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优质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省各地聚焦民生领域“关键小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将优质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勾勒出一幅幅温暖人心的民生画卷。
搭建居民“议事厅” 群众诉求“商量办”
“发电厂小区里没有电动车棚,一进入单元门楼道,就仿佛走进了车棚,群众进出很不方便且不安全,能不能安装一些充电桩?”近日,九江市浔阳区金鸡坡街道发电厂社区居民“议事厅”内格外热闹,居民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通报上周小区里的“大事小情”。
如何帮助群众办好“关切事”?浔阳区探索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机制,对社区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三方”分工及时处理;对社区层面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社区汇总上报街道,街道“吹哨”,相关职能部门“应哨”处置;对涉及多部门或群众反映强烈的“疑难杂症”,召开“3+N”联席会议,邀请相关部门、群众代表列席共商推动解决。
发电厂小区群众的诉求上报后,浔阳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立即在全区开展“车棚工程”行动,及时安装110余个车棚、2700余个充电插口。2024年,浔阳区共召开“三方联动”例会和“3+N”联席会议820余场(次),累计解决各类群众诉求7000余件,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织密基层“治理网” 服务群众“零距离”
“要宣传医疗保险政策,引导大家缴费;还要去村民家调解矛盾,让他们坐下来把事情聊开……”早上8点,刘友芳在翻看手机里的待办事项后,快步走向村民家中。作为兴国县隆坪乡高园村第六网格网格员,她的工作日志总是写得密密麻麻——政策宣传、矛盾调解、隐患排查、代办服务……每一件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
在隆坪乡,像刘友芳这样的网格员还有200余人,他们用心倾听群众诉求,帮助群众解决“心头事”,把党的好政策送到田间地头、传递到千家万户。从帮助老人代缴水电费,到协调邻里间的矛盾纠纷;从入户排查安全隐患,到手把手教村民使用电子医保,网格员们既是政策落地的“宣传员”,又是民情收集的“信息员”,更是矛盾化解的“调解员”。
近年来,兴国县着力打造“村党组织-包联乡干部-网格长-网格员-联系户”五级治理体系,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划分农村网格3500余个,推动人员力量、服务事项在网格整合集聚,有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24年以来,该县组织网格员开展宣传活动20万余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9000余条,惠及村民12万余人。
干部入户“听民声” 基层治理“添活力”
“以前在办公室等问题,现在到田间地头找问题。”这是永新县坳南乡干部开展“入户听诉”后的共同感受。从“坐等上门”到“主动敲门”,变化的不仅是工作场景,更是为民服务的初心与担当。
翻开最近一个月该乡的《入户听诉汇总台账》,一组数据格外亮眼:3月份入户走访1464户,累计解决群众诉求69件,其中基础设施类4件、民生保障类58件、矛盾纠纷化解类7件,村民满意度98%。
为激发干部干事热情,坳南乡创新推行干部积分制考核机制,推动干部下沉一线、政策直达基层、服务精准对接。干部每解决一件民生实事,不仅收获群众笑脸,更累积考核分值,形成群众获益、干部加分的良性互动。
村口堵路的石墩铲除了、困扰村民多年的灌溉难题解决了、模糊多年的山林权属界址有了划分……这些写在山水间的变化,成为干部“入户听诉”最生动的注脚。(记者 卢瑛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