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人民日報看江西

江西省浮梁縣寒溪村史子園——

田野裡辦展覽,村民當講解員(藝術改變鄉村)

本報記者 王 丹
2022年08月04日08: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小朋友們在史子園參觀展覽。

  “拾八方”文創品牌。李文海攝

  “大地之燈”藝術作品。田方方攝

  核心閱讀

  在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臧灣鄉寒溪村史子園,一場名為“藝術在浮梁”的展覽,把這個普通的村庄變成了藝術的田野。各類藝術裝置點綴在史子園,吸引游客到來,村民的生活也悄然發生改變。

  過去一年多,在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臧灣鄉寒溪村史子園自然村,一場名為“藝術在浮梁”的展覽,把這個普通的村庄變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沒有屋頂的美術館”。藝術家們深入村子調研,與村民交流,挖掘村庄故事。從田野到茶園,從舊屋到場院,各類藝術裝置點綴在史子園的裡裡外外。

  “講述當地故事,以藝術為媒,讓外來游客多角度了解本地人的生活。城市與村庄展開對話,形成良性循環,帶動鄉村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浮梁縣鄉創特派員、“藝術在浮梁”總策劃孫倩說。

  植根鄉土進行藝術創作

  出浮梁縣城,沿省道向東北方向,驅車30分鐘轉入進村路,不久便來到史子園。這裡地處皖贛交界,有上千畝茶山,全村110戶人家近300人。走到村口,便能看到窗明幾淨的“浮梁會客廳”。

  2021年,“藝術在浮梁”的展覽迅速出圈。“以全村為載體,把藝術作品點綴於鄉間田野。看展的過程,也是一場對村庄的探索之旅。”孫倩說。2020年秋,浮梁縣開始實施“鄉創特派員制度”,建立以人才為核心的資源配置體系,以特派員助力鄉村建設,以文化帶動鄉村振興。作為浮梁縣首批26名鄉創特派員之一,孫倩進駐了寒溪村,帶領團隊在史子園開啟了藝術實踐。

  “以藝術為媒,與當地的人、資源、環境進行對話,實現文化與鄉村的多維鏈接,逐步推動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該項目團隊負責人介紹。

  一處經改造的舊屋牆面上畫著一幅泥瓦工小像。“看,這就是我!”村民黃愛明高興地說。十幾層不同顏色的涂料打底,再慢慢摳刻出小像,隻有湊近了看,才能發現那些“畫”是剝刻出來的。剝離下來的牆灰則被集納到一個個小袋子裡,貼在小像下方。“牆體本身就是一種記憶的載體,生活的痕跡附著其間。這個作品名為《進化中的塵埃——史子園的記憶》。”項目團隊成員滕惠民介紹。

  像這樣的作品,在史子園還有很多。從形式到內容,都能看出藝術家的巧思和對鄉土的感知。以制茶的茶碾為靈感制作的鏡面裝置“小碾深甌”﹔從村民家裡搜集來的腌菜缸、糧斗等組成“記憶的容器”﹔竹林茶園間,長出一個空中“鳥巢”,一座“天梯”,一盞“大地之燈”……村庄給予藝術家們豐富的靈感,藝術也增添了村庄的活力。

  2021年,“藝術在浮梁”舉辦了春秋兩季展覽,來自5個國家和地區的34名藝術家創作了27件藝術作品。除特別展期外,“藝術在浮梁”也保持常規運營。日常生活中,行走村庄,就仿佛走在自然與藝術相交融的“開放式展館”中。

  發動村民參與藝術實踐

  脫掉遮陽帽,卸下採茶簍,43歲的胡振蘭有了個新身份——藝術展覽講解員。

  2021年5月春季展時,村裡召集首批志願者。有村民來找胡振蘭,可當時的她並沒動心,一心想著自家茶園的農活。

  開幕式那天,藝術家齊聚村裡,在每一個作品前為游客講解。從史子園和附近村子裡來的農家大姐,聽得起勁兒,還有人拿出本子記筆記。“這不就是我們自己村裡的故事?”“那讓我講也沒問題!”“太有創意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即將上手的工作有了期待。

  除了直接向藝術家學習,志願者們還接受了策展方的專業培訓:作品內涵、服務禮節、電腦和手機操作……而村民們的態度也從猶疑到主動,服務從簡單講解拓展到全程導覽。有游客反饋說,“從農家大姐們熱情、真誠、淳朴的講述中,感受到了作品的內涵、展覽的誠意。”

  看著身邊同伴紛紛當上了講解員,胡振蘭也提起了興趣。秋季展來臨時,她馬上報了名。今年春天,一位專家來到浮梁,特意打卡史子園,負責講解的便是胡振蘭。她說:“緊張是肯定的,但我現在講得越來越自然了!”

  2021年5月底,春季展即將結束。夜幕下的田野,一隻隻螢火虫閃爍其間。“我們的志願者來自史子園和周邊村落,志願者們帶著游客穿梭在村裡的各個展覽點,講述關於這片土地的故事,不正像散發著微光的螢火虫嗎?”一位藝術家為志願者團隊取名“螢火虫隊”,還設計了專門的標識。

  如今,包括史子園及周邊村庄在內的志願者有近60人。志願者們農忙時採茶制茶,得空便參與講解。隨著志願工作的開展,村民們不僅對生活的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在和游客的交流過程中更加自信、開心。

  “藝術在浮梁”運營團隊成員賀歲華表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村民的自信一定是基於他自己生長生活的地方。”

  文旅融合激發村庄活力

  在村民王泉有家的老房子裡,記者才坐定,一杯清香扑鼻的米酒便遞到眼前,“嘗嘗,度數不高的!”王泉有熱情招呼。

  作品《泉有米酒酒館》是在王泉有家的老屋上創作的。這是一棟上世紀80年代建起的兩層小樓,上下6間,牆體來自山上的石頭。藝術家在外牆上繪制了兩名對飲的卡通人物,屋內設計成舊式酒館模樣。

  王泉有做米酒20多年了,一直是小本生意,但2021年展覽舉辦的兩個月裡,僅米酒一項便增收7萬多元。

  雪裡蕻、明前茶、春筍干……村民孫金玉也成立了老孫雜貨鋪,平日裡賣點自家地裡的好物,“看看這新採的茶,我們村裡賣300元一斤,品質很好喲!”

  藝術展把史子園的名氣打響了。盡管2022年春季展時間推遲,村民平日裡仍能有不少收益。在浮梁會客廳,王泉有的堂哥王順有說:“才有個顧客打電話找我買茶葉,她說家裡長輩就喜歡喝我們家的茶!”

  在辦展之前,史子園沒有一家飯店、民宿。如今,村集體和項目團隊合作成立了一家文旅公司,打造了“拾八方”這一品牌,專門售賣各類藝術衍生品和紅茶、米酒等土特產,村民也開起了餐廳、民宿、小賣部等。寒溪村黨支部書記謝恩安介紹,過去一年,村裡累計接待游客20萬人次,增收近百萬元,帶動村民就業200余人。文旅融合為村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依托“一戶一景點、一村一畫面”,藝術的介入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讓史子園成為“好看、好聽、好味道”的地方。賀歲華說:“未來,通過藝術節這個平台,我們還要發動村民建立公共文化藝術社區,讓更多人感受鄉村魅力!”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