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

江西萍鄉湘東區:黨建引領踏上“個性化振興”之路

2022年01月06日15:43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明塘村農機倉庫生機涌動,爐前村高標農田機器轟鳴,廟嶺村油菜基地長勢初喜人,臘市村智慧農貿市場人聲鼎沸﹔竺園村聯欣園藝蔬菜基地,救塘村的水產養殖合作社,烏崗村的礦山遺址公園,鳳凰村的稻魚共養……掠過眼前的這一幅幅經濟活躍,個性十足,亮點頻頻:生機盎然的畫卷,在萍鄉市湘東區臘市鎮8個村處處可見。

近年來,萍鄉市臘市鎮黨委、政府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基礎性工程來抓,以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精准施策、一村一策,典型示范,去年全鎮8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超10萬元,2個村突破30萬元,1個村突破50萬元,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個性化之路。

項目帶動激發內在動能

“機器回來后要及時維護,下次再用時拿起就是。”

“農忙時耕田收割,農閑時接建筑工地的短途轉運活,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機器,做到人歇機器不歇。”……

臘市鎮明塘村農事托管公司農機倉庫內,8台拖拉機、2台收割機呈兩列依次排開,4名農機手正在一台剛剛作業回來的拖拉機前,仔細商討這些新購進來的農耕機器的使用維護情況。

2021年,明塘村邊行邊試,以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形式引進一台拖拉機和一台收割機,專門承接村裡的農田耕田、收割工程。試行一年取得效果后,2021年下半年,在臘市鎮的全力支持下,決定成立農事托管公司,專業化、規模化地承接本村及周邊村鎮的農田開挖、耕田、收割等農事,並從湖南、宜春等地精挑細選了不同型號的拖拉機、收割機及大型挖掘機等農業機器。10月底,經過考察論証后,又引進了無人機用於施肥和噴洒農藥等。試營業后,爐前村的高標准農田修復“生意”就找上了門。

“這台無人機是全湘東區最大的一台,10分鐘就可打農藥200多畝。”黨小組長、托管公司負責人鄔振江熟練地操縱著無人機,喜悅、憧憬與希望溢於言表:“現在設備基本齊了,下一步,元月份,我們就會安排20名村民和入黨積極分子,到湘東區去參加現代農機手的培訓。”

像托管公司這樣的“黨建+集體經濟”項目,在明塘村還有好幾個:廠房出租、勞務公司、合資發展產業等項目和產業遍村開花,推動村集體經濟收入連年翻番,2022年,農事托管公司全部運作起來后,將有望突破100萬元。

整合資源拓寬增收渠道

從明塘村出來,一路掠過農蝦基地、火龍果基地、聯欣園藝基地,進入廟嶺村,道路兩邊農田裡、山腳下到處都是青翠的綠色——綠油油的油菜長勢喜人。

“9月份稻谷收割完成后,10月份就播種油菜,來年3月左右油菜大面積盛開,帶動鄉村旅游,5月份收割油菜榨菜籽油實現增收,6月份又接著種水稻。”廟嶺村黨總支書記彭夢丹高興在說著,巾幗不讓須眉,從普通的工作人員到婦女主任再到村主任、書記一肩挑,這20年裡,廟嶺村從一個中游村一躍成為全鎮甚至全區、全市都有名的拔尖村,她也被譽為“小康路上的花木蘭”。

為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廟嶺村將1050畝農田流轉出來,由大戶和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分別實施油菜-水稻輪作的規模經營,當年就取得了12.5萬元的經濟效益。初嘗甜頭后,村黨總支部決定再次流轉300畝農田、盤活500畝旱地、山地,用於油菜-水稻輪作,並全部由村集體統一經營。

土地是農村最大的資源。為此,廟嶺村千方百計使土地價值最大化,在大規模水稻-油菜輪作基礎上,又在村部后方的十畝土地,引入百合種子2800斤種植。現在,這些深埋在土壤裡的百合已生根發芽,預計2022年7月份可以挖出進行售賣﹔與萍鄉市安明生態農業公司合伙經營的200畝農田,成了萍鄉赫赫有名的龍蝦基地。

“這些土地資源開發型項目,加上村集體為駐村企事業單位提供的保安、保潔服務,和一些公益項目的承接實施,2022年,廟嶺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80萬元。”2021年11月,萍鄉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現場會在廟嶺村現場觀摩,廟嶺村的典型經驗讓與會人員一致發出贊嘆,紛紛現場取經。

置業投資調動創業積極性

風雪交加之中,農歷十一月二十三日,臘市鎮農貿市場迎來了又一個每逢三、八的趕集日,不懼嚴寒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匯成了一曲最具人間煙火氣的奏鳴曲。

“如果不是下雪,人更多,都要排到兩百米遠的馬路上去了。”當筆者還在感嘆人聲鼎沸時,當地村民卻輕描淡寫地說,這只是“小意思”。

佔地面積4263平方米的臘市鎮智慧農貿市場,位於臘市鎮政府門口研學小鎮的一樓,共有200個攤位,2021年投入使用。為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臘市鎮專門設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引導資金,由鎮村兩級按比例籌措資金,每個村自行認購攤位20個,由鎮統一進行統一出租,每年可實現增收4.8萬元。

“這裡環境好,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總體收入還可以。”農貿市場入口處的的豆腐攤主張大姐,是湖南醴陵人,十多年來一直在湘東各鄉鎮趕集賣豆制品。臘市農貿市場建成后,她索性在臘市鎮租下一套住房,以農貿市場為中心,每天依然售賣豆腐,收入不錯。

攤位成為各村的固定資產后,各村書記、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想盡各種辦法以優質服務吸引客流,尤其是在趕集日,村干部們都會趕到市場來,協助維持秩序、清潔衛生。臘市村黨總支書記鄧飛龍尤其如此,作為農貿市場所在地的村書記,每逢趕集,他一定從頭守到尾,圍繞做大農貿市場流量,他還有自己的進一步打算:“配套臘市龍蝦特色小鎮,在農貿市場附近建設農蝦儲存庫,與農貿市場、研學小鎮一起進一步農旅融合,以聚焦更多人流、形成更良性循環。”

13.2公裡長的臘市河日夜奔騰不息,分布在這“一河兩岸”的8個村雖資源稟賦各有不同,經濟基礎各有差異,但卻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那就是每個村集體經濟項目背后,黨建+的凝聚力、影響力、帶動力無處不在,在廣大黨員干部的帶領下,臘市正策馬揚鞭,走上一條“個性化振興”的陽光大道。(周雙萍 彭建麗 周維平)   

(責編:毛思遠、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