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镀金
——萍乡市湘东区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观察
冬日暖阳下,穿行于萍乡市湘东区山村林地,处处可闻清脆的鸟鸣声,栖息于林中的白鹭不时振翅群起,在林子上空盘旋飞舞,描绘出一幅动静相宜的美妙画卷。
湘东区素有“赣西门户”之称,山地、丘陵多,森林覆盖面积达69.85%。近年来,该区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将碎片化的小山整成大山、发展林下经济、组建合作社联农带农等方式,让林地、劳动力、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为青山镀上一层厚厚的金色。如今,湘东区集体林面积达86.25万亩、森林蓄积量达81.6万立方米、集体林地亩均产出达2780元,分别比林改前增长了15.07%、2.83%、16.32%。
小山变大山
规模经营提质增效
霜降节气后,湘东区8万亩的油茶林进入采摘季。在东桥镇长塘村,红中带紫的油茶果压弯了枝头,种植大户朱达和忙着指挥工人采摘、装筐。
“经过专家测产,鲜果亩产量预计达800公斤以上。”朱达和告诉记者,今年纯利润大概50万元。
2012年冬,朱达和从20户村民手中流转500亩林地用来种植油茶。三年后,油茶树挂果,第五年开始采摘,第七年迎来丰产。“不出意外,往后都是丰产。”朱达和介绍,油茶树寿命长,管护得好的话,可保50年到80年的高产。
长塘村这块曾经一毛不值的残次林,如今成了金山银山。
“然而,十余年前,郁郁葱葱的山林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大。”湘东区林业局局长李寨萍介绍,林权分散到户后,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管护不到位;另一方面,农户缺乏资金投入,使得林地长期处于低产低效状态。粗放型管理导致农户有了林权,却没有增加收入,给林业资源造成浪费。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一系列好政策,我很看好这个绿色产业。”在东桥镇草市村,油茶种植大户文炎盘算了一番:油茶种植补贴、林地适度规模奖补、中药材种植补贴……自从流转林地以来,他享受到的政府补贴还真不少,尤其是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近300万元,由区农业发展公司代持入股,分红后返回资金池,循环支持更多林农参与林业发展。
为解决林地碎片化和综合效益不高的问题,近年来,湘东区接二连三配套出台扶持政策,并通过整合乡村振兴、农业发展项目资金,引导大户、企业等社会力量投入林业生产,积极稳妥推动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区累计实施林地流转面积10万余亩。
流转的林地部分是疏林地、灌木地,通过流转,林地得到长期专业管护,发展成为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形成规模以上的油茶、红梨、脐橙、蜜柚等特色种植基地,每亩林地产出达2700余元。
林上到林下
特色产业欣欣向荣
同样是种油茶树,与朱达和在5年后才获得收益不同的是,文炎在去年开春种下的油茶,当年6月就开始产生收益,到今年便有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原来,文炎在油茶林里还套种了藤茶,草本科的藤茶生长周期短,种下去3个月就进入采摘期,到次年开春丰产,每年的采摘期长达6个月,且一次种植后可以多年采摘。
“油茶下套种藤茶,每亩地至少增收2000元。”文炎介绍,目前基地已形成藤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达300多万元,还为当地90多户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要让林地获得更大的产出,重点还在林下经济。”李寨萍说。
在森林覆盖率达89.65%的白竺乡,林业大户张玉福流转4000余亩竹林,一手抓竹林低改、竹笋两用,提升经济林的亩产效益;一手抓林下经济,通过种植草珊瑚、岗梅、红豆杉等中药材,提高林地的经营效益。“一吨岗梅市场价2600元左右,茎收割了,根来年又发苗。”张玉福估算,5年后中药材总价值可达600万元以上。
白竺乡大丰村是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企业主罗和平凭借山上桐花、竹海这些自然景观,打造以休闲旅游为主的哎马乐园,每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吸纳100余名村民就业。广寒寨乡的江山、官溪等山村则围绕高山上的金缕梅、映山红等旅游资源,建设森林户外露营地、体育公园、山地跑道等旅游产品。1至11月,湘东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产值达7000余万元。
通过“林业+”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湘东区发展中药材、藤茶等林业产业10余万亩,并带动这些产业链式延伸,向着中医药改革先行区、油脂生产大区、全域生态旅游区等迈进。
大手拉小手
联农带农稳步增收
如何检验深化林改取得的实效?那就是让群众获取更大利益,让他们的获得感成为推动林改工作的内生动力。
连日来,忙完了农田收割,在排上镇山田村的几古组、中间屋组、铁沙组,村民们又在山上忙开了,为去年冬天种下的千亩油茶施肥。
“村民们都很积极。”山田村党支部书记段文辉介绍,去年底,村委会成立股份制经济合作社,135户农户以林权入股。前期挖山、购买幼苗、栽种等基础工作由合作社负责,后期的除草、施肥、采摘等管理工作由股民负责。另外,合作社还承担对接专家技术指导、茶油加工销售。
“得空除除草、施肥,顺手就做了。”村民何春国说,最吸引农户入股的还是“二八”分成,农户占比“八”的收益,这意味着5年后,他们那些曾经“无用”的小山林将成为可持续的“金饭碗”。
林权变股权,林农变股东。引导林农带山入股,与企业、合作社、国有林场等经营主体抱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式,促进小农户与发展现代林业有机衔接,让小农户更好地融入大市场。
去冬今春,五峰国有林场在腊市镇明塘村流转林地1500亩种植高产油茶,建成国有林场之外的社会林场。之后,林场又在该镇凤凰村流转林地4000余亩,打造了一个集药材种植、生态研学、森林康养、药材加工等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园。
“跟林场合作,不用担心资金和技术,村民心里踏实。”五峰国有林场负责人刘树华说,林场跟村民“牵手”,受益的不只是村民,林场也因此很好地扩大了造林面积,提高了林地亩均蓄积量。
湘东区积极推行“村集体+村民”“国有林场+村民”“国有林场+村”等多种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村民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截至目前,该区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合作方式,共培育生态林、经济林15万亩,发展林下经济2.5万亩,建成乡村振兴、中医药两个林业产业示范园,解决就业岗位1万余个,带动群众稳步增收。(朱焕荣 全媒体记者 邱 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