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畔“天冬王”余裕喜的增收之路

近年来,江西省都昌县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大户的示范基地引领“林下经济”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村民依托“林下经济”增收致富,抱团发展的新路。
春天的鄱阳湖畔,微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在都昌县南峰镇的一片坡地上,余裕喜正弯着腰,仔细查看天冬的长势。他的手指轻轻拨开泥土,露出几根洁白如玉的天冬根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片土地,曾是儿时奔跑的田野,如今成了他追逐梦想的舞台。
“你看,这天冬长得多好!”余裕喜抬起头,眼中闪着自豪的光芒。这位曾经的“优秀士兵”,如今已是鄱阳湖畔远近闻名的“天冬王”。他的故事,从军营到商海,再到田间地头,跌宕起伏,充满了奋斗与坚守。
余裕喜的创业故事,始于2015年的一次偶然。那时,他还在广西贵港经营着一家品牌门窗专卖店。一位种植天冬的客户向他提起,天冬不仅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也大,收益可观。这番话像一颗种子,悄然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想起了家乡那片坡耕地,想起了乡亲们渴望致富的眼神。
“我当过兵,知道什么叫‘攻坚克难’。”余裕喜笑着说。2016年,他毅然在自家五分菜园地里试种天冬。三年后,这片小小的试验田收获了3000余斤天冬,市场供不应求。这次成功,让他看到了希望,也坚定了回乡创业的决心。
2019年,余裕喜回到家乡,成立了江西都昌智农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850亩土地种植天冬。创业初期,困难接踵而至。为了请到务工人员,他主动提高工资,吸纳了73名农民工,还帮助36户贫困户脱贫。曹禾花就是其中一位,她在基地务工,不仅脱了贫,还走上了管理岗位。“余老板人好,带着我们干,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曹禾花笑着说。
2020年,余裕喜的基地开始发展“林下经济”,流转面积超过2000亩。然而,资金问题让他一度陷入困境。最困难时,公司账上不足600元。回忆起那段日子,余裕喜的语气依然坚定:“再难也得咬牙挺住,我不能辜负乡亲们的信任。”
当地政府得知他的困境后,主动伸出援手,协调解决了合作社仓库用地等问题,还帮助推进了生产车间的建设。“政府的支持,让我看到了希望。”余裕喜感慨道。
为了提升天冬品质,余裕喜四处取经,虚心向同行和专家请教。2023年,他参加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头雁”培训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学习开阔了余裕喜的眼界,也更加坚定了他走品质化、产业化道路的决心。
余裕喜辐射带动全县24个乡镇60多位种植户,发展天冬种植面积已近7000亩。“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并上门回收。”他的天冬产业从种植到销售,再到开发保健食品,已形成产业链,实现了质的飞跃,年收入近200万。
余裕喜常说,创业有三层境界:“渡己”“利他”“责任”。他曾花费85万余元攻克天冬除草难题,有人出高价买断技术,却被他婉拒。他选择将技术无偿传授给其他种植户,让每户每亩节省成本1500余元。
天冬收获期,合作社最多时有300多人务工,带动了乡亲增收。走在田间地头,余裕喜总能听到乡亲们的欢声笑语。“乡亲们富了,我才算真正成功。”
余裕喜的故事,是新时代农民创业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也书写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天冬梦”。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他的故事还在继续。(潘雪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