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江西要聞

從“幼有所育”到“幼有優育”

——南昌新建區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透視

2021年12月24日07:13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長期以來,“入公辦園難、入優質民辦園貴”成為困擾許多家長的難題。普惠性幼兒園是指公益性的、有質量的幼兒園,收費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群眾生活水平,實行政府定價或接受政府指導價,對場地設置、辦園規模等方面也都有具體規定。

  近年來,各地都在提高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方面展開嘗試,普惠性幼兒園是否真普惠備受外界關注。南昌市新建區找到了一條“幼有優育”的新路。那麼,他們是如何突破難點的?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鑒?

  民辦改公辦 收費大大減少

  11月29日一早,住在新建區紅谷十二庭的居民李芳,和小孩一起,步行前往不遠處的小區配套幼兒園。以前,高昂的學費將她的孩子攔在這所幼兒園門外。

  然而,今年秋季開始,李芳的煩惱煙消雲散。“現在步行幾分鐘,就可以接送孩子。更重要的是,以前一年學費近2萬元,現在學費減了一半多,減輕了不少負擔。”李芳說。

  原本,紅谷十二庭小區配套幼兒園為民辦幼兒園,因開辦方不同意將其轉為普惠園,今年3月,新建區教體局經評估后,將其回收轉辦成公辦園,改名為新建區第三幼兒園第一分園,並投入400余萬元建設資金,提升校園環境、完善基礎設施、鍛造師資隊伍,如今,校園面貌煥然一新,辦學規模也由原來6個班增至12個班,可容納400名幼兒。

  同樣,新建區眾森紅谷一品配套幼兒園,經過評估收回后,也由民辦改為公辦新建區第二幼兒園第四分園,不但收費降了,保教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小區配套園如何“交得出,接得住”

  事實上,高收費民辦園轉為公辦園有個大背景。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的通知》,對小區配套幼兒園沒有移交給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各地限期移交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已挪作他用的要採取有效措施予以收回,舉辦為公辦園或委托辦成普惠性民辦園。

  但如何“交得出,接得住”?這考驗著各地政府部門的智慧。

  在新建區,一種創新化解了難題。該區教體部門接手移交的場地后,對租約尚未到期的原舉辦方,若仍想繼續舉辦,需轉設為民營公辦分園過渡,由區教體局抽調公辦骨干幼師參與管理,待租約到期后再轉為公辦園﹔否則,評估后收回為公辦園。

  新建區教體局干部熊曦表示,為了打消原舉辦方轉設后的收支顧慮,該局對民營公辦分園暫緩收取場地租金,讓原經營者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保教保育能力提升上﹔后期,還將會同財政等部門,制訂更加合理的場地租金方案,既保証移交后的國有資產不流失,還保証民營公辦分園能夠達到收支平衡。

  “存量”民辦園主動申請轉普惠

  公辦園的增多還帶來了“鯰魚效應”。

  萊卡小鎮小區萊蒙愛幼幼兒園始建於2019年,為非城鎮小區配套的普通民辦園,不在必須轉普惠園范圍內,今年6月,該園主動申請轉民辦普惠園。

  談及其中緣由,園長徐奮琴坦言:“原本自己收費就不高,轉為普惠園還能獲得多方面指導和外出學習機會,這讓師資力量、保教保育理念有了整體提升。”

  據了解,目前新建區普惠園每學期的收費大多為2500元至3500元,基本符合《南昌市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和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沒有加收額外費用的情況。

  “啟動普惠園分級認定工作,對符合條件的給予扶持,及時發放上級獎補資金。”新建區教體局副局長杜璇認為,政策發揮了調節“存量”的作用,高收費民辦園陸續被收回和轉設,高質量的公辦園逐漸成為主流,民辦園不想轉普惠或者保持高收費都將難以生存。

  政府購買服務巧解幼師缺口

  實現“幼有優育”,提高師資力量,也是一件重中之重的事。幼兒園機構編制難以增加,一度成為新設公辦園的最大難題之一。為此,新建區在不新增機構編制的情況下,探索設置公辦分園來申報辦學許可,以實現公辦園數量擴增。

  “錢應該更多花在老師身上,而非單純硬件建設。”杜璇表示,新建區在不增加公辦幼師編制的情況下,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吸收一批優秀青年投身幼教事業。今年,新招了80名幼師,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公辦幼師缺口問題。

  目前,該區共有幼兒園137所,其中公辦園83所、民辦園54所,學齡前兒童“入園難、入園貴”的問題得到了有效緩解。(康春華)

(責編:羅娜、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