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点守护群众大安全
——德安县广场西路消防救援站走笔

赵福正在民房前灭火。本报全媒体记者 付 强摄
在德安县广场西路消防救援站的门口,张贴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句名言:“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作为袁隆平家乡的消防救援站,站内消防指战员一直以“种子精神”为座右铭,努力做一粒勇于奋斗的种子、做一粒追求梦想的种子、做一粒传承红色血脉的种子,留下了许多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温暖故事。
赴汤蹈火的救火队长
2月10日,走进该消防救援站,几间不大的办公室格外干净整洁,宿舍的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一样。
站长陈蔚涛告诉记者,消防救援队伍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在灭火救援、应急抢险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
1月29日是大年初一。当天6时32分,德安县河东乡小红平价超市附近的群众自建房着火。接警后,陈蔚涛带队迅速赶到现场。仅仅半小时,大火就被扑灭,无人员受伤和次生灾害。
刚处理完这场火灾,该县蒲亭镇新广场“开口笑厨房”又发生火情。陈蔚涛等人不顾危险,佩戴空气呼吸器开始内攻,发现系该饭店烧烤机短路引发的火灾,立即对厨房内部火势进行扑救。由于救援及时,饭店仅15平方米厨房遭受了损失。“要不是你们及时救援,后果都不敢想。”大火扑灭后,店老板紧紧握住陈蔚涛的手连声感谢。
陈蔚涛出生于1994年,参加工作8年多来,先后处理过各类应急救援任务1500余起,从未因指挥失误发生过事故。面对险情,他用实际行动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火焰蓝”成为百姓心中温暖的底色。
夫妻共圆“消防梦”
赵福是该消防救援站通信保障班班长,春节假期,他每天在岗值班,不仅要迅速、准确受理报警,及时发出出动信号,还要火速赶赴火场,组织火场通信,参与火情侦察,报告现场情况。
赵福说,这份工作虽然辛苦却很快乐,每当通过消防指战员的努力灭了火、救了人,就是他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1988年出生的赵福,是贵州毕节人。2008年,他还是一名大学生,与几名同学上山游玩偶遇山火,在大家的努力下,山火被扑灭。从那一刻起,赵福立志要成为一名消防员。
梦想就像一粒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就会迸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2009年,赵福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消防兵。当得知消防队离家有1200多公里时,父母有些犹豫,但他斩钉截铁地说:“我要去!”
2018年11月,消防兵不再列入武警序列,全部退出现役改编为非现役专业队伍。此时,赵福原本可以回到贵州老家,享受政府安置工作政策,但他舍不得离开消防岗位,于是将妻子和小孩接到德安县,并且在他的鼓励下,妻子也被德安县消防救援大队招录,夫妻二人共圆“消防梦”。
“一门三代兵”的红色传承
每年春节假期,警情都是平时的四五倍。为让外地消防员回家过年,该消防救援站指导员金昱辰每次都主动提出值班。
今年大年初一,金昱辰连续出了12次警。在处置德安县杨桥废品物资回收站火灾时,他和队友连夜奋战6个小时。
金昱辰的爷爷是一名老红军,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父亲也是一名军人。长辈们时常告诫他,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他没有忘记长辈的叮嘱,从消防兵退伍后继续坚守消防员岗位,用智慧和汗水诠释消防员的职责担当。
日前,德安县领导看望袁隆平的夫人邓则,讲述了该消防救援站的感人故事后,获邓则连连点赞。大家一致决定,将该站更名为“隆平消防救援站”,以此勉励全体指战员像袁隆平一样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让小站点守护群众大安全。(全媒体记者 付 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