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

樂平古戲台:一張響亮的江西文化名片

2022年10月08日15:09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樂平古戲台承載著400余年歷史之深邃與厚重,其產生、演變,並形成如此規模宏大的群落,以至能頑強地遺存於現今,還在繼續中創新與發展,並與整個社會生活血乳相融,成為了百姓大眾的精神依托,構成了一道不可多見的文化景觀。在樂平,戲曲因戲台長盛不衰,戲台因戲曲永放光芒。

樂平,被譽為中國古戲台博物館。

樂平是戲曲之鄉,在這裡流傳著一句俚語:“三天不看戲,做事沒力氣﹔十天不看戲,肚子就脹氣﹔一個月不看戲,看誰都生氣。”

深厚的戲曲文化滋養著樂平人民,也催生了當地的古戲台文化。據2017年統計,樂平有古戲台458座,每年以3-5座數量增加,是目前國內古戲台擁有最多最完好的縣市。

一種古老手工藝,傳承一方工匠精神,成就一方技藝文化。古戲台營造技藝以“建筑奇巧復雜、裝飾豪華艷麗”而著稱,於2014年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此曲隻應天上有

樂平素稱“贛劇之鄉”,著名的“樂平腔”又稱“高腔”是當代贛劇的主要支派。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毛澤東主席觀看了贛劇名家潘鳳霞主演的《游園驚夢》作出了“美、秀、嬌、甜”的評價,周恩來、郭沫若先后為劇(團)院題名,文化名人茅盾、巴金、田漢、曹禺、梅蘭芳、張庚等也給予贛劇高度評價。

數百年戲劇情節的積澱,凝結下樂平人鮮明獨特的戲俗風情。鄉民們愛看戲,也愛唱戲,即使是農夫上畈、村婦洗衣,都會張口哼上一段亂彈腔中的二黃或西皮:“昨夜一夢真蹊蹺,夢見個農夫挑石頭,一旦挑在田埂上,放下簸箕撒石灰。咦……”

樂平人民酷愛贛劇,村村建有戲台。逢年過節,各鄉村競相開台演戲,代代沿襲。在樂平,演戲的由頭多得是。每逢春節、元宵、端午、中秋、重陽,或子弟升學,接風剪彩,新屋落成,婚喪嫁娶,以及修譜、開譜,攀華宗,接娘娘,建寺廟,祈福禳災等等,都要堂而皇之請戲班來演出。

每逢開台演戲,村子裡便熱鬧非凡,家家戶戶宰豬殺雞,買菜置酒,炊煙不斷,三鄉五裡的親朋好友都要請來做客看戲。一次演出的時間或三五天,或七八天不等。演出活動夜以繼日,村民看戲如醉如痴。凡上了點年紀的人無不諳熟劇情,唱做念打,心中有度。隨著贛劇在樂平的形成和發展,樂平古戲台也相繼出現和增多,逐漸成為與贛劇血肉相連且並駕齊驅的獨特建筑藝術。與輝煌燦爛的贛劇相比,樂平古戲台建筑也是燦爛輝煌,觀賞樂平古戲台同時也令人遙想到當年鄉村文化活動之盛況。

鑼鼓鏗鏘,笙歌不斷,樂平的鄉風戲俗日久彌新。

營造技藝,凸顯中國傳統工藝精華

2021年3月22日,在江西景德鎮樂平市洪岩鎮,一處佔地面積1.05余萬平米的水上古戲台歷時3年建成竣工,幾乎全部採用傳統工藝營造,是一座美輪美奐的水上古戲台。

古戲台、觀戲樓、牌樓等均採用全木質結構,與一般的戲台不同的是,樂平水上古戲台在結構布局上擁有前后兩個戲台,睛天打開前台門面,可向水演出,故為睛台﹔下雨在后台演出,人們在觀戲樓中觀看,免遭雨淋,故稱雨台。這樣的戲台在當地俗稱睛雨台,也叫祠堂台。

水上古戲台最令人贊嘆的就是它獨特的木雕工藝,戲台的裝飾將工藝、美術融為一體,美輪美奐,每根橫梁上都有浮雕,幾百幅栩栩如生的非遺浮雕,由當地30多名藝人手工雕刻完成。

該古戲台依托樂平古戲文化基礎,發掘其蘊含的地方民俗、休閑體驗、科普教育等價值,呈現出獨特的建筑、雕刻和表演藝術,帶動鄉村旅游的發展。

樂平素有“中國古戲台博物館”之稱,該市古戲台為“中華一絕”,現存458座。她們燦若星辰,遍布全市城市鄉村,其中宋明各4座,清代70余座,民國時期的60余座。古戲台形式多樣,異彩紛呈。按屬性分,有祠堂台、廟宇台、會館台、宅院台和萬年台﹔按功能分,有晴台和晴雨台﹔按結構分,有木質結構台、石質結構台和石木混合結構台。無論何種戲台,其造型之雄偉,氣勢之恢宏,工藝之精湛,無不令人嘆為觀止,其中鎮橋“滸崦戲台”最為著名。

樂平古戲台是融建筑、工藝、雕塑、美術和文學於一爐的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和國內外罕見的文化旅游資源,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觀賞價值,其中涌山昭穆堂祠堂台、項家庄五桂堂祠堂台、車溪敦本堂戲台、南岸雙面台、滸崦名分堂雙面戲台、戴村上中房戲台、坑口萬年台、橫路萬年台、南界首萬年台頗具代表性。最早的是后港鎮菱田村的皋二公戲台,始建於宋徽宗宣和二年,距今已有880多年的歷史。雖歷經百年風雨,柱梁、門窗、斗栱、飛檐翹角等部位雕刻的精美人物圖案,依然清晰可見,造型美觀,凸顯了樂平建筑藝術的感染力。當我們走出橫路,厚重的木質浮雕在遠處依稀可見。

賞心樂事誰家院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樂平古戲台不僅是凝固的歷史建筑,更是活態的時空文化。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長久保護和永續利用任重而道遠。既要著眼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也要找到傳統文化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古戲台是樂平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如何把古戲台融合到今天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中,讓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煥發時代光彩,樂平的實踐給出了答案。

據樂平市文化館負責人介紹,樂平整合了遍布全市的萬年台、祠堂台的歷史文化資源,完成了336家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文化廣場近400個,每年開展“送戲、送電影、送文化暨非遺下鄉”文化活動300余場,舉辦鄉村廣場舞等各類文體活動600余場次,參與群眾20萬余人次。

現如今,群眾精神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戲曲舞台更加繁花似錦,專業院團定期展演,百姓“群眾演、群眾看”,看戲斗戲一出出好戲上演在古戲台,不啻為愛戲如痴的樂平人最美好的賞心樂事。

樂平市依托“古戲台”這一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探索基層理論政策宣講新模式,組建“古戲台講堂”宣講團,把理論政策宣講的現代“講台”搬上傳統“戲台”,不斷向基層傳播新時代文明主旋律。

在樂平市接渡鎮子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古戲台與村史館、圖書室、健身房、廣播室等功能一應俱全,成為了文明城市創建的重要抓手和群眾積極參與的重要文化活動陣地。平時利用古戲台演戲、看戲的同時,實踐站也結合自身實際和特色,整合各類資源,盤活各類公共設施,常態化開展有內容、有特色的文明實踐活動,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以及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委《關於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精神,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景德鎮市政府日前在樂平市舉辦了“2022樂平古戲台文化傳承人與學者跨界對話”暨全省雕刻和營造技藝類非遺傳承人研培活動,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簫放表示:“如何利用好古戲台開展贛劇常態化實景演出,推廣精品劇目網絡化發布,傳統元素產業化融入、非遺影像藝術化再現等,努力打造資源共享、傳播共享、渠道共享的開放大平台,讓樂平古戲台成為網紅、爆款,將‘文化遺產’變成‘文化特產’飛入尋常百姓家,樂平還要持續地創新和奮進。”

古戲台是鄉土建筑,也是歷史文化。樂平戲台文化從古到今呈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機,在江西乃至中國的古代建筑百花園中,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古戲台使百姓日常的生活與儀式密切相連,熏染著人們的精神世界,構成了一方文化特有的一種呼吸方式,它承載著厚重的地域文化記憶,寄托著人們心靈深處的鄉愁,它璀璨奪目的高超技藝、絢麗多姿的藝術魅力、光耀千秋的人文內涵、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和基因,必將在傳承接續中,走向更廣闊的舞台,彰顯出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責編:邱燁、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