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的幸福生活

别致优雅的农家小院嵌在绿树繁花间,干净整洁的村道蜿蜒伸向远方,生机盎然的果蔬地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盛夏时节,走进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燕坊镇四联村,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画卷正缓缓铺展,处处都透着日子的幸福与惬意。
听民生解民忧,幸福感节节高
“邓家组到下屋组的灌溉渠漏水,影响灌溉。”“村里道路有些路灯不亮,晚上出门不方便。”近日,在四联村的民情勤访座谈会上,村民围绕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等话题打开了话匣子。
从农田灌溉到山塘水库治理,从道路破损到路灯维修,一个个接地气的诉求、一条条实打实的建议接连摆上台面。镇村干部一边俯身倾听,一边在民情记录本上仔细标注,时不时插话追问细节,确保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摸准。
这生动的场景,正是四联村紧扣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用心啃下群众“心头事”的鲜活注脚。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四联村深化“民情勤访”,村干部常往田间地头跑,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
“前阵子刚提了安路灯的意见,这几天村里就把事儿办妥了!”四联村东边组村民施先林聊起村里的办事效率,眼角眉梢都带着笑意。
2025年以来,四联村通过5次民情勤访工作会,精准搜集到10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目前,友谊大坝除险加固、东边组池塘清淤护坡、路灯更换维修等9项已全部解决,仅剩团林组至邹家组的破损道路维修,预计8月份就能完工。”翻着写满圈点的民情勤访记录本,该村党支部副书记范华容语气里满是笃定。
发展特色产业,鼓起群众钱袋子
乡村振兴,产业是底气。四联村瞅准地域优势,在特色产业上深耕细作,大力培育“特色水果+休闲旅游”融合业态。如今,草莓、西瓜、杨梅等特色产业已在该村落地生根、蓬勃发展。
这些产业不仅让种植户的钱袋子鼓起来,更像一张张鲜活的“邀请函”,引得城里游客接踵而至,钻进田间地头体验亲手采摘的乐趣,让乡村土地既结出了丰收果,又洋溢着烟火气。
“粮食安全是‘压舱石’”。范华容介绍,近年来,村里新修了6座大山塘、7口小水塘,借着高标准农田改造的东风,把零碎田块整成连片良田,新增耕地95亩,昔日的“巴掌田”变成了“丰产田”,机械化耕作不再是难题,为粮食丰收打下了硬基础。
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3年,四联村流转了200余亩农田,通过精细化管理,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6万余元。“今年投入5万多元,对全村破损机耕道、涵管进行维修更换。”范华容说,接下来还要扩大特色产业规模,让群众的“钱袋子”更鼓,种粮更安心。
织密安全防线,涵养文明新风
“池塘水深,请勿下水……”连日来,四联村村干部走村串户的宣传声此起彼伏。“天越来越热,防溺水这根弦松不得。”村干部谭振扬擦着汗说,村里已在池塘、河道立起28块警示牌,镇村干部组成巡逻队每日沿水域巡查,还通过村广播循环播报、入户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把自救互救技能送到家家户户,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105国道穿村而过,道路安全马虎不得。”谭振扬介绍,村里专门组建了交通劝导队,每逢早晚高峰,队员们都会准时守在路口。“大爷,过马路可得多瞅瞅两边呀!”话音刚落,就见一名志愿者上前,轻声劝导着正要横穿马路的行人,耐心纠正其不安全的出行习惯。
在筑牢安全屏障的同时,四联村更以文明新风浸润乡村肌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该村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用家常话讲透党的政策;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推进家庭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这些活动不光让日子有滋有味,更让讲文明成了习惯。”范华容笑着说,如今,村里人的精气神,透着一股向上的劲儿。
“跟着群众需求走,把民生服务、文明创建、安全保障抓实抓细,让日子越过越舒心。”谈及下一步工作,范华容语气坚定说。
从倾听民声到守护平安,从培育新风到产业增收,四联村正用实打实的行动,描绘着一幅充满烟火气与幸福感的乡村新画卷。小山村的日子,就像田里的稻穗,沉甸甸、暖洋洋。(潘金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