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县路口镇:一杯“茶”解百忧

“今晚七点在村里小广场开展‘乡娌乡音’恳谈会,大家过来拉拉家常、提提意见。”“好的。”“吃完饭就来”……一时间一条条回复消息让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路口镇同坑村的村民微信群热闹起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乡娌乡音”恳谈会在茶香中拉开帷幕。
石门山女人茶,也叫妯娌茶,是莲花县路口镇一带的市级非遗民俗文化,按当地的口音叫“娘花英茶”。赶茶会通常从挨家挨户的敲门声中开始热闹,请喝茶的主人让家中的小孩一大早提个篮子,去各家各户收集喝茶人的茶碗,等茶碗收好了,主人心里也就有数了,多大的场面自己好把握。妇女们在家准备好茶叶、腌萝卜、熟黄豆、盐姜等,从山泉边挑来泉水,倒进洗好的铁锅里把水烧开,堂屋里摆开桌子,上好茶点,等着大家落座品茶。这茶叶可是有讲究的,大部分都是妇女们自己上山采的野生茶,还有金银花、忘忧草、甘草、山桂皮、陈皮等等,都是石门山山野间产出的美好春色。
茶会是石门山女人茶的亮点。喝茶闲聊,东家长西家短、芝麻蒜皮的小事儿……一场茶会成了妇女们加深感情、交流信息的最好平台。喝茶喝到高兴处还会唱歌,有《十杯茶》《请茶歌》,唱得最多的还是《月月逢春歌》:“三月逢春三月三,采茶姑娘进茶山;采得日出云絮飘,下山新茶一担担……
香茶一杯解乏力,吉语三句暖人心。为了让石门山女人茶的传统民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路口镇将“茶会”与赋能提质龚全珍工作室结合起来,搭建起“乡娌乡音”平台,女人茶不再局限于三五条板凳、几位妇女、几句家长里短,村里大大小小的邻里纠纷都会拿到“乡娌乡音”调解茶室里、摆在茶桌上,浓郁的茶香成为矛盾双方握手言和的最好点缀。
“来,先坐,不要急,先喝杯茶,慢慢说。”湖塘村党支部书记刘江带着朱家场自然村的老刘家两口子坐下来,一边为他们添茶倒水,一边听他们说最近的烦心事。老刘媳妇向刘江哭诉:“最近地里这么多事,老刘还天天找不到人,跑去和人下棋,气得我高血压都犯了。”原来老刘家只有夫妻俩在家,孩子出去上大学了,没个中间人缓和,又碰上最近农忙,地里的活没干完,两人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关系愈发紧张。
在了解事情的缘由后,刘江心中便有了底,双方只是因为没有进行有效沟通才会产生冲突,他在茶室里摆事实、讲道理,两口子静下来边喝茶边交流,最终言归于好。“很多矛盾都是因为当事人情绪激动产生的,现在我们请大家喝茶说事,让人静下来,面对面、点对点地诉说。
老百姓在相对放松的环境,自己熟悉的地方,胆子也大也敢说,双方一沟通,问题就找到了突破口。”路口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贺菁说。“乡娌乡音”调解茶室建立的初衷就是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帮助有纠纷的各方放下成见、心平气和地沟通,及时化解矛盾。
“乡娌乡音”不仅是矛盾纠纷调解的重要平台,更是路口镇党群议事民主协商的坚实纽带。路口镇以“茶”为媒,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平台资源,开展“乡娌乡音”恳谈会,由村党支部牵头组织驻村工作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员,利用农闲时间,和群众围坐一起,用“大白话”“土方言”在茶叙间收集民情民意,从政策方针到村组琐事,在轻松品茶的过程中,鼓励村民在镇村发展、产业建设、项目建设等工作中说事、议事、主事,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主人翁”。恳谈会延续着“女人茶”的传统,曾经在茶桌上家长里短的闲聊已经转变为现场议事、办事的平台。
“乡娌乡音”恳谈会,实行“一事一记录一反馈”,构建了“民情收集—民情分析—民情处置—民情反馈—民情评议”全链条闭环机制。各村网格员走家入户登记群众诉求并分类建立台账;村“两委”召开会议进行分析研判,对简单事项立即答复、复杂事项限期处理、疑难事项向上转办;问题处置完毕后由包案村干部或党员第一时间向群众反馈,开展问卷调查和服务回访。
自“乡娌乡音”平台推广以来,路口镇依托“乡娌乡音”恳谈会收集意见建议66条,解决百姓各类急难愁盼事项63件。“有事儿‘上会’”已成为路口镇群众的口头禅,喝茶的“小民俗”亦成为撬动群众“大治理”有力支点。(贺菁、金若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