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人民日报看江西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乡村振兴一线探访)

本报记者 王斌来 朱 磊 刘新吾
2022年09月26日08:0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风吹稻浪,清香阵阵。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闲时最爱到田埂上转悠。当年,为了温饱,按下红手印包产到户;现在,奔向共同富裕,这片土地演绎着乡村振兴新故事。

  今天的小岗村,全面完成2.132万亩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1.37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土地流转后,年近八旬的严金昌一门心思经营农家乐,从4张桌做到了26张桌,年收入30多万元。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从江南水乡到白山松水,从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到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改革的音符汇聚成动人的旋律。从两亿多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吃上“定心丸”,到集体产权归属更明了、农民财产权利更多了,强农惠农富农,广袤沃野上铺展共同富裕的壮丽画卷。

  拿到“红本本”,吃上“定心丸”

  “没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发展规模。”从事畜牧业20多年,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湖北金林原种畜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加正说,头5年挺难,“承包1000亩土地,却很难贷到足量的贷款。”

  转机,源自农村产权交易探索。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开始“试水”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交易,探索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贷款等服务。

  “进场交易公开透明,省去了繁琐的程序。而且,有了权威认证,我们的农业设施就有了价值,能够附着在经营权证上进行抵押贷款。”金加正感叹,“这十年,越来越顺!”

  厂区里,绿荫夹道。“我们坚持绿色养殖,动物粪污转化为有机肥,用来滋养茶园、果林。”金加正说,“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抵押担保,我们获得了1.23亿元的银行授信。”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考察。“总书记听取了农村产权交易探索情况汇报,同工作人员和前来办理产权流转交易鉴证手续的农民交谈,详细询问产权交易具体流程,认为这是一个积极探索。”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副总经理桂玲对总书记考察的情景记忆犹新。

  “总书记叮嘱我们,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桂玲说。

  每隔一段时间,桂玲就要往农村跑,调研和探索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机制创新,“听听农民的意愿,受益匪浅,比如土地流转合同里要设置租金递增条款,源于民,惠于民。”

  这样的市县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在湖北全省已建成70余个,探索出互换、出租、拍卖、托管等多种有效的经营权流转模式。

  2016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前,全国两亿多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5亿亩承包地确权到户。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有序开展。拿到“红本本”,承包农户吃上“定心丸”,可以更放心地流转土地经营权。截至2021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已超过5.55亿亩。

  走进江西省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绕村水系串起白墙黛瓦民居,连片的稻田水乡引来众多游客。

  “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村子发展活力更足了!”村党总支书记刘连云说,“2016年,潭头村土地确权发证,农民可以自种,也可以选择将经营权流转。现在,村里集中力量发展富硒产业和旅游产业。”

  中午,能容纳600多人就餐的富硒食堂坐得满满当当。“放心吃!都是自产的富硒菜。”服务员热情地说。

  村民李俊明操作着无人机喷洒水溶肥。“不是自夸,我使用农机的水平,全县都数得着!”李俊明流转来300多亩地,种植的双季稻已经成为潭头村的一道风景线。

  跟李俊明不同,年逾七十的村民孙观发,早早就将4亩水田流转,“种不动啦。流转后,一亩地可以收入500斤谷子钱和100多元补贴,划算还省力。”孙观发笑道。

  孙观发现在经营小卖部和民宿,两项收入一年差不多有10万元。去年,他的孙子孙女全都进了县城上学,可老人却不愿意离开:“如今农村的日子,过得挺舒坦。”

  正说着,又有客人上门,孙观发沏上几杯热茶,热情地起身招呼。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松软肥沃的黑土地上,粗壮的玉米秆高过了人。站在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指着地里的秸秆,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秸秆还田,给黑土地‘盖被子’。”

  干农技推广近40年,王贵满见证了黑土地的变迁:随着“三权分置”制度的完善,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从而催生了以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为关键的“梨树模式”。近年来,“梨树模式”不断铺展规模,在全县推广的面积已从2020年的150万亩提高到今年的280万亩。

  中午,走进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院子,只见十余台大型机械一字排开,颇为壮观。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来到位于梨树县康平街道八里庙村的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回忆起总书记来考察的情景,卢伟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总书记说:‘你们的探索很有意义,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合作社发展道路,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效益都有了很大提高。’”

  “我想向总书记报告,我们合作社又壮大啦!土地流转去年扩大了30垧地,全部上了大型农机,不仅节约成本,对土壤的破坏也大大减少了。”卢伟说。

  八里庙村村民王晓鹏,过去进城务工,农田交给妻子种,农忙时得“两头跑”,但王晓鹏却一直不想把耕地流转出去,“自己不种,心不安啊!”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看到入社农民收益大幅增加,劳动强度却大幅降低,他也拿出承包的13.5亩耕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如今,夫妻俩不仅不操心种地,去年还拿到分红1万多元。

  在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每垧土地(当地相当于15亩)纯收入万元以上,参与农民也可在合作社务工,年均劳务收入超2万元。目前,梨树县大型合作社已有200多家。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各地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广大小农户走同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始终充满活力,不断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

  “阳光玫瑰葡萄,美味又不贵!”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先锋村四季春现代高效农业园里,体验采摘乐趣的上海游客蒋文,提着满手的购物袋,面对家庭农场主叶明兰的直播镜头,脱口而出。

  叶明兰,十里八乡无人不知,现在又成了线上客户熟悉的网友。

  从一代“草莓大棚”起步,叶明兰稳扎稳打。通过流转土地,高架草莓从6亩扩大到12亩,葡萄种植扩大到100亩,第一代小矮棚早已消失,连栋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亩均收入提升到2万元。

  离先锋村100多公里的南京浦口区永宁街道联合村,村民康光辉轻点手机,虾塘里水质、含氧量、温度一目了然,再点一下,便能远程增氧,“手机就是我的新农具!”

  “2020年,我以每亩1240元的价格流转了170亩塘,签下3年合同。”康光辉坦言,过去他可没这个底气。

  “过去塘连不成片,农户意愿常变,谁敢冒险?只能守着几亩塘糊糊口。”康光辉笑道,“现在我们采用了信息技术,亩均投入虾苗30万尾,是过去的2倍多,当年亩均利润就能达到4000多元。”

  带着周边9户农民,康光辉走上了养虾致富之路。一个联合村,青虾产业收入已接近6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2700元。

  近年来,各地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有效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问题。目前,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超过220万家,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达到390万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95.5万个。

  深化集体产权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车至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戛陇塘村,登高远望,一条条猕猴桃藤编织出生机勃勃的万亩猕猴桃果园。

  52岁的村民方国明正猫腰在藤下除草。就在3年前,她和村里的乡亲们还在石头缝里种玉米、土豆,一亩地忙上一年也就500余元收入。

  请她再算如今的收入账,方国明咧嘴就笑:“不说别的,猕猴桃果园基地务工,每月有2000多元劳务收入,3亩地还有3000元流转租金,过两年还会有分红咧。”

  在戛陇塘村,许多村民像方国明一样,享受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带来的红利。

  早在2014年,六盘水市就开始探索“三变”改革: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入手,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等方式,让沉睡资源活起来;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农民受益等方式,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让分散资金聚起来;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让农民富起来。通过“三变”改革,2021年全市27.46万户农户户均获得分红1052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7.76亿元。

  “这个万亩猕猴桃果园项目建设,是‘三变’改革的一次创新。”六枝特区“三变”改革办公室主任彭家国介绍,“整合省、市、县三级农业专项资金,撬动银行与社会资本1.08亿元,农民以土地和自有资金等要素入股,实现多赢。”总投资1.8亿元的项目,在猕猴桃丰产后,各方按照股份分红,6900多农户将因此受益。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清产核资,进行身份确认、股份量化,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各地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抓改革、强集体、富农家,是我们村发展的主旋律。”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说,战旗村成立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1704名村民成为“股东”,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

  文旅综合体“乡村十八坊”、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壹里小吃街等相继落成,乡村酒店今年也要开张营业……一个个新产业地标、新文旅场景,让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走进“乡村十八坊”,村民袁志建经营的“唐昌豆腐”店里很是热闹。10多个品种的豆瓣、豆腐乳等,节假日一天营业额能有3000多元。“不用支付店面租金,村集体和村民合股联营,我只要出产品,挣了钱分10%给集体。”袁志建介绍。

  “乡村十八坊”由战旗村村集体出资1000万元兴建。村集体参与店里的经营收入分红,一部分用作村集体发展基金,其余的按股分给村民。

  如今,700多名村民在村集体企业务工或者从事个体经营,还吸纳了周边村子200人就业。更让高德敏感到高兴的是,年轻人有了返乡的趋势。

  战旗村富起来了。2018年至2021年,村集体资产翻了一番,迈进亿元村行列。2021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680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5万元。

  两年前,邻近的金星村并入了战旗村。“95%的村民同意按照战旗村的发展模式,在金星村实施改革。我们要让合并后的战旗村走好共同富裕道路,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高德敏说。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目前,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集体产权归属更明了、农民财产权利更多了。一个个乡村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发前行。

  (本报记者王伟健、祝大伟、范昊天、宋豪新、苏滨、田先进参与采写)

(责编:邱烨、毛思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