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蛙共生”奏响田园牧歌

江西供销(共青城)冷链物流园内,操作员正在对鲜活的黑斑蛙进行称重分拣。记者 侯艺松摄
春光明媚,共青城市泽泉乡广袤田野焕发无限生机。在该乡涂山村的稻蛙产业园里,“呱呱”蛙鸣与农人的欢笑声交织成独特的春收交响曲。4月9日清晨,工人们正将一筐筐活蹦乱跳的黑斑蛙装车,这些黑斑蛙即将通过江西供销冷链物流体系走向全国市场。这个占地677亩的产业园,正通过“稻蛙共生”的绿色种养方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现在装车的是去年越冬的成蛙,今年的蛙苗已经进入孵化关键期。”产业园负责人余宏军抹了把汗,指着孵化车间介绍。2022年,共青城共创稻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千万元在这里打造示范基地,探索出“稻蛙共生”的生态循环模式。
在这片被鄱阳湖水系滋养的田野里,黑斑蛙与水稻构建起奇妙的共生关系。蛙群捕食害虫,排泄物成为天然肥料;稻株为蛙类提供荫蔽栖息地,形成闭环生态系统。“我们全程禁用农药化肥,稻米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青蛙更是供不应求。”余宏军算起生态账:亩产蛙1250公斤、稻谷500公斤,综合效益超万元,比传统种植增收3倍。
产业园给涂山村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55岁的丁桂花熟练地演示着夜间捕蛙技巧:“晚上用手电筒一照,这些小家伙就乖乖不动了。”这名“捕蛙能手”旺季月收入可达1.5万元,像她这样的本地务工者每年近200人。更可喜的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30万元年度村集体分红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除了提供就业岗位,产业园还通过“认领稻田”的形式,带动农户种养。村民李泽华去年尝到“订单农业”甜头:“认领20亩稻蛙田,公司包技术、包回收,省心省力又赚钱。”
目前产业园已带动周边发展稻蛙种养3000余亩。为化解市场风险,共青城共创稻蛙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还构建起全产业链条,在冷链物流园设立3000平方米专业冷库,日均发货2万公斤。该公司董事长刘明星告诉记者,除了活体销售,公司还将黑斑蛙加工成冻货和即食产品,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架销售,进一步提升蛙的附加值。
从孵化到养殖,从加工到销售,一条产业链就被一环环地连接起来了。现在,刘明星正在绘制更宏大的蓝图——以农耕文化为魂,打造集科普研学、休闲垂钓、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游客在稻花香里听取蛙声一片,在田野里畅享快乐生活。(记者 侯艺松 实习生 漆书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