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黄:“三归”行动让流动党员“流而不失”

“我们虽然远在他乡,但是时刻关心关注家乡动态,能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家乡焕发新的活力,让老乡过上了更好的生活,这让我们从心里感到开心和自豪。”近期,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在北京市召开的在京人才交流会暨“双招双引”推荐会上,在京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熊剑波感慨地说道。
近年来,江西省宜黄县针对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活动难组织、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坚持以改革思维破题,通过开展归巢、归学、归心等“三归”行动,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学、离家不离心”。
“归巢”行动,流而有家
“虽然打工生活忙碌而又充实,但以前下班在家的时候感觉心里空落落的,觉得自己像‘断线的风筝’。听到老家人电话里的‘乡音’,收到家乡发的‘家书’后,让我知道家乡一直关心着我,心里一直就暖暖的,很踏实。”宜黄县中港镇流动党员熊怀玉开心地说。
近年来,为切实解决流动党员流出地“管得着看不见”、流入地“看得见却管不着”的矛盾,宜黄县开展流动党员“归巢”行动,建立县、镇、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实施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三找”活动,通过摸底调查,1753名流动党员逐一登记,确保入库行踪清、状况明。依托驻外招才引智工作站、商会、行业协会等在外建立5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制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5个责任主体工作职责清单和“三服务”职责清单的“5+3”责任清单,并建立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双向联系、在家党员和流动党员双向联系、党员和群众双向联系的三个“双向联系”制度。
“工作人员通过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开展信息核实,确认了我的党员身份,为我建档造册,纳入党组织管理。”来自新丰乡的吴京在广东佛山闯荡打拼4年,2024年9月,得知党组织将在佛山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第一时间找到党组织亮明身份。“在外漂泊打拼,找到党组织就是找到了‘家’,心里更有归属感、感觉更踏实,今后的日子里,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将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归学”行动,流而有获
“来自各行各业的流动党员因党组织聚到一起,说老家话、聊家乡事、话桑梓情……熟悉的口音,感觉家都近了。”2024年7月,神岗乡党口村在上海市流动党员伍海斌在参加完流动党员党支部组织的主题党日后激动地说道,“作为一名流动党员,在这里参加主题党日活动,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是对我们的激励与提醒,我会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如何让每一名流动党员都能找到组织、融入组织生活、参与组织活动?宜黄县破题创新,以“送学上门”“返乡入学”为重点开展“归学”行动。由流出地党组织选派“流动党员管理专员”开展“一对一帮学”,组织流动党员就地就近开展学习,并在线上利用流动党员微信群、“宜黄组工”等平台扩大党员“学习圈”,在开展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期间,寄送3500余份“学习大礼包”。
“‘送学’不仅是让流动党员汲取党的创新理论知识养分,也是党支部密切党群关系、增进大家感情的方式,‘送学’的同时,聊聊他们的想法需求,听听他们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建议,能很大提高流动党员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上海宜黄商会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黄建华表示。
“归心”行动,流而有为
章平是昆山桥鸿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也是宜黄县二都镇三都村的一名流动党员,凭借着在外取得的“真经”及“真金”,返乡投资500余万元建设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助力三都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收8万元,80多名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近年来,宜黄县“服务家乡、服务他乡、服务老乡”“三服务”活动为抓手,开展流动党员“归心”行动,引领他们离乡离土不离党,实现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双向奔赴”。
“流动党员作为流动的先进分子,不仅是党员队伍里不可或缺的一员,也是各地对接协同发展的桥梁纽带,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为激活流动党员“红色动能”,宜黄县建立“1+1+N”包联制度,即“党支部+流动党员管理专员+流动党员”管理模式,联系培养、关心服务流动党员,2024年以来共帮助解决问题40多件,提供就医、就学等服务180余次。建立流入流出“双向共育”机制,与浙江省瑞安市和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等3地签订《流动党员“共管共建”协议书》,共同探索完善两地流动党员“排、管、育、爱”长效机制,构建“信息共享、阵地联用、活动联办、事务联议”的流动党员双向共育共管机制。2024年以来,流动党员党支部共协助开展“招才引智”活动7场,签订人才项目5个,与高校签订校企合作项目10项。(丁舒伟、尹文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