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如“春”
31年里,他走遍全县17个乡镇206个村(社区),义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是群众眼里最亲切最接地气的“贴心人”;
28万公里,他行程坚定,通过广播、传单、进村入户等方式,开展各类宣讲2万余场次,40余万群众从中受益;
面对无家可归的老者,他接到家中,悉心照料,亲如父子;面对熊熊烈火,他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冲进火场救出4个孩子;
…………
“对待群众就要像春天般温暖”,多少年来,他不仅把这句话刻在心坎上,更付诸行动中。他就是中国好人——张包春。
“做有益于群众的好事,何乐不为?亏了也值!”
春日里的万载县双桥镇龙田村,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村外田畴间,一畦畦金黄的油菜花开得正艳;村里房顶上,回荡着乡亲们亲切又熟悉的广播声。
“老乡们哩,国家号召,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家手里呢,气温回升快,大家要做好春耕准备哩……”
“老乡们哩,咱们的乡村振兴又有好政策,大家有盼头哩!”
广播里的声音,带着浓重的乡音,但对当地老百姓来说,这是最悦耳和接地气的音符。
播音者正是自办广播站30余载,今年68岁的老党员、志愿者,被群众昵称为走村串户“大喇叭”的张包春。
3月19日,面对记者采访,张包春打开了话匣子。
1974年,19岁的张包春担任龙田村广播站广播员,从此与广播结下不解之缘。1985年,他学了一手驾驶技术后到浙江务工,一个月赚2000多元,一年就成了万元户。1989年,张包春回到家乡,建起村里的第一栋小洋楼。看到外面日新月异,家乡变化不大,张包春选择留在老家,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1992年,张包春自掏腰包5000元开设“龙田村民广播站”,并在楼顶安装4个大喇叭,每天早中晚三次准时播音,为群众义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科技知识、致富信息等。
后来条件好了一点,张包春先后买了两轮和三轮摩托车,安上小喇叭,组装“流动广播宣传车”,从双桥镇到周边乡镇,不停地赶集、“凑热闹”,巡回于乡间小道,把国家的大事、喜事、新鲜事播送到千家万户,成了名副其实的编外“宣传员”。
30多年来,张包春先后用坏了3辆两轮摩托车、3辆三轮摩托车、24个喇叭,行程28万公里。他用地道的农民语言,进行各类宣讲2万余场,有40余万群众受益。他的“流动广播宣传车”走遍了全县17个乡镇206个村(社区)。
有人说他太憨太傻:“你办广播站投入100多万元,费时费劲又无利可图,做这种亏本的事,值得吗?”他回答:“办广播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技致富信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丰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做这种有益于群众的好事,何乐不为?亏了也值!”
“老人临终前都在念叨,你们江西人真好!”
在双桥镇,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温暖人心、感人肺腑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张包春。
故事发生在19年前。2004年4月的一个傍晚,张包春忙完一天的流动广播宣传,归途中路过双桥镇西江村时,看见一名老人佝偻着腰,挑着几个蛇皮袋艰难独行。他急忙调转车头,询问老人的情况。
从老人断断续续的叙述中,张包春得知老人叫李德兴,72岁,多年前离开浙江温州大罗山老家,跟着同乡的一个小包工头,在湖南浏阳、江西万载等地做看守工棚之类的活。由于种种原因,离家30多年没有回过家。2004年2月,在参加西江村公路改造后,包工头和工程队一声招呼都没打就走了,将李德兴留在了工棚里。
得知老人的经历,张包春动了恻隐之心。他把老人扶上摩托车,接回了家,并对其悉心照顾。老人与张包春感情渐深,从此两人以“父子”相称。老人平时喜欢喝两口,张包春家中没断过酒;没有下酒菜,他去鸡窝里捡几个蛋,炒上一盘煎鸡蛋。老人长期饮食无规律,落下了胃病,张包春隔三差五地从县城带回胃药;天冷了,张包春又买回热水袋,在老人睡前灌上热水,给老人捂暖被子。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一天,老人忽然对张包春说:“我这辈子不晓得还能不能回老家?”张包春知道,老人想叶落归根了。为完成老人的夙愿,张包春通过温州市社会救助站,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其亲人。2005年9月,他买好火车票一路护送老人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温州市瓯海区茶山街道罗胜村,并婉言谢绝了其家属给的3万元感谢费。
2020年夏天, 张包春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说是罗胜村的干部,李德兴老人因病于几天前去世,按照老人的遗愿,向他通报情况。“老人家常常提到你当年的帮助,临终前还在念叨,你们江西人真好!”张包春听到这一番话时,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这样做!”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张包春的身影。
2011年3月4日下午,外出宣传的张包春,路过一个村子时,突然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快来人啊,着火了,救命啊!”张包春立即跳下宣传车,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火场。屋外,两名高龄老人正急得跺脚:“快救人,屋里有4个小孩!”
由于孩子们躲藏处空间狭窄,无法一次性救出。张包春四进四出,在其他村民的协助下,把火海中的4个孩子一一救出。
闻讯赶来的村民对张包春救人的壮举感激不已,“要不是你舍命相救,这4个小孩就危险了!”而被烟火熏成黑人的张包春却说:“别人遇到这样的事,也会这样做的。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这样做!”
张包春见义勇为毫不含糊,助人为乐更是不在话下。
双桥镇双桥社区居民葛雪环,多年前沾上赌博恶习,妻子宋美英无法忍受,抛下丈夫和年仅5个月的婴儿离家出走。张包春了解情况后,主动上门耐心做思想工作,并对葛雪环承诺:“你只要能戒赌外出挣钱,我帮你抚养小孩。”
张包春帮葛雪环抚养小孩,直到小孩读小学三年级。这期间,他还经常打电话给宋美英,耐心劝说,最终夫妻俩重归于好。
得知记者采访张包春,葛雪环特意从浙江务工地赶了回来。说起张包春的好,他话语哽噎:“老爸(多年前已认张包春为干爹)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无私帮助我、挽救我,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物质上脱贫还不够,只有精神上也脱贫,大家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随着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张包春的广播站“大喇叭”也与时俱进,大力宣传乡风文明,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张包春主动当起了乡村振兴义务宣传员。田间地头、屋场树下,经常能看到张包春忙碌的身影。
有一段时间,龙田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风气有所抬头。为此,张包春组建“好人宣讲团”“好人大篷车”,走村入户宣传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知识。
张包春的两个女儿相继出嫁,他不收彩礼,喜事新办;60岁生日,亲朋好友劝其筹办酒宴,他坚决抵制;村民张伏林嫁女,要求男方彩礼8万元,办酒宴50席,张包春上门做思想工作。
村民李成亮说:“原来村里大办酒席的风气比较严重,不仅造成很大浪费,也增加了农民负担。在张包春的影响下,大操大办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物质上脱贫了还不够,只有精神上也脱贫,大家的日子才能越过越好。”张包春总是这样告诉身边的每一个村民。
曾在龙田村担任10多年党支书、今年76岁的严根圣告诉记者:“张包春30多年义务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群众,真的了不起!”
为弘扬好人文化,推动乡风文明,双桥镇在16个村(社区)打造了“张包春好人工作室”,倡导大家以张包春为榜样,常态化组织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张包春组建了一支20余人的理论宣讲小分队,他们走村串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党史故事等,如今已经宣讲80余场。
作为文明新风的传播员、践行者,张包春无私奉献,在群众中树立起乐于助人、文明友爱的典范,他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家庭、江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面对荣誉,张包春却十分淡然。“只要还能为国家为群众做点事,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记者手记:
好人之城,温润如春。
在宜春采访的几天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当地着力培育、涵养好人文化结出的累累硕果。近年来,宜春这方秀美山水中,好人好事呈“井喷”之势,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4人、全省道德模范15人、中国好人235人、江西好人181人,“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好人文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宜春大力弘扬“好人文化”,扩大“好人”效应,激发“好人”动能,让这方土地上的好人越来越多,让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好人精神,成为当地社会价值的共同认同。
一个好人就是一面旗帜。张包春、黄英、陈锁生……正是一个个中国好人的凡人善举,引领着新时代温暖人心的崇高风尚,不断地凝聚起向上、向善、向美的人间真情和精神力量。(全媒体记者 梁 健 全媒体首席记者 毛江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