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峰 辛平 溫鵬飛
2020年06月23日09:07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范家村,坐落於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西北部的錦江鎮,全村617戶、2530人,耕地2325畝,林地450畝,信江河穿流而過,206國道沿村而行,是余江區第二大自然村。但就是這樣一座農田水利與交通區位條件俱佳的村子,曾是鷹潭市體量最大的省級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31戶74人,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落后,村庄環境臟亂,“兩委”班子渙散,村集體經濟為零。
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后,鷹潭市委將省級貧困村脫貧摘帽作為“啃硬骨頭”的第一仗,要求區、鎮、村三級充分運用上級挂點幫扶契機,加快探索脫貧經驗,力爭脫貧實效。江西省紀委省監委挂點扶貧工作隊扎根范家脫貧一線三年如一日,從“挂點”到“蹲點”,從“手把手”到“心連心”,領著村兩委和范家百姓同心同向、眾志成城、苦干實干,從貧困荊棘中開出了一條奔向美好新生活的光明坦途。
堅持黨建引領強基礎,解決“跟誰干”的問題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選好配強黨支部帶頭人上,范家村的理念是“能人治村”,選出了一名能力強、干勁足、群眾特別認可的85后年輕黨支部書記,並將原漁業黨支部和農業黨支部合二為一,設立范家村黨總支,新發展3名年輕黨員充實力量,黨內組織生活重新規范,黨員教育管理重回正軌。
“好牛”拉“好車”,這一改讓村級班子組織力顯著增強,“兩委”班子測評滿意率從過去不足60%上升到100%,2018年范家村黨支部一躍成為鷹潭市脫貧攻堅先進黨支部,實現了從“后進”到“先進”的華麗轉身。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基層黨員干部隻有兩腿粘泥、渾身是汗,才能叫響“跟我干”的口號。為了贏得群眾信任,范家村黨總支在駐村工作隊的全力幫助下,將一塊13畝的荒地開墾成“黨建示范田”,自掏腰包種下“愛心菜”送給貧困群眾。“示范田”裡不僅有勞動的汗水,還有學習的熱情。范家支部把組織生活過出了“泥土味”,在田裡打著赤腳上黨課,挽起袖子講脫貧故事,黨員學有收獲,群眾看得起勁,不知不覺就跟黨組織坐在了一條板凳上。
脫貧攻堅是場硬仗。這場硬仗打不打得贏,要看支部激勵黨員干部擔當作為的機制過不過得硬。范家黨總支立足“比學趕超”,突出學習導向、責任導向和成效導向,季度開展一次外地扶貧經驗考察,比誰學得深、悟得透﹔村“兩委”班子每年兩次在黨員大會上亮成績、談計劃、建台賬,年底逐個銷號,比誰任務完成好、承諾兌現早﹔開展黨員網格化管理,黨員分5個片區包片管理貧困戶,每名村“兩委”干部都要結對幫扶3名貧困戶,每季度開展一次幫扶評比,比誰的貧困戶增收門路多、脫貧成效足。
堅持產業造血強動能,解決“錢袋子”的問題
過去,村裡沒有產業基礎,農民沒有致富思路,隻有拉一把、扶一段才能把貧困群眾送上致富快車道。為此,幫扶工作隊和村黨支部確立了“抱團發展、招大引強、區鎮共建”的發展思路,營造了支部引、能手領、企業幫的火熱景象,勠力同心在土疙瘩上種下“產業之樹”、開出“幸福之花”、結下“富裕之果”。
“抱團發展”拓寬致富門路。幫扶工作隊和村黨支部充分運用“一領辦三參與”,通過“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兩種模式,借助“大棚租賃”等方法,實現“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而且貧困戶沒有入股資金限制,收益按照“入股農戶5、合作社成員3、集體收入2”的比例分配,實現了貧困戶與致富能手、農業企業抱團發展的“致富聯合體”,蔬菜種植、精品家禽養殖、光伏發電等項目逐漸干起了規模、干出了效益,全村群眾參股投資的熱情高漲,人均增收3600元以上,貧困戶增收5000元以上,“腰包越來越鼓、干勁越來越大”成為范家脫貧新氣象。
“招大引強”實現產銷兩旺。以“扶貧車間”促“產業下沉”,這是余江產業扶貧的特色。范家先后引進了制鞋、光電企業等扶貧車間項目,雖然解決了部分貧困戶生計問題,但吸納就業、促進增收的效果還不夠大。要實現產業興旺,就必須變“小車間”為“大項目”,跟規模大實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實現“強動能、促升級、增效益”。范家村採用的是“借雞還雞”模式,村裡投資280萬元建設了10個現代化養雞棚,引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撫州龍鑫生態養殖公司,“借小雞、還大雞”,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實施統銷統購,風險企業扛,收益群眾分,每隻收益3塊錢,每年可養殖“飛天鳳”10萬多羽,覆蓋全村31家貧困戶,每戶年均增收近3000元。
“區鎮共建”推動量質雙升。從產業扶貧到產業興旺,必須向規模要就業、向技術要效益、向市場要空間,用大投入帶動大建設實現大發展,走“接二連三”、融合發展的路子。為了把農業項目做大,范家首創“區鎮共建”模式,聯合區林業局、城投公司、錦江之星生態科技園,將周邊4-5個村納入項目輻射范圍,一、二期流轉范家村、民主村3300畝山林及土地,專攻太秋甜柿、澳洲一號龍蝦等品種先進、價值高端的“緊俏貨”,打造集特色種養、休閑運動、生態旅游、林下經濟四大功能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帶動貧困戶每年增收近萬元,推動村集體經濟向40萬元規模邁進,打造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范家樣板”。
堅持群眾主體強治理,解決“面貌差”的問題
“人心齊,泰山移”。范家村的貧困根源在於“亂”,房股爭斗導致村務管理亂,基建失修導致村容村貌亂,自治不足導致服務機制亂。為了打破這“三亂”困局,范家村堅持以群眾為主體,從轉面貌入手,依靠黨支部“一個核心”,用好黨員志願者服務隊和女子志願服務隊“兩支隊伍”,在轉民風、優環境、強服務中,努力實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聯動”,以治理有效提升脫貧實效,建設和諧美麗幸福新范家。
幫群眾增志氣,打造“和諧村”。過去,范家村不僅是貧困村,還是遠近聞名的“上訪村”。扶貧必先扶志,治亂必先治心。范家村認識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第一步,就是跟落后民風狠較一把勁,把民心民志民力引向脫貧致富的正軌上來。
范家敏銳地把握住鷹潭移風易俗改革契機,把治理“天價彩禮”作為民風治理突破口,表決通過新版《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還精心創作了《脫貧故事集》送到村民手裡。潛移默化中,“天價彩禮”變成了“0彩禮”,你爭我斗變成了互幫互助,游手好閑變成了勤勞致富,“要我脫貧”變成了“我要脫貧”,昔日的落后村成了移風易俗示范點,列入“全國鄉村治理試點村”。
為群眾優環境,打造“秀美村”。村子要脫貧,環境必須擺脫臟亂差。范家村充分運用農村宅基地改革經驗,對照貧困村退出標准,列出清單、逐個銷號,一鼓作氣讓村子舊貌換新顏。打通一條“脫貧路”,採用“上級部門爭一點、村民籌一點、鄉賢捐一點、挂點單位幫一點”的辦法,籌資新建了一條1.3公裡、直通錦江鎮的村級公路,融入中心鎮經濟輻射范圍,走上城鄉融合的快車道。打掃干淨“自家院”,聚焦道路、垃圾、住房、廁所、飲水等民生痛點,先后投入1400多萬元,全面治理危舊房空心房、露天廁所、殘垣斷壁、污水臭溝等環境問題,提升了休閑廣場,完善了體育設施,“交鑰匙工程”的危舊房改造經驗在全省推廣。打造休閑“后花園”,從文旅設施建設入手,充分依托范家魚米之鄉和紅色文化的資源優勢,精心設計建設傳統漁村旅游點,投入700多萬硬化美化亮化信江圩堤范家段,打造集防洪、交通、休閑、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廣場,讓范家成為城鎮居民休閑好去處。
靠群眾強自治,打造“幸福村”。范家村一手抓服務提升,一手抓村民自治,不斷延伸服務觸角、提升治理效能,讓群眾的笑容洋溢出滿滿的幸福感。堅持“讓干部多走路、村民少跑腿”,探索民事村辦模式,確定45條代辦事項,面向老人、殘疾人、留守兒童等發放代辦卡,實施以來共為群眾解決200多件急難事,辦出了為民服務的“范家效率”。堅持“民生跟著民聲走”,籌措健康扶貧基金10萬元,推出村衛生室“1元錢看病”服務項目﹔創辦假日學堂和鄉村幼兒園,讓村裡也能享受“小區服務”﹔籌集50萬資金建成“養老互助中心”, 老人90歲以上免費、70歲以上每月200元,已經有70多位老人在家門口享受到一日三餐的“幸福滋味”。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積極動員留守婦女參加“女子志願隊”,聚焦“掃(打掃村庄衛生)、評(開展衛生評比)、代(進行民事代辦)、議(開展道德評議)”四件事開展治理創新,開創了“誰說女子不如男,脫貧更靠半邊天”的生動局面。
“范家村內田不多,奈何村裡愚公多,帶頭種樹又養雞,每天撿蛋樂呵呵,貧困村裡長出金砣砣……”,這首群眾創作的范家民謠,道出了脫貧摘帽的創業之艱,也道出了渴望振興的小康之夢。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今天的范家,正以鷹潭全域列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為契機,在農村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農民持續增收等方面大膽嘗試、加快探索,區域水果批發交易中心、冷鏈物流中心、村級物業管理中心等新項目、新模式,正在一步步從構想變為現實,成為助力范家由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的更強動力和更新實踐。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