果商订购了一大半。基地负责人欧阳海华表示,基地形成了从标准脱毒育苗到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并大力推广绿肥改良土壤、严格降低化肥使用频率。如今,安远县无公害脐橙种植面积已有近30万亩,年产量超25万吨,并建成了中国供销赣南脐橙交易中心,约70%的赣南脐橙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我省全力支持赣南脐橙良种繁育、标准生态果园建设、采后商品化处理、仓储流通和品牌宣传,一颗颗脐橙依靠科技的力量,变成了致富果。至2021年,赣南脐橙种植面积达170余万亩,年产量达150万吨,赣南脐橙品牌价值682亿元,位列全国区域品牌第六、水果类第一;帮助25万户种植户、70多万名果农增收致富,解决了1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赖庚金 记者 李耀文)

  “一片茶叶”的沉浮滋味

  金秋九月,山高云阔,满目苍翠。走进婺源县段莘乡官坑村的茶山,一垄垄茶树在山间绵延成片,聚成一道道绿浪。

  清晨6时许,茶农洪华林肩扛锄头、手提水壶出现在茶山,开始了一天的“秋挖”工作。在婺源茶谚中,素有“七挖金、八挖银”之说,通过深翻土壤,起到杀虫、施肥、疏松土壤的作用,提升茶的产量与质量。

  “今年高温久旱,茶园土壤水分供应不足,如果不加强管理,可能会对明年春茶的产量和品质带来影响。”有着50年种茶经验的洪华林说,“秋挖”可以增加土壤蓄水性,让茶树根系更好生长。

  官坑村地处婺源北部山区,山涧汩流,气候温润,盛产好茶。然而,长期以来,茶叶子却没有变成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如果种茶不能致富,官坑村上百年的‘茶脉’就要断了。”村党支部书记宋炳平说,历史上官坑村一直就是“茶比田多”,早前,因为效益不好,村民大量外出务工,原有茶园荒废了一大半。

  改变出现在2018年。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正稀茗茶有限公司,通过集中流转打造千亩有机生态示范茶园,重新擦亮了300年前官坑村人创建的“黎乾升”茶号金字招牌。

  在正稀茗茶建成的数字化茶叶加工厂,安装了3条茶叶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一条茶叶自动包装生产线,实现从茶园到茶厂的茶叶全产业链数字化体系,可日产干茶1万斤。

  5G、区块链、物联网……这些洪华林闻所未闻的新鲜玩意儿,正在逐步进入官坑村,改变着传统茶业。“以前种茶,要时不时巡山看病虫害。现在摄像头安装上了,马上就要落地使用,这样一来,坐在办公室等着机器报警就可以了。”洪华林笑着说。

  如今,许多官坑村人都像洪华林一样,每年不仅能拿到不菲的茶山分红,还成了按月领工资的“职业茶农”。“现在有两份稳定收入,日子比原来好过多了。”洪华林端起茶杯,细细品着茶滋味。(殷琪惠)

(责编:邱烨、毛思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