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这所重点高中,学生抬头就能上人民网
视频制作:人民网 龙楚良
连日来,江西南昌二中红谷滩校区课间十分钟的景象有些特别:学生们并未追逐打闹,而是三三两两聚集在教室门口,围观一方电子屏,时而沉思,时而热烈交流。屏幕上,显示着人民网的实时页面。这方小小的屏幕,已成为他们瞭望广阔世界的窗口。

课间,老师和学生们翻阅电子屏里人民网的内容。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这并非学校刻意的安排,而是一次用心的环境营造。“从高一到高三,每个班级门口都安装了这样的电子屏,近50块的电子屏默认界面便是权威媒体人民网。”南昌二中政教处主任熊琪介绍,起初,它只是安静地矗立在那里,像一块高级公告栏,但不知不觉间,它成了学生们课后的“热门打卡点”。“人民网给我们的课间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师生围在电子屏前讨论某件国家大事,并且对一些时政要闻进行点评。”熊琪说,老师在上课之前也可以利用人民网的内容做非常好的课前准备。
对于高一学生陈寻来说,这块屏幕带来了特别的惊喜。“这几天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二十四节气的页面。”陈寻点击着屏幕告诉记者,她是立夏节气那天出生的,所以对二十四节气有着特殊的情感,“通过人民网的介绍,我不仅知道每个节气的特点,还知道了节气里的风俗习惯,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学生们围聚在一起,通过电子屏翻阅人民网的内容。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学生们表示,以前刷短视频,信息零碎又容易焦虑,现在下课抬头就是人民网,国家最新科技进展、国际大事,一眼就能看到重点。这种形式的信息接收,成了主动学习的起点。大家一致表示,最受欢迎的当属“观点频道”,里面的文章紧扣当下最热门的时事、政策和社会现象,观点立场正确、论述严谨,引用其中的内容能增加作文的说服力和思想深度,善加利用,不仅能直接提升作文分数,还能全面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和人文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更重要的是,屏幕内容成了思想碰撞的催化剂。关于某个政策的解读,对某则社会热点的不同看法,常常由一位同学发起,迅速吸引一圈人加入讨论。这种讨论基于事实,源于权威信源,避免了网络谣言带来的误导。老师们发现,在政治、历史课的课堂辩论上,学生们的案例更扎实,视野更开阔,思考也更具深度。

南昌二中从高一到高三每个班级门口安装的电子屏默认界面是人民网。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作为高一年级的政治老师,周艳丽说,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观看电子屏里人民网的各类信息,它涵盖了国家政策解读、时政要闻、科技发展等重要的内容,大大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让大家不仅能够读好圣贤书,也能知国家事、天下事。“人民网作为主流媒体,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权威解读,正确引导学生们理性看待各类新闻事件,培养正确的网络素养和理性思维思辨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周艳丽认为,一方小小电子屏,让学校走廊成为隐形的教育课堂,不仅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实现了环境育人的功能。

南昌二中从高一到高三每个班级门口安装的电子屏默认界面是人民网。人民网记者 时雨摄
采访中,不少老师认为,教育不止在课堂内,老师无法带学生行万里路,但可以通过这方屏幕,让他们心怀天下。这块电子屏,像一位沉默的导师,润物无声地引导着青少年从埋头读书到抬头看路,将个人成长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
从好奇点击到习惯性浏览,从个人阅读到群体讨论,人民网凭借其权威、深入、全面的内容,在校园一角构建了一个微型公共舆论场。它悄然改变着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塑造着他们理性、客观的思维方式,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种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