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

南昌漢代海昏侯墓:

一座漢墓見証盛世

2021年12月24日07:18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冬日南昌,暖陽高照。位於南昌市新建區紫金大道的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漢闕巍峨。掩映於竹林中的城門遺跡,依稀還留著故國的殘影。

遺址公園開園一年多,數以千萬計的游客來到這裡,拂去歲月塵埃,穿越時光隧道,探尋海昏侯其人的故事以及漢武盛世的輝煌。

震驚世界的發現

近些年來,沒有哪一個考古發現,能像南昌漢代海昏侯墓一樣引人矚目。然而,這個驚世大發現,卻是從一次敗露的盜墓開始。10年前,一夜之間長高的山包,一眼望不到底的幽暗盜洞,一伙貪婪的盜墓賊攪擾了這裡的寧靜。

2011年3月23日,江西省文物部門接到群眾舉報,南昌市新建區大塘坪鄉觀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盜掘。文物部門立刻對該墓葬周邊區域進行考古調查。

“在發掘的過程中,我們聞到一陣陣的奇香,而且久久不散。這個香味難以用語言來形容,但是聞過的人此生難忘……初步認定這個墓主人應該是一個‘重量級人物’。”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楊軍,第一個進入海昏侯墓,也是海昏侯墓考古領隊。

“這是一座我國迄今為止發現保存最完好、布局最清晰、結構最完整的漢墓,如此完整的西漢列侯等級墓葬,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屬首次發現。從目前來看,海昏侯國遺址已經基本達到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所要求的標准。”參與此次考古發掘的專家如此評價。

從2011年到2016年,經過5年的搶救性科學考古發掘,一位歷經王、帝、侯三種身份,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劉賀﹔一座烙刻著王侯印記的古城——紫金城﹔一個被歷史塵封的侯國——南昌漢代海昏侯國,一步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黃金、錢山、美玉……墓中隨葬品一次次刷新了我們的認知。至今,海昏侯墓園出土金器480件,重量達120公斤,超過其他西漢墓葬出土黃金的總和,創下了漢代考古之最﹔出土的5200余枚竹簡和近百版木牘,包括眾多珍貴典籍和歷史性文書檔案,是我國學術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重大考古發現,轟動了全國,驚艷了世界。今年8月,江西省漢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將以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研究為基礎,打造國內外漢代文化研究高地。

大漢雄風的見証

一望兩千年,漢風今猶在。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清晰完整地呈現劉賀傳奇的一生,勾勒出大漢王朝的盛世風華。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的發掘和研究讓中外重新認識中華漢代文明。”楊軍說,秦漢時期最輝煌的就是“秦皇漢武”,即秦始皇和漢武帝時期。通過考古文物看秦始皇時代,那一定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它彰顯了大秦氣派。而反映漢武盛世的文物,在海昏侯墓發掘前並不多。陝西西安的漢景帝陽陵、湖南長沙的馬王堆漢墓、河北的滿城漢墓、廣州南越王墓等,這些都屬於漢武帝之前或漢武帝早期的,而海昏侯墓則讓人們看到漢武雄風。這也是我省成立漢文化研究中心的主要原因。

“從古至今,世界上有許多文明存在,而中華文明從未斷裂。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傳統,也是中華文明沒有斷裂的主要原因。”楊軍向記者介紹,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餅和金板不是流通貨幣,而是劉賀生前的儲備黃金,與西漢時期的酎金制度(每年八月諸侯王和列侯向皇帝敬獻黃金參與祭祀宗廟活動)有關。祭祀祖先,就是家國情懷的一種表達。

中國文字歷史悠久,從甲骨文到青銅器上的金文,再到秦始皇時期的小篆,文字統一奠定了中華文明傳承的基礎。海昏侯劉賀墓出土的各類竹簡和木牘上的漢隸文字,與甲骨文、金文、小篆一脈相承,這也是中華文明延續的重要載體。

“手不能抖,一抖就散了。”文保人員說的是海昏侯墓中那一堆黑乎乎、之前被認為是 “泥巴”的竹簡。“竹簡涉及內容非常廣泛,主要是儒家經典,以失傳1800多年的《齊論語》為代表。它們和畫有最早孔子像的屏風,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見証。”楊軍說。隨著釋讀工作的深入,相信更多竹簡沉睡的靈魂將會被喚醒,我們能夠更清晰了解漢代的文化、藝術、社會生活。

海昏侯劉賀生前使用過的大量生活家具,讓世人了解了漢代的歷史與人文、禮儀與典制。“獨角羊形銀質當盧等一批具有草原風格和異域特征的文物,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進行中西文化交流的體現。馬蹄金、麟趾金上的趕珠絲和鞏絲等外來細金工藝,則明顯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楊軍闡釋。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發現10年來,科學研究貫穿考古發掘全過程。日前,研究人員在主墓的糧庫內發現有水稻、粟、麻、甜瓜、梅等5種可食用植物遺存。這些陪葬品中的“五谷”既能反映墓主生前飲食與生活情況,也能印証當時豫章地區農作物的種植與發展。

紫金城內的回響

馬蹄金、麟趾金、孔子像屏風……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內一件件精美的珍貴文物,體現了先祖的智慧,也讓人們領略到大漢侯國的氣度與風范。

步入博物館序廳,巨大的人文銅浮雕牆上,漢代出行禮儀、生產生活等場景活靈活現,令人駐足凝思。

博物館開放了“金色海昏”“丹漆海昏”“書香海昏”三個專題展和“遇見海昏”互動展。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副館長范麗君介紹,目前展出各類出土文物1200余件,每件文物帶有一個自己的“身份証”二維碼,隻要掃一掃,便可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真實還原漢代經濟發展水平、社會風貌、生活習俗,讓游客與文物近距離“接觸”。

海昏簡牘是海昏侯國遺址出土的學術價值最高、備受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文物。記者來到簡牘展廳,就像是走進古代的“書房”,真切感受到簡牘文化的博大精深。懸垂的竹簡構成空中矩陣,斑駁的文字在地面鋪陳涌動,牆面鐫刻著歷史的印記,簡牘藝術牆起伏連綿,穿越時空,歷史與現實銜接於此﹔“遇見海昏”展廳位於遺址博物館二層,游客可以在這裡閱讀典籍,利用創新型數碼科技、智能體感捕捉、沉浸式裸眼觀影等各類高科技手段,體驗古代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這裡有一面“文物牆”,隻要游客動動手指便可360度認識文物。坐上“鈿車寶馬”,戴上VR眼鏡,可以領略漢代王侯出行盛況。在“巧奪天工”互動區,還可以選擇喜歡的顏色和圖案,設計成自己想要的漢代文物“作品”,並通過3D打印將它帶回家。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發掘震驚世界,這次一看果然名不虛傳。從展出的文物中,我們品讀了自王而帝、自帝而侯劉賀的傳奇,領略了巍巍大漢的雍容氣度。”來自河北的涂睿慕名而來,收獲頗豐。

秦風漢韻的對話

秦漢文明是中華文明的華美篇章,秦漢文化一脈相承。

今年9月29日,“大秦雄風——秦始皇兵馬俑展”在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展出,吸引了四方游客紛至沓來。“在這裡,觀眾可通過秦權與漢權、秦劍與漢劍、秦瓦當與漢瓦當等文物的對比,加深對秦漢制度、禮儀和生活方式的認識,了解2000多年前的科技與文化。”范麗君說,這是秦風漢韻的跨時空、跨地域對話。

器物有魂,可溝通歷史、現在與未來。這次展覽讓一南一北、本無緣相見的秦半兩和漢五銖成了樓上樓下的鄰居。這兩個古代貨幣圈中的“大咖”對中國貨幣制度有哪些影響?“秦始皇統一了貨幣,規定以外圓內方的半兩錢為全國通行的貨幣,禁止民間私鑄。秦制半兩為十二銖,相當於現在的8克左右。如果說秦半兩奠定了錢幣的形制,那麼漢五銖最大的貢獻應該就是它的重量了,影響了此后中國歷代的鑄幣。”范麗君介紹說。

參觀博物館后,記者來到“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考古工作站”。“我們在遺址公園為研究人員搭建了一個大展拳腳的舞台,未來將有新的研究成果源源不斷出來。這樣,我們的遺址公園就會不斷有新的亮點,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漢文化打卡地。”范麗君對遺址公園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在這裡,海昏文明看得見、聽得到、可觸摸。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的交相輝映,讓“沉睡”了2000多年的海昏侯國再次被世人凝望與致敬。(記者 楊淑玲)

(責編:羅娜、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