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新春走基层丨传统非遗“点睛”新春佳节

人民网记者 秦海峰
2024年02月09日20:18 |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小字号

岁末年初,正各类传统非遗文化最“热”的时候。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有非遗的新年,才是我们记忆中最纯正的春节味道。

在春节这个喜庆的节日里,江西各地非遗传承人各显神通, 为群众送上了色、香、味俱佳的文化大餐。

要问春节南丰最有年味的年俗是什么,那一定是跳傩。春节临近,桔乡大地年味儿渐浓。南丰县各地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喜迎新春佳节的到来。

大年三十前后,南丰县白舍镇日前在国安夜市文化街举办了“文化进万家 非遗过大年”活动,傩舞、腰鼓、花灯等节目轮番上场,让市民在家门口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时候经常可以在农村看到这个表演,现在县城也能看到,觉得很有过年的氛围,希望我们南丰的非遗能传承下去,跳傩越来越好。”来自南丰县城的张琪琪说。

随着一声响亮的唱腔传来,近日,在庐山市迎新春活动的舞台上,星子县选送的西河戏刚一亮相,就引起现场观众阵阵喝彩。作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西河戏,又称“弹腔戏”和“星子大戏”,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村村都有戏团、人人会哼唱。

除了西河戏外,现场还有舞龙舞狮、灯彩、鼓乐、女子大鼓等来自当地各乡镇的民俗汇演,表演者身着鲜艳的服装,手持舞龙、舞狮等道具,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声和欢快的音乐,在街头载歌载舞,庆祝2024新春的到来。

“非遗”年货制作忙,客家年味别样浓。在会昌县,赣南客家特色非遗美食——鱼仔粄成了当地年货市场的俏销品。鱼仔粄是当地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赣南客家特色非遗小吃,它起源于清末民初时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下料、搅拌、油炸、起锅,这两天,在会昌县周田镇一手工作坊内,赣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鱼仔粄制作技艺传承人刘丽珍和工人们正忙着制作香辣鱼仔粄,只见他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不停地用手抓取适量的鲤鱼粉团,搓成大小适中、个头均匀的圆球状,顺着锅壁下锅油炸,不一会儿,一个个外酥里嫩的鱼仔粄就制作好了。

“我们这边逢年过节的时候都要预备这些,特别是现在过年的时候,我们每天都在加工、加班,每天凌晨三点左右做,做到上午十一点,每天做8个小时,每天都能销售出去。”刘丽珍说。

春节期间,婺源县篁岭村推出“民俗过大年·龙灯闹新春”春节系列文旅活动,其中包括非遗表演在内的30余项活动,集中营造喜庆欢乐、祥和浓郁的新春氛围,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年味足、精彩多、趣味浓”的民俗盛宴。

扎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有着1500年的悠久历史。春节来临之际,南昌市东湖区经纬路社区请来了南昌市少年宫的老师给已经放假在家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手工课。

老师细致地为大家讲解了扎染的历史及具体操作方法,并为到场的每位小朋友准备了扎染的工具和材料。在老师的指导和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大家动手体验了扎染的制作,通过图案设计定位折叠、捆扎、点缀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设计出自己喜爱的样式。

“通过非遗手工课的形式,把新春的祝福送到群众的心坎上,让广大居民一个个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经纬路社区副书记涂林说。

(责编:邱烨、帅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