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江西省两会
陈钰滢代表:不断提高定南产业含“新”量、含“智”量和含“绿”量
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谋划之年。2025江西省两会期间,就如何以更实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江西省人大代表、赣州市定南县县长陈钰滢接受了人民网专访。
江西省人大代表、赣州市定南县县长陈钰滢
人民网:今年江西省两会,您更关注的话题是什么?带来了哪些议案?
陈钰滢:省政府工作报告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释放了向“新”奋进的强烈信号。其中,“持续激活赛事经济、演艺经济”“打造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深化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等提法,与定南发展紧密相关。
近年来,定南县久久为功、接续发力足球融合、赛事经济、安全应急等新兴赛道,为县域经济发展构筑新支撑、注入新动力,预计2024年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地方税收收入、实际使用外资、社会用电量等指标增速均列赣州市前列。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引领力、创新力,定南县下大力气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通过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与赣南师范大学开展校地合作筹建赣南师范大学(定南校区),设立足球现代产业学院、化工材料学院和现代产业创新研究院。为充分发挥合作优势,推动成果转化,释放高校带动产业发展最大效能。
人民网: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对于定南而言,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重点行业向数字化、国产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陈钰滢:定南将以“数”谋“新”、向“数”发力,聚焦新旧动能转换,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是推动支撑要素高效能集聚。围绕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生态营造等方面,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有力保障。特别是,高效运营大华、明高博士工作站和赣南师大定南校区,大力引进185名高技能急需紧缺人才,增加“科贷通”等信贷规模,加大设备更新等项目争抢力度,不断提升数字化转型要素“浓度”,厚植高质量发展“沃土”。
二是加快重点产业数字化焕新。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安全应急、新能源等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通过设备更新、技改升级等方式,打造一批转型标杆、典型应用场景,推动50家以上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力争新增数智工厂2家,3家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至L7以上,集中精力将赣悦新材料、龙凯科技、齐飞新材料、明高科技、大华新材料等企业培育成为“数字领航”企业、“小灯塔”企业。
三是加速数字产业前瞻性布局。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思维,紧扣“四区”建设,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安全应急、足球融合等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未来储能等未来产业,主动对接数字大湾区,引进一批数字新项目,融入打造赣深数字经济走廊,力争数字产业集群营收增长20%以上,全力打造百亿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更大实效。
人民网: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请您说一说,定南县计划如何深化落实“1269”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体现本地区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十四五”目标高质量收官?
陈钰滢:我们将深入实施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安全应急、新能源等4条重点产业链,持之以恒延链条、调结构、促转型、聚集群,不断提高产业含“新”量、含“智”量和含“绿”量,加快构建具有定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瞄准“高端化”,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转变招商思维,创新招商模式,全力招引处于产业链核心地位的“链主”企业,以产业龙头带动产业链整体跃升,着力推动稀土产业向磁性材料、合金材料等制造板块延链扩链,电子信息向工业互联网、电子元器件等数字产业延伸,新能源向未来储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端口发力,力争实现规上营收160亿元、利润增长10%。
二是深耕“新赛道”,持续提高新兴产业质效。建设深赣安全应急产业合作示范区,办好安全应急现代产业学院,提升“两站一基地一中心”,推动教育培训产业链条由职业技能鉴定向高校人才培养、青少年安全教育、公众应急知识普及、专业队伍应急演练、科研院所创新实践等领域延伸,力争全年培训鉴定5万人次以上,着力打造赣粤边际安全应急教育培训基地。围绕职教培训、监测预警、高端装备制造、功能性新材料等重点方向和细分领域,加快锻造工业产业新支撑,为创建国家级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增强“创新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落实科技创新赋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若干政策,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创新研发平台,努力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引进1-2名院士并建立院士工作站,积极争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落户定南,切实在科技创新、前沿技术中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以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部署未来材料、未来生物、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
四是提升含“绿”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抓住“两重”“两新”政策机遇,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数智改造,推动企业向节约集约、绿色低碳转型,有效降低企业能耗排放。加强能耗双控和“两高”项目管控,实施工业园区“光储充”一体化、公共基础设施节能改造工程,动态调整园区企业VOCs、污水排放量等生态环保容量,大力发展绿色工厂,全力创建省级绿色园区、零碳园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