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

文章大家曾鞏

朱虹  曹雯芹
2022年01月11日15:50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江西撫州南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這樣評價他:“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和他交往一生的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這樣評價他:“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南宋理學大家朱熹這樣評價他:“公之文高矣,自孟、韓以來,作者之盛未有至於斯”。近代文化大家錢鐘書在《宋詩選注》中這樣評價他:“比蘇洵、蘇轍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

文章超眾,自成一家。曾鞏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於他的文章,散文、詩歌、公文,都有自己的鮮明風格,尤其是他的散文,獨樹一幟。作為文壇宗師歐陽修的得意門生,曾鞏一生追隨著老師,投身於轟轟烈烈的詩文革新運動,反對以西昆體為代表的浮靡文風,主張對詩、文進行革新,提倡平實朴素的文風,文章要有用於當世。曾鞏也身體力行著他的道德理想,他的文章,平實、質朴、含蓄、典雅。他的公文水平也極高,一篇《越州趙公救災記》寫得極其端正規范、嚴謹務實,直接成為后世官方文件的范文樣式。明清考試的八股文就來源於曾鞏。曾鞏一直視自己為儒家思想的傳承者,在為人、治學、從政方面,他一生都在踐行著儒家的抱負和理想,他的一生,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一生。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佔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幼年時期,就顯示出他的天資,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然而,他的求學之路卻充滿坎坷和艱辛。少年時,他痛失愛父,家境衰敗,隻能輟學回家種田,侍奉繼母,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他維持生計,照顧家人,教導幼小,更時刻不忘發憤讀書,直到32歲才娶妻。在《讀書》一詩中,曾鞏深情地回憶了那段艱辛歲月:“荏苒歲雲幾,家事已獨當。經營食眾口,四方走遑遑。”命運之神一次次考驗他,科舉考試,他數次落榜,可是他絲毫沒有氣餒。直到38歲那年,命運終於垂青於他,1057年,嘉祐二年,曾鞏終於進士及第,並和他弟弟、妹夫們留下“曾家一門同榜六進士”的佳話。

治學嚴謹,文風質朴。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經歐陽修舉薦,曾鞏赴京擔任史館館職,從事史籍編校工作。在這坐冷板凳,埋首於故紙堆的10年裡,曾鞏顯示出了他的嚴謹和堅守。據史料記載,曾鞏在這期間考証、校勘、整理的史書古籍多達數十種。他將《李白詩集》從770余首增加到千首,《戰國策》從22篇增加到33篇,對保護和傳承中華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代表作則有《醒心亭記》《游山記》《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等。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傳世。

勤政愛民,政績斐然。曾鞏任地方官員長達12年,他從來沒有當過大官,沒能像蘇轍、王安石登上政治的大舞台,但是在他為官的小天地裡兢兢業業,不把做大官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是踏踏實實為百姓謀福祉。百姓的苦難時刻記在心間。在任越州通判期間,遇上當地大飢荒,他領導官府賑災,下令讓富戶平價出售糧食,得到當地老百姓的愛戴。在知福州時,他鮮明提出,當官不能與民爭利。當官府的蔬菜大量上市搶了當地菜農的生意時,他立刻取消了朝廷撥給的“職田”,保障了菜農的利益。在齊州(濟南),他掃黑打惡,維護當地良好社會秩序﹔修建北水門,解決了困擾齊州城多年的水患問題﹔疏浚大明湖,讓北方的濟南山青水碧。在洪州(南昌),面對突如其來的瘟疫,他置個人安危於不顧,訪百姓、查疫情、集百官、騰官舍、發救濟、嚴隔離,給處於疫情之中的百姓以最及時、最有力的幫助,體現了他高超的社會治理能力和突發事件應對能力,最終戰勝了疫情,保護了一方百姓的平安。

曾鞏的身上始終洋溢著謙謙君子之風,令后世尊敬。他活得很純粹,為人子,他盡孝盡心,在父親去世之后,勇敢地挑起了家族生存的重擔。當官員,他干得很純粹,從不追名逐利,而是心系百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安守本分,堅守初心。為學者,他同樣很純粹。他是文章大家,一代文豪,天下多少人仰慕於他,爭先希望結交於他。可是,他可以坐得板凳十年冷,靜下一顆心、守著油燈古籍,在歷史的海洋裡馳騁,在文學的世界裡縱橫。人的一生,究竟應該如何活著才有意義?怎樣才能活成一位真正的君子?曾鞏,用他的一生,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責編:邱燁、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