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

七旬篾匠指尖生画

2025年04月17日17:18 |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
小字号

73岁的邱启中伏在竹案前,手指捏着细竹篾在圆刀上来回压刮。

“哧——”清晨的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长平乡杉木村,竹篾劈裂声清脆如歌。

73岁的邱启中伏在竹案前,布满老茧的手指捏着细竹篾在圆刀上来回压刮,青竹特有的清苦气息裹挟着木屑在晨光中翻飞。

"七八岁跟着父亲学剖篾,做箩筐、竹篮、晒盘等竹器。"邱启中展示新制成的竹篮,经纬交织的篾片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光泽。

在屋旁的墙角,放着暗红色的竹簸箕、竹篮,像沉默的标本,记录着曾经家家户户必备的竹器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篾匠做一天,够请四五个小工嘞。”回忆竹器盛行时代,邱启中内心充满自豪感。

随着塑料制品涌入乡村,竹器渐次凋零。“这个竹篮,需要经过选竹、劈料、破篾、编织等10余道工序,两天顶多做3个,但每个也就卖几十元。”困于手工竹器产量低又卖不上价,邱启中和村里的老伙计们便陆续转行,有的在当地从事花炮行业。

“跟竹子打了几十年交道,离开它也不好干点啥。”上年纪后,邱启中又重拾旧业,在家中三楼的空房支起简陋工作室,空闲时便编些竹篮、晒盘等,赶集时卖了赚点工钱。

机缘巧合,几年前,邱启中开启了竹编挂画的创作。

“那时不准赶集,东西卖不了,便呆在家闲着无事。”回想孩童时竹摇篮上的字画,邱启中灵光乍现,将传统竹艺与书画结合,用0.3毫米的篾条在竹片上编织出"福寿康宁"的立体画卷。当首幅竹编挂画在家族微信群亮相,惊叹的表情包瞬间刷屏。

“老篾匠成了艺术家哩!”不久,邱启中的竹编挂画作品便受到亲邻青睐。“竹编挂画,犹如刺绣艺术与书画艺术的有机结合,别具一格。”邱启中的侄子邱小平说,请伯父做了3幅,挂在客厅里。

“有很多工序,但关键是篾条要匀称纤薄,考验着一个篾匠的功底。” 谈及竹编挂画制作,邱启中说,文字编织更多是照葫芦画瓢,慢工出细活、出精品。

“别人又订了两幅,我得加把劲。” 邱启中眼角的皱纹漾开笑意。

临近中午,竹刀与篾条的摩擦声依旧在楼间回响。( 欧阳林、谢志豪)

(责编:邱烨、帅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