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要聞

梅江灌區三問

——探訪江西省首個山地丘陵地區大型灌區

2022年12月14日08:36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團結水庫在梅江灌區工程體系中將被打造為“寧都水塔”。記者 李 劼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等。

11月8日,國務院2022年重點推進的6個新建大型灌區工程之一、我省首個山地丘陵地區大型灌區——梅江灌區工程在寧都縣全面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約43.8億元,預計2025年底建成。該項目為何落戶寧都?項目建成后對當地夯實農業基礎、發展特色產業有何重要意義?面對今年極端干旱天氣暴露出的部分農田“靠天吃飯”的問題,項目的實施對於我省其他地區建設灌區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有何示范作用?帶著這幾個問題,記者近日深入梅江灌區建設現場,找尋答案。

一問:為何選擇寧都?

為“贛南糧倉”解渴

冬閑不閑,更為來年。11月23日上午,陰。沿著一條泥濘路往山上走,一條蜿蜒的水泥渠道初見雛形。開挖溝渠、鋪設鋼筋架、澆筑水泥……在寧都縣團結水庫西干渠施工現場,施工人員各負其責,正在緊張地忙碌著。施工方現場管理人員牛鳳鶴告訴記者,他們正搶抓有利天氣,加緊施工,以期保質保量完成這項利民工程。

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的團結水庫,在梅江灌區工程體系中,將被打造為“寧都水塔”,是貫穿寧都南北的梅江干流的源頭。滔滔梅江滾滾向前,匯入贛江。作為贛江流域面積最廣、長度最長、徑流量最大的支流,梅江為贛江提供綿延不絕的活水。

寧都素有“贛南糧倉”美譽,是國家首批商品糧基地縣,現有耕地89萬畝,年產糧食4億公斤以上,佔贛南糧食總產量的五分之一。

寧都地處武夷山余脈和雩山山脈之間,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早期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標准較低,灌溉條件差,寧都的鄉村供水保証率曾經低至48%,全縣人均灌溉面積僅0.4畝,是全省平均水平的60%、全國平均水平的44%,27.19萬畝土地無灌溉工程,農作物頻頻“喊渴”,邊遠村庄甚至存在飲水難的狀況。修建灌區為“贛南糧倉”解渴,成為寧都人民的共同心願。

2012年,《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台,這凝聚著習近平總書記對贛南蘇區發展的親切關懷,凝聚著黨中央、國務院對革命老區發展的高度重視,凝聚著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對寧都的傾力支持。糧安天下,水利先行。梅江灌區項目就是水利部對口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的首個重大水利工程,也是贛州市迄今為止最大的水利工程。

2020年6月以來,寧都縣干部、水利部挂職干部走遍了寧都的山山水水,進行了多次專題調研后得出結論:寧都需要一個大型灌區,以系統性解決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問題。

在國家、省、市共同推動下,梅江灌區項目於2020年8月正式啟動,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完成了類似項目需要八年才能完成的前期工作。記者在梅江灌區項目建設指揮部採訪時,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寧都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曉義徑直帶著記者來到資料室,隻見右邊一面牆壁堆放著24個大鐵皮櫃。“這裡分別裝了工程項目前期的資料,共24個專題。”陳曉義打開一個鐵櫃,滿滿的資料擺放整齊。“這是寧都乃至贛州市最大的水利項目,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我們舉全縣之力超常規工作,高效高速推進項目。”陳曉義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仍記憶猶新。

梅江灌區的開工建設讓寧都縣干部群眾歡欣鼓舞,寧都人民將梅江灌區稱為“幸福渠”。

二問:灌區價值何在?

為農業產業增值

鄉村要振興,產業振興是根本。作為傳統農業大縣,寧都農業產業呈“1+3+N”(“1”即水稻,“3”即臍橙、大棚蔬菜、黃雞,“N”即其他規模產業)格局。然而,由於水利基礎薄弱、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管理落后,嚴重制約了寧都經濟社會發展。

梅江灌區以水利工程設施、信息化管理、水生態保護與傳承三大工程體系為主要建設內容,構建以團結水庫為龍頭,梅江水系為血脈,兩岸輸配水工程為骨架,中小水庫、水陂、泵站為節點的水資源優化配置網絡,將從根本上解決制約寧都經濟發展的問題。

陳曉義表示,梅江灌區工程效益主要是城鄉生活供水和農業灌溉,設計灌溉面積58萬畝,城鄉供水79萬人。項目建成后可充分發揮梅江灌區水利樞紐綜合效應,為寧都新增、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36.3萬畝,實現糧食增產2.65億公斤,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43億元,農業經濟增值4.13億元,農民人均增收1912元。

據介紹,梅江灌區主要分為三大灌片,其中北區灌片是寧都糧食主產區和梅江灌區城鄉供水核心區,以鞏固“米袋子”、保障“水缸子”、豐富“果盤子”﹔西區灌片是寧都設施農業基地建設核心區,助力寧都豐富“菜籃子”,打造成為贛東南蔬菜集散地和贛南蔬菜產業發展主產區﹔南區灌片是現代設施農業示范推廣中心重點建設區域,助力打造現代化農業發展示范區。

灌區全面開工的消息讓洛口鎮員布村黨支部書記曾小紅高興不已。員布村以水稻、蔬菜、臍橙產業為主,這個利好消息令村民們為之振奮。灌區先導工程在今年6月就已開工建設,通過剛鋪設的輸水管道工程,“近水樓台”的員布村受益匪淺。“今年畝產達到700公斤。”員布村種糧大戶丁勇華種植了100多畝水稻,剛收完秋糧的他臉上露出了豐收的喜悅,“雖然今年遭遇極端干旱天氣,但有了水的保障,仍然實現了穩產增收。”

藍圖已繪就,奮斗正當時。灌區建設如火如荼,洛口鎮引進的一處生態農庄建設現場同樣熱火朝天。該鎮黨委書記邱秋生告訴記者,洛口鎮有團結水庫國家水利風景區、梅江國家濕地公園,蘇區時期曾在此設立洛口縣,擁有豐富的綠色、紅色旅游資源。洛口鎮將抓住梅江灌區建設這一有利時機,用活資源,做強生態農業、鄉村旅游,推進鄉村振興。

三問:有何示范作用?

“兩個轉變三大創新”

記者了解到,梅江灌區是全省首個山地丘陵地區大型灌區,在全國亦不多見。該灌區的開工建設,對我省山地丘陵區建設大型灌區有何示范作用?水利部第四批挂職寧都干部、省水利廳總工程師陳何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梅江灌區項目的建設實現了“兩個轉變三大創新”:由以往分散的低標准灌區向建設集中統一管理的節水、生態、現代化綜合利用大型灌區轉變﹔由過去中小型水庫向建設一項系統性、管50年長遠戰略性重大水利轉變﹔在規劃設計、體制機制和經營管理等方面創新思路。

今年的極端干旱天氣給我省農業生產帶來了較大損失,如何讓水流到田間地頭,解決“望天田”問題?“從長遠來看,要加大力度建設灌區,完善灌區和農田水利末梢設施。”陳何鎧表示,下一步,我省將謀劃建設更多的水利工程,梅江灌區的建設也為山地丘陵地區建設大型灌區提供了經驗。

梅江灌區充分利用梅江貫穿南北及中小型水庫、塘壩廣泛分布的優勢,構建“長藤結瓜”水網。項目推進過程中,為了解決田間工程和骨干工程相銜接的問題,今年7至8月曾組織50余名專家深入22個鄉鎮76個村的田間地頭,召集水稻、臍橙、大棚蔬菜以及白蓮種植大戶,召開25場次座談會,最終形成了田間工程與骨干工程“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運營”的實施方案,確保用水“最后一公裡”暢通無阻。

我省常態地貌類型以山地、丘陵為主,佔全省面積的78%,山地丘陵地區農田佔比較大。梅江灌區打破了傳統灌區的界定范圍,供水區域覆蓋坡度25度以下的耕地、園地及林地等,可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調配難題,以往“靠天吃飯”的旱地、林地也能實現有水上山、送水到林。

“今年干旱,臍橙在膨大期需要水分,山上用水困難,有塘窪的地方隻能靠自己抽水,沒水抽的地方就隻能干著急。以后就不用愁了,可以通過灌區管道給山上的果樹供水,而且能安裝智能化水肥一體的精准滴灌。” 家中種了十多年臍橙的羅竹安對灌區的建設充滿期待。

寧都臍橙種植面積達28萬畝,居贛州市第一。灌區的建設不僅可以將優質水源送至田間地頭,還可保障臍橙凍前灌水,大幅降低凍害損失。“梅江灌區建成后將終結寧都縣部分耕地‘靠天吃飯’的歷史,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及產業鏈延伸,助推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惠及更多百姓。”水利部第五批挂職寧都干部,寧都縣委常委、副縣長黃一凡對寧都農業產業的發展充滿信心。(記者 朱 彥 祝芸生 沈秋平)

(責編:毛思遠、羅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