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让流量变“留量”

彭 元 郭 鹏 祝海南
2024年04月23日11:18 | 来源:江西日报
小字号

  去年以来,人情味满溢的“淄博烧烤”、美丽“冻人”的“尔滨”、热情洋溢的贵州“村超”以及让人辣上瘾的天水麻辣烫等一波波流量席卷全国,给当地文旅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从表面上看,是当下流量经济产生的偶然,但事实上,流量的产生有迹可循。流量经济的本质是“注意力经济”,其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和消费者的注意力,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江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可以通过做优做强文旅产业,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流量经济。加快形成我省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要结合本土实际,深入思考,大胆创新,融合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让“江西风景独好”更出圈、更出彩、更出新。

  绿色发展立圈,夯实文旅发展新动能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提出江西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我省作为唯一一个兼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的省份,肩负着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重大使命。如何在绿色生态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互联网科技等技术手段,实现本土文旅资源要素重组以及产业模式的重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创新为主导,引导各地因地制宜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产业。借鉴“篁岭”“葛仙山”“望仙谷”等生态项目模式,对我省具有发展生态项目潜力的“空心村”进行改造建设。以保护“空心村”原有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等为前提,采用租赁、置换、收购等方法将原本零散的土地进行整合,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环保生产、科普教育、特色民宿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区。更新改造之后的“空心村”不仅能够使农民通过土地的流转方式提高经济收入,有效地解决土地资源荒废的问题,还能完善当地生物系统,改良“空心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维护“空心村”的生态平衡,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技术引领出圈,创新开发文旅资源。传统的文旅资源存在很强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性,随着数字自媒体平台的普及,文旅资源的传播与推广不再受限,为我省打造文旅产业爆款提供了基础。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可以细分消费者类型、关注个性化需求,差异化推送文旅服务产品,比如“特种兵穷游攻略”“康养度假”等。通过VR虚拟仿真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可以将旅游资源转化成虚拟旅游产品,推动旅游资源数字化产品转化与深度融合,打造全新的旅游体验。近年来,江西大力发展VR产业,“VR让世界更精彩、江西让VR更出彩”已声名远播。我省应立足产业优势,通过数字技术的嵌入实现对传统旅游资源的创新升级,形成虚拟形态的文旅资源,丰富游客对文旅产品的选择。深化“飞跃江西”“云游海昏侯”等得到市场高度认可的江西VR文旅产品创新,把“资源”变成“品牌”,让“风景”成为“场景”,不断推出新场景、新业态。

  配套支持破圈,提升城市管理能力。虽然各地流量火爆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其背后的本质是城市管理理念的转变与管理城市能力的提升。提升我省城市综合管理能力,为流量经济保驾护航,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关键。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城市数据的集成、分析和应用。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可以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更好地应对流量经济带来的挑战。要建立健全城市治理体系,推行市场化、法治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的城市治理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关键一环。要加大对省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水平和流畅度,以支撑流量经济的发展需求。建立健全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防范和治理能力。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医疗、居住、就业等公共服务水平,创造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文化筑基融圈,紧密融合本地文旅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必须紧密围绕本地文化特色。聚焦打造兼具创意和识别度,视觉冲击力和代入感强的文旅产品,使之成为能够持续吸引游客流量的热点。江西是人文渊薮之地,孕育了红色文化、山水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戏曲文化等特色文化,以及临川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拥有众多古建筑、古村落和风景名胜。在开发文旅产品时,应充分依托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紧密融合本地历史、传统、民俗等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通过开发具有江西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利用等方式,让游客深刻领略江西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人才支撑建圈,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步伐,需要多方联动,共同发力,整合政府部门、企业、院校、行业组织等资源,健全旅游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体系。完善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优化相关专业设置,推动专业升级,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推动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共享。加大对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高等教育支持力度,推进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探索“政府、协会、高校、企业”协同育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型”教资队伍,鼓励高校旅游教育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和实力,分区域、分步骤、分层次设立旅游师资培养基地。探索“双师双聘”,打造“创新旅游”特色教学团队,聘请知名旅游专家和企业家为客座教授,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校吸收先进旅游教育经验,提升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加大旅游业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和新技术、新业态人才培养力度。健全适合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发展需要的从业人员培训机制,打造一支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快推进文旅特色专业群建设,按照高站位、高标准、高要求、国际化的要求,培养文旅高层次人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延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责编:毛思远、帅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