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初至今,已建成并运营的小剧场数量超过40家
南昌小剧场缘何叫好又叫座
从南昌方言文化节到健康脱口秀大赛,再到青年喜剧展演,小剧场演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赢得了南昌市民和游客青睐。近年来,南昌的小剧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城市文化生态中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些剧场尽管没有绚丽的灯光和舞台效果,各方面条件也相对简单,却有着极高的热度和人气。小剧场究竟为何能叫好又叫座呢?
火热“出圈”,文娱有了新去处
日前,记者走进南昌备受关注的“一支麦”小剧场,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一进入剧场,简洁而温馨的氛围扑面而来。
演员们用地道的南昌话和贴近生活的段子,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脱口秀表演。他们的段子不仅取材于南昌本地生活,还蕴含着对城市变迁的深刻洞察。台上,演员们妙语连珠;台下,观众们的笑声和掌声此起彼伏。
年轻白领小李告诉记者:“这里的演出形式非常新颖,演员们用幽默的方式讲述南昌的故事,让我更加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小剧场的观众不仅有本地市民,还有不少外地游客。这些游客表示,虽然听不懂南昌话,但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字幕,依然能够感受到南昌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形式的演出特别有趣,让他们对南昌有了更深的印象。
“一支麦”小剧场只是南昌众多小剧场品牌之一。近年来,南昌本土的小剧场品牌竞相涌现,“开怀喜剧”“南脱喜剧”等崭露头角。这些品牌各具特色,有的注重传统艺术的传承,有的注重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据当地文旅部门统计,从2023年初至今,南昌已建成并运营的小剧场数量超过40家。它们或隐匿于历史街区的一隅,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与浓厚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或矗立于现代都市的繁华之中,时尚前卫的装修风格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相互呼应。这些小剧场不仅成为市民和游客文化娱乐的新地标,更成为南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
抓住“风口”,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年来,南昌凭借其独特的城市魅力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备受瞩目的“网红城市”。这股热潮不仅吸引了大量外地游客纷至沓来,也激发了本地文化产业的活力,其中小剧场行业尤为显著。
事实上,南昌小剧场文化并非最近才流行起来。早在上世纪90年代,凭借相声《南腔北调》成名的小筱贵林,打造了每周六场场爆满的贵林社。贵林社作为南昌相声艺术的代表,不仅保留了传统相声的精髓,还不断创新,推出了许多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作品,为南昌小剧场文化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方译敏是南昌“开怀喜剧”的主理人,她选择从成都来到南昌,看中的是南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以及文娱市场尚未饱和的机遇。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观看体验,“开怀喜剧”从成立之初就招募与培养脱口秀演员。她坚信,普通人也可以成为一名喜剧演员,而开放麦则是喜剧练功房、段子试练场。
机遇与挑战并存。小剧场的演出场次大多集中在周末,导致场地在非周末时段常常处于闲置状态。面对这一挑战,小剧场运营者们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和创新精神,通过举办工作坊、艺术展览、小型音乐会等活动,在增强与社区互动的同时,拓宽收入来源。
如今,越来越多小剧场创作团队尝试借助社交媒体、资讯平台宣传推广小剧场,并通过这些平台捕捉社会热点话题,与观众建立紧密的互动关系,及时将这些元素融入创作,不断调整和优化剧目内容,确保每一次演出都能贴近观众,引发共鸣。此外,不少团队还通过线上直播、幕后揭秘、演员访谈等方式,增加观众对剧目创作的参与感和期待值,进一步提升了小剧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打造新的城市文化IP
前不久,新建区多部门联合举办了以南昌方言为主题的脱口秀赛事、“南昌话·说新建”等小剧场活动,吸引了众多热爱南昌方言和南昌本土文化的市民和游客参与。
政府层面对此类小剧场活动的重视,展示了南昌在深度构建与优化城市文化生态方面的决心。主办方表示,通过小剧场这一平台,不仅让方言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焕发新的生机,更让城市文化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小剧场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更带动了周边商业的繁荣。以小剧场为核心,南昌正逐步构建起一批集演艺、餐饮、购物、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消费综合体。如位于东湖区的东湖意库文创园,以小剧场为特色,吸引了众多餐饮、购物、艺术展览等业态入驻,成为南昌市民和游客的文化消费新热点。位于青山湖区的699文化创意园则以小剧场为轴心,发展创意市集、艺术画廊等多元文化业态,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新宠。
小剧场的建设,远非单纯的基础设施堆砌,而是城市文化生态深度构建与优化的重要一环。江西财经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李霜分析认为,这些小而美的剧场空间,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连接演员与观众、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的桥梁。同时,小剧场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全媒体记者 康春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