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都昌:村干部“蹚路”促集体经济增收

清晨6点,都昌县土塘镇冯家坊村村支书冯绍东匆匆吃过早饭,开车前往村委会后山的养鸡场。他一到,鸡舍里的鸡被惊动,“咯咯咯”的声响瞬间打破了山坡的宁静。
冯绍东动作麻利地将一批土鸡装进网篓,“这是昨天蔡岭镇农贸市场要的订单,这批发完,土鸡就只剩400多只了。”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冯家坊村依山傍水,生态环境优越。近年来,村里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种养殖业,引进乡贤投资成立农业合作社,种植樱花、杨梅、白茶等经济作物300余亩,带动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达30余万元。
“村集体经济发展从无到有,个中难处,没亲历过很难体会。”谈及林下养鸡项目,冯绍东感慨道。
2024年,为了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冯家坊村尝试林下养鸡1000只,然而,待土鸡出栏时,村委会却遭遇“销售大考”。
“我们的土鸡采用山林放养,原想销路应该不成问题。可实际售卖时,还是难题不断。去年年底,我心里着急,开着三轮车,装上喇叭,走村串巷上门推销。”冯绍东坦言,后来,市里驻村帮扶单位和土塘镇政府发起“消费帮扶”活动,通过工会采购、个体团购等方式,才逐渐打开了销路,目前仍有400多只土鸡待售。
同样面临挑战的还有新种下的30亩黄花。黄花幼苗当前长势良好,不过后期的田间管理涉及到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这无疑是又一道“考题”。
无独有偶,在土塘镇南源村,同样的乡村增收实践也在进行。走进村委会,会议室隔壁房间堆放了成袋的稻种、化肥、棉花。墙角摆放着药水机、抽水泵等农具。村支书江勇正和几位村干部商量着春耕事宜。
“村里有110余亩‘瘦地’,位置和土质都不好,还常受野猪侵害,一直是我们村委会干部种。” 江勇指着墙角的农具和棉花说道,“20亩棉花,去年价格不好,我们商议后决定先储存起来。”
白天处理村务,有空就下到田地里。江勇说,当村干部,就得带头干!老百姓都看着呢。在他的带领下,南源村委会村集体经济在过往几万元的基础上,于2024年实现突破,攀升至16万元 。
乡村振兴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这些扎根基层的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他们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乡村振兴的路就会越走越宽。(潘雪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