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低窪地帶的居民不再擔心下雨內澇
景德鎮做實城區“裡子工程”

近日,景德鎮市昌江區河西村委會、麻園嶺茶山社區居民及商戶代表將寫著“真心為民辦實事 傾心替民解憂”的錦旗送到了景德鎮市住建局。“我們受內澇積水困擾多年,多謝政府下大力氣整治,今年沒有發生一起內澇,生意也不再受影響了。”商戶王佩航豎起大拇指說。
城市內澇治理是一項重要的“裡子工程”和民生工程,不僅體現著城市治理的智慧與能力,也檢驗著城市治理能否真正落實以群眾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景德鎮市,一些地方因地勢等原因常年飽受內澇之苦。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該市全面梳理內澇點,實施中心城區內澇整治十大工程。截至目前,城區嚴重內澇區域基本整治完成。
逢雨必澇 居民商戶苦不堪言
位於茶山路的麻園嶺片區,有多個城中村、住宅小區和商城,面積約2.83平方公裡,人口密集。然而,這裡因地勢較周邊地區低,最大落差四五米,成為周邊雨水天然匯集地。同時,麻園嶺大溝作為河西老城區最為重要的一條排澇排污通道,近年來受違章建筑、新房地基等影響,以及排水管渠管徑不足,導致大溝存在多處“腸梗阻”斷面,排水嚴重不暢。每逢汛期,麻園嶺片區內澇水位接近2米。
王佩航在此經營飯店已有十余年,談及內澇問題,他自謔為“抗洪老前輩”。打開手機照片,王佩航給記者看了這些年積水給他造成的損失——2016年6月,新買的小汽車被淹﹔2020年7月,飯店一樓進水,桌椅、廚房設備等全部損壞,20余天沒法做生意,損失四五萬元……“基本上年年都會被淹,只是程度大小的問題。”王佩航說。
同樣飽受內澇之苦的,還有位於珠山區的景苑小區。用居民葉和平的話來說,之前這裡“逢雨必淹”。昌江廣場社區黨支部書記徐佳介紹,早在2006年,這片區域還未大規模開發,景苑小區作為首個交付的住宅小區,靠著既有的溝渠,尚能順利排水。2010年開始,周邊陸續建起幾個大型小區,開發商都將地基抬高,無形之中景苑小區成了一塊窪地,地勢落差近2米。
徹底整治 汛期積水成為歷史
“看到群眾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真的很難過,一定要下大力氣盡快解決這個問題。”2020年7月,景德鎮市主要領導接訪景苑小區居民集體反映內澇問題時,斬釘截鐵地說。
同年9月,景德鎮市中心城區內澇整治專題會議召開,審議通過了《景德鎮市中心城區內澇整治系統化方案》,同意實施中心城區內澇整治十大工程。景德鎮市住建局立即組織相關人員系統化分析,充分論証,制定整治方案。
很快,景德鎮市政工程處人員進駐景苑小區。三個多月時間裡,工程人員在小區四周共計鋪設DN1000雨水壓力管道680米、DN300污水管道700米,並連接主干道的市政管網。同時,新建深4米、直徑4米的地下雨水收集池2座及雨污水提升泵站1座。周邊雨水可通過管道流至收集池,當蓄水超過50%時,泵站自動開啟抽水,最終排至市政排水系統,徹底解決了小區內澇問題。
“今年沒有發生一起內澇,就是普通的積水都看不到,困擾了十余年的問題終於解決了!”葉和平笑著說。
去年12月,麻園嶺片區也迎來了動工。景德鎮市排水設施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查利介紹,為了做到有的放矢,技術人員對每一處“腸梗阻”形成的原因進行了梳理和分析,發現地下管線錯綜復雜,場地狹小,無法大面積使用機械作業。為此,項目部隻能靠人工“帶水作業”,最高峰甚至動用了180余台水泵24小時排班值守進行圍堰導排。
歷時半年,麻園嶺片區新建了多條大直徑管道,同步新建雨水篦子、檢查井等構筑物。為確保大溝排水暢通,該工程還拆除了阻水橋梁5座,並對全線1.7公裡大溝進行清淤疏浚和邊坡加固,終於在今年6月順利完工。
“經過幾次大雨考驗,居民和商戶們發現,內澇真的不見了。”查利說,截至目前,全市中心城區嚴重內澇點已有90%完成整治。(記者 陳 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