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兴国:支教路上 种下梦想的种子
苏王鹏向小朋友们宣讲知识。杨泽涵摄
他们大多是退役复学的大学生,他们千里迢迢,从江苏南京来到江西兴国的大山深处,开展暑期支教志愿服务活动,为山区儿童送去关心和关爱,为当地儿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
日前,在兴国县杰村乡白石小学,一群“兵哥哥”被孩子们围得团团转。“老师老师,你们以前是军人啊?我也想当兵!”“老师老师,能说说部队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在杰村乡的孩子们黏着前来支教的退役大学生士兵不断发问之时,梦想的种子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扎根。
从“迷彩绿”到“志愿红”
滴滴滴……天刚蒙蒙亮,白石小学里便传来嘹亮哨音。
哨音来自苏王鹏,是一名去年九月份退役的大学生士兵,也是此次志愿服务队的负责人。
参加公益支教活动的18名退役大学生士兵,均来自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绿色梦想”志愿服务队。
虽然已经退役,但苏王鹏和队友还是保留了在部队的生活习惯,将部队的优良传统带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听着哨音起床,集结队员,然后开始一天充实忙碌的支教生活。
“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苏王鹏经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刚刚退伍那段时间,很迷茫,怅然若失,总觉得一腔热血无处可施。”苏王鹏回忆说,于是,多学习、找事干、做服务,成了自己退伍后的主旋律。
主动对接社区、街道、车站、人武部门,关注残障儿童、参加“爱心义卖”、帮助景区特殊人群推轮椅,搬运行李,与特殊群体的孩子聊天开解心结……
从学校到社会,短短几个月时间,苏王鹏和团队成员一起完成了从“迷彩绿”到“志愿红”的彻底转变。2023年4月,团队还入选了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退役军人关爱青少年志愿服务队。
昂首挺胸站上三尺讲台
兴国是著名的红色老区,革命火种从这里播撒全国。
杰村乡地处赣南大山深处,杰村乡白石小学里留守儿童居多。对于孩子们来说,迫切希望打开自己的眼界,看看外面的世界。对于家长来说,暑假孩子有人照顾,自己也能在外安心务工。
于是,白石小学的张宇峰校长联系上了以退役大学生士兵志愿者为主的南京阳光志愿服务团队。
退役大学生士兵既有大学生的开阔眼界和知识文化,又有军人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就这样,南京阳光志愿服务团队所属的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兵哥哥”们就来到了兴国白石小学。
“我们之前也没教过书,生怕教得不好耽误小朋友的学习进度。”做志愿服务苏王鹏轻车熟路,但是支教确实头一遭,繁重的备课压力,让苏王鹏直言“压力山大”。
小学初中的课本一遍遍翻、相关教辅材料一遍遍看、手工物料一遍遍做、上课内容一遍遍练。对于志愿服务队的队员来说,彻夜讨论、熬夜备课已是常态。
忐忑、紧张的情绪在站上讲台的一瞬便烟消云散,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课不在话下,体育、剪纸、手工等活动拓展课更是信手拈来。
在苏王鹏他们来前,山区孩子们课余活动并不丰富。苏王鹏们来之后,捏模型、剪窗花、做手工,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志愿服务队员们还将大学的选修课模式“移植”过来,给孩子们也开设了多种“选修课”,小朋友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
“咱们退伍士兵可不是全然只有一身肌肉,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教起小朋友们可毫不含糊呢。”渐入佳境的苏王鹏自豪地说。
“我还担心这帮大学生呢,他们也都是孩子们,怎么教得了孩子呢?但是上起课来,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专业得很嘞!”对于,志愿服务队员的表现,张宇峰校长也竖起大拇指。
行伍之风深植爱国情怀
队列训练可以增强同学们的纪律性,早晨40分钟的队列训练是雷打不动的教学内容。
“挺胸抬头,两腿挺直小腹微收”“五指并拢,拇指贴于食指第二节,中指贴于裤缝。”学校里的孩子还小,姿势常常做不标准,苏王鹏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逐一纠正学生们动作要领。
“我们大部分都是学校国旗护卫队的教官,还有一位队员参与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苏王鹏说。
在白石小学,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成了同学们校园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升国旗、练队列、唱军歌,成了每天的必修课。志愿者们整齐划一的队列动作展示,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
“国防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作风纪律养成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受到师资力量不足的限制,这方面的短板一直没有得到补齐。”白石小学校长张宇峰说。
在张宇峰看来,退役大学生士兵的到来,让孩子们看到了军人的英姿和大学生的风采,描绘了更为广阔的人生蓝图。
“护学路”上敞开心扉
白石小学里留守儿童居多,他们的居住地也比较分散,有的孩子从家到学校沿途需要翻越几个山头,山路蜿蜒曲折。
45度或60度的陡峭山路,本就不好走。加之江西近期暴雨来袭,道路坑洼泥泞,还会有山体滑坡的风险。
“山路蜿蜒曲折,两旁就是陡峭的悬崖。最远的同学从家到学校4.8公里,沿途还需要翻越三个山头。”苏王鹏和他的队友们为小朋友们上下学的安危发愁。
8名退役大学生士兵主动承担起孩子们上下学路上的护学任务,每日往返近20公里6小时山路,每天早上6点起床去接孩子,下午放学后把孩子们安全送到家。
上学和回家的路上,队员们和孩子一起唱军歌,讲红色故事,说参军趣事,拉近了与孩子们心灵距离,筑起了一道长长的山区“护学路”。“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山里的孩子们在“兵老师”的护送下,嘹亮的军歌唱响回家的山路。
在上下学的路上,孩子们还会主动说起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心情,还有自己的小烦恼、小愿望。
“山里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在成长的过程中比较自强、敏感。”苏王鹏说,“有的时候我想帮他们拿书包,他们都不肯呢。”
“兵老师”们时刻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从心理咨询辅导记录、对策做法、辅导追踪及效果等流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个人档案,耐心解决小朋友们的烦恼困惑,满足孩子们的情感需求。
张强(化名)小朋友歪歪扭扭地写下:“以后,我会好好学习。上课不开小差、不打瞌睡。争取成为和老师一样的军人。”
短短20天的支教服务很快就要结束,但是,他们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这是走出深山、改变命运的梦想,更是报效祖国、保家卫国的梦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