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江西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把我们的课堂搬进社区

2025年05月22日08:56 | 来源:江西日报
小字号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2022级社会工作班吴庆鹏团队踏入社区参与自治工作,发现独居老人李大爷因医保卡遗失无法就医开药。深入沟通后,队员们得知社区半数以上的老年人从未使用手机医保支付功能。

  团队连夜策划智能手机使用培训课程,从微信视频通话到电子支付操作,手把手帮助老人们跨越数字鸿沟。这场“及时雨”化解老人们燃眉之急的同时,也点燃了居民自治的星星之火——曾经受助的李大爷变身“社区事务雷达”,不仅成为吴庆鹏团队的助手,还组建居民自治小组,互帮互助。

  创新实践 助力社区治理

  吴庆鹏团队的成长,正是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校地合作,把课堂搬进社区,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2024年,学校与萍乡市安源区人民政府签订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协议,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群开展实践教学,打造“政社校协同、岗课赛融通”产教融合改革项目。通过“岗位支撑、项目导向、赛事引导”,开展“岗课赛融合”模式改革,将专业课程转化为社区实践项目,通过校内教师专业指导、校外企业导师实践引领的方式,为地方基层培养具备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助推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学生深入萍乡市安源区6个街道22个社区,为孤独症儿童、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等“老小弱困”群体开展服务,助力当地社区治理。

  “学校参与解决基层治理专业力量不足的痛点难点问题,为基层治理创新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安源区委委员袁子安对学校产教融合改革项目表示欢迎。数据显示,4个月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累计走访慰问居民1000余户,形成服务项目30余个,累计开展服务活动50余场,辐射服务人数超过500人次。

  重构课堂 提升专业技能

  “社区老年人的防诈骗意识太强了,真是低估了这些爷爷奶奶们,我的课堂知识和社区实际差距真不小。”学生熊坤回忆首次社区实践的经历很感慨,他本想在社区进行老年人防诈骗宣传,结果发现老人们防骗意识很强,自己准备的内容完全不适用。“我给很多刚毕业的社工学生做培训时发现,他们对真实的社区和居民缺乏基本认知,对如何开展工作一头雾水。”安源区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社工督导洪敏面对新进实习生开展培训工作,时常感慨课本里的服务对象“太”典型,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出入不小。

  对此,学校专业负责人魏老师将课堂移至社区一线,带领学生对独居老人、孤独症儿童等群体进行深度访谈,把握差异化群体需求,真正实现从“纸上谈兵”到“实战历练”的跨越。熊坤团队正是在这样的打磨中,捕捉老人们“不愿被特殊关照”的心理,转而以中秋茶话会等活动为载体,让独居老人在社交群里建立互助网络。

  精细服务 拓宽育人路径

  “社区准备针对青少年开展学业互助小组,可我们招募不到服务对象。”2023级学生袁桂珍谈起首次项目服务颇有些受挫。她的导师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社区孩子真正缺少的是情感陪伴。”

  袁桂珍团队迅速调整策略,携手成员以党建活动为契机,深入困境儿童家庭开展调研,果断转变活动方向,打造“手拉手 爱心互助”小组,聚焦困境儿童的情感关怀与支持。队员们分头协作,向社区负责人汇报项目规划,争取会议室作为活动场地,并获得部分经费支持;积极联络社区内老党员,为爱心互助小组吸纳一批热心志愿者;精心布置会议室,为小组活动设计别具一格的茶艺交流环节;挖掘社区资源,邀请巧手宝妈为困境儿童安排手工活动。团队经历“需求错配—精准定位—资源整合”的锻炼,发动多元力量解决实际问题,激活居民参与热情,推动形成“居民主导、社工赋能”的自治生态。

  吴庆鹏团队“激活银发智库”、袁桂珍团队“盘活社区资源”……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年轻社工的成长轨迹生动诠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落地生根,真正实现“专业赋能”与“居民自治”的良性循环,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齐 锦 魏宿玢)

(责编:邹玢琦、邱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