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頻道>>江西要聞

“糧王”探路

——看王秀萍三產融合嘗試

2022年01月12日07:12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在高安市石腦鎮,王秀萍是響當當的“糧王”——流轉土地種植水稻1萬畝,周邊鄉鎮訂單種植面積5萬畝。近日,記者走近“糧王”,感受她眼中現代農業的魅力。

捧回大獎,“泥飯碗”變成“金飯碗”

高安是產糧大市,有大米加工廠百余家。2009年,王秀萍和丈夫丁奮勇用養豬掙來的錢辦起了大米加工廠,大米賣到廣州。“我們的大米品質好,廣州客戶找上門來預訂。”王秀萍開心地說。2011年11月,她把工廠生產的“金特萊牌”晚籼米送到浙江衢州,參加第十屆中國優質稻米博覽會,被評為金獎。

十年前的這份驚喜,王秀萍仍津津樂道。這也讓她意識到,手裡捧著的可能是“金飯碗”,而不是“泥飯碗”。

好米才能賣好價。王秀萍投入60多萬元引進色選機,大米經色選后,碎米率低,整米率高,沒有霉變和異色米。他們的優質大米供不應求,隨后增加了一條大米加工線。兩年后,王秀萍夫婦成立的高安市盛發糧油有限公司被評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大米市場競爭激烈,王秀萍想擁有自己的原糧,2016年租田800多畝請人種水稻。“我們的大米市場在廣東,由客戶指定水稻品種,訂單種植。”2017年,除了公司種植的3000畝水稻,王秀萍還把優質稻種子發給農戶種,秋收后按訂單價收購,訂單面積達到2萬畝。

什麼米好賣就種什麼品種。王秀萍緊盯市場,及時調整水稻品種和產業結構。2018年種植的“野香優”系列水稻品種,大米供不應求。“我公司種得多,農戶也跟著種。因為利潤高,大家都賺了。”王秀萍開心地說。1.2萬畝優質稻種、5萬多畝訂單水稻,從糧食加工到水稻種植,王秀萍的產業融合之路越走越穩。

全鏈管控,好米才能賣好價

記者走進盛發糧油生產車間,真空包裝機自動夾袋、自動裝米,一小時可裝1200包米﹔從抽真空整形到自動裝箱、封口、扎帶到自動度碼,兩小時就可包裝好35噸米。

把稻米做優,把產業做大。王秀萍從選種、種植、烘干、生產、銷售等環節,進行全鏈條管控,在三產融合中搶佔先機。

王秀萍發現,稻谷高溫烘干雖然效率高,但稻谷偏紅,會破壞米質﹔低溫烘干的稻谷偏黃,稻谷香味不變,不會傷到米表層,吃起來更香。

一些種糧大戶的稻谷烘干后,經常會出現“淡水黃”。王秀萍認為,這是沒有保管好,烘干的稻谷未冷卻就入倉,造成稻谷發黃,還易生虫。烘干的稻谷冷卻后低溫存儲,米質更好,不會改變口感。

要想把米的品質做好,需要種植、烘干、倉儲等一系列科學方法。大米在15℃環境下保存,品質是最好的。王秀萍投資900多萬元,建起了大米保鮮庫,可儲1萬噸大米。

種出好谷子,烘干儲存好谷子,才能出好米、賣好價。王秀萍讓糧食生產的全產業鏈都可控,優質而高效。2021年10月,高安市盛發糧油有限公司被評為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海歸”種田,“田管家”越來越年輕

丁旦是英國利物浦大學碩士畢業的“90后”,在上海工作兩年后辭職返鄉,跟著母親王秀萍種田,已經當了4年“田總管”。

這些年來,從加工大米到種植水稻,王秀萍對農業有了新見解,對鄉村振興有了新認識。她希望兒子能發揮聰明才智,在鄉村振興中展現作為。

丁旦追尋的“農業夢”,從“田管家”做起。傳統的分散種植模式,成本高、收益低、管理落后,還會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丁旦引入“田管家”模式,招聘了13名“田管家”,多的管2000畝稻田,少的也有800畝。

最初,“田管家”的工資保底固定,可積極性提不起來。丁旦把保底制調整為分紅制,稻谷優質優價,“田管家”優勞優酬,年終核算,管理好的“田管家”可分得基地年收成的60%。

“想把農業做好,純靠人工是不行的。”丁旦將現代科技與水稻種植相結合,增加插秧機,改造拖拉機,引進無人植保機,建起了育秧工廠,加快推進無人化、自動化、智能化管理。

品牌化、精准化,是丁旦種糧的新追求。這兩年,他還推廣種植有機富硒稻,2021年試種了1000畝優質稻,注冊了“寶飽米”品牌。

留胚大米或胚芽米要採用留胚的加工設備,目前在全省很少。“對於‘寶飽米’,企業有銷路、有平台、有支撐,應該能做好這個新產品。”王秀萍說,“這些年,政府為我們牽線搭橋,提供好平台和技術支持。”做農業、辦企業、干事業,王秀萍和兒子勁頭十足。

圍繞鄉村振興和三產融合,王秀萍和兒子正在努力地做精做強農業,通過龍頭帶動、抱團發展,帶動更多人投身農業、發展現代農業。(記者 鄒海斌)

(責編:羅娜、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