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西>>要聞

我從老區來——

2023年03月04日08:29 | 來源:江西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這片充滿紅色記憶的紅土地,始終傾注著深情大愛。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的一個個感人場景、一聲聲噓寒問暖,早已成為包括在贛全國人大代表、住贛全國政協委員在內贛鄱兒女心中最溫暖的記憶。

全國兩會前夕,代表委員們心懷感恩習近平總書記的赤誠,心懷履職盡責的熱忱,帶著老區人民特有的質朴,深入基層一線,記錄鮮活變化,傾聽群眾心聲。他們當中,有人曾當面聆聽習近平總書記諄諄教誨,親眼見証了發生在身邊的巨大變化。奔赴盛會,他們要把鄉親們的質朴心聲帶到北京去,要讓更多的人分享家鄉發展的喜悅。

左香雲:糍粑越打越黏 生活越過越甜

7年前,在井岡山市茅坪鎮神山村,提到左香雲,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竹制品加工。而如今,他又多了幾重身份。“穿上西裝,我是全國人大代表﹔系上圍裙,我是餐飲服務員﹔戴上麥克風,我是紅色講解員﹔拿起產品,我又變身導購員。”2月19日,見到記者時,全國人大代表、神山村黨支部副書記左香雲笑著說道。

在左香雲的印象中,這種幸福的忙,從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神山村后不久,就開始了。此前,神山村還是個貧困村。和許多村民一樣,左香雲靠在山上砍毛竹謀生,因為外出闖過,后來做起了竹制品加工。2016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神山村看望慰問鄉親們,在左香雲父親左秀發家門口,和村民一起打糍粑,還鼓勵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此后,慕名來神山村的人多了,村裡的設施也不斷完善:原來窄窄的進山路拓寬到5米,停車場、旅游公廁建成,旅游大巴開進了村子。

得知全國兩會即將召開,村民彭夏英有一串好消息想要左香雲捎到北京。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家裡時,她還是貧困戶,住的是土坯房,現在家裡建了新房,買了汽車,兒子也找了對象,一家人吃上了旅游飯。

彭夏英回憶,習近平總書記來神山村后不久,有3名外國游客來家裡,中午提出想吃頓農家飯。彭夏英就用土菜做了一頓飯,沒想到游客吃完大加稱贊。於是,夫妻倆張羅著開起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樂。看到彭夏英生意好,其他村民也有樣學樣。短短幾年,村裡冒出了16家農家樂。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過越甜”是左香雲的微信名,也是神山村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記者採訪時看到,彭夏英家廚房灶台上方的鐵鉤上,一排臘肉晒得油亮﹔去年底,左香雲家也晒了200多斤臘肉,為旅游旺季准備著。“我們晒的不是臘肉,是信心。”左香雲說道。

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左香雲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幾年前,他和幾個村民發起成立了神山村旅游協會,對內統一分配客源,讓大家都有錢賺。他還通過走訪調研,為村裡發展出謀劃策,建議村裡發展多元產業,增加經營性收入,進一步提升村集體經濟活力。(全媒體記者 鐘珊珊)

鐘敏:講好革命先輩的故事

這個春天,對於全國人大代表、於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講解員鐘敏來說,是一個忙碌而充實的春天。

2月24日,普通工作日,但於都河畔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紀念碑、東門渡口等地,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絡繹不絕。當天,一支來自廣東的200多人的大型研學團隊來到紀念館參觀,鐘敏要參與講解,並協調各類參觀事宜。“自從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來過之后,來於都的外地游客越來越多。”忙碌之余,她笑著對記者說。

鐘敏從事紅色講解工作已有20余年。讓她至今記憶猶新的是,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於都縣,參觀了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總書記在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前不時駐足察看,並詢問了不少細節。”當日,鐘敏在現場擔任講解。

這幾年,於都縣城鄉建設日新月異,面貌煥然一新,紅色研學游逐年升溫。2019年至今,僅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就接待全國各地游客和紅色教育培訓學員600多萬人次,極大地帶動了當地紅色旅游發展。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推進紅色基因傳承”重要要求,鐘敏和紀念館的講解員們一直努力講好長征故事,以長征精神育人,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在每年完成300多場講解任務的同時,鐘敏還積極參加了當地的長征源宣講團、合唱團,累計參加各類宣講和演出活動100多場。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鐘敏更覺重任在肩:“人民代表為人民,我一定要立足本職崗位,講好紅色故事、傳承好紅色基因,讓偉大的長征精神代代相傳。”

這幾年,於都紅色研學游的火熱,也給鐘敏帶來了幸福的煩惱。如何盡快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更好助力於都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是鐘敏一直在思考的事。讓她欣喜的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於都段)目前進展順利,其中的長征大劇院和長征學院一期均已經落成,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改擴建也已進入前期工作。“兩年之后再來於都,這裡肯定又會大變樣了。”採訪結束時,鐘敏熱情地向記者發出邀請。(呂詩俊 全媒體記者 朱 華)

羅嗣海:俯下身子 干出樣子

與全國人大代表、南昌航空大學黨委書記羅嗣海約一次採訪時間不容易。自今年1月當選人大代表以來,羅嗣海就提前進入了忙碌的“兩會節奏”。全國兩會前夕,他的日程更是排得滿滿當當:與全省教育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交流互動﹔赴宜春參加工業強省主題調研﹔深入一線了解師生和科研人員心聲……

作為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羅嗣海感到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心想干就一定要干出個樣子來。這段時間,他除了積極學習履職相關知識,還主動向老代表求教。2月9日,他專程與江西教育領域的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溝通交流。

解決好高校畢業生這一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挂念心間。他強調“要注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統籌做好畢業、招聘、考錄等相關工作,讓他們順利畢業、盡早就業”。身為高校黨委書記,羅嗣海早早地開始調研畢業生就業情況。他發現,受疫情等多種因素影響,一些畢業生求穩心態更加突出,特別是在一些重點高校,學生“慢就業”現象增多。為了更好地履職,讓議案建議針對性更強、質量更高,2月21日,他還專程來到宜春學院,了解這類市屬高校招生就業、人才培養實際情況。針對如何破解畢業生“慢就業”的問題,羅嗣海已認真撰寫建議,並不斷修改完善。

高校是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和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高校要勇挑重擔,釋放高校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潛力,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准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加快技術攻關”。從過去先后任職於地質類和礦冶類高校,到如今全面領導一所航空特色鮮明的高校,羅嗣海一直都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和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去年,南昌航空大學牽頭組建了省航空產業創新聯合體,學校在航空材料、航空制造、無損檢測、微小發動機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和突出優勢。(全媒體記者 鐘珊珊)

張婧婧:

古街區裡話新生

2月19日,周日,景德鎮。當天下午,游人如織的御窯廠遺址迎來了一位熟悉的客人——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張婧婧。

全國兩會臨近,連任全國人大代表的張婧婧,依舊把關注點聚焦在景德鎮陶瓷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上。此次,她專程來到陶陽裡御窯景區調研,完善相關建議。

一瓷載古今,一景融中外。陶陽裡御窯景區,這片包含御窯廠遺址在內的古街區,對景德鎮乃至江西來說,都具有特殊意義。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對景德鎮御窯遺址保護作出重要批示﹔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西時殷殷囑托:“要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台。”

位於景德鎮老城區中心的陶陽裡御窯景區,是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的核心區域。該景區以御窯廠遺址為核心,由周邊歷史文化街區、裡弄、民居、會館、瓷行、窯房、作坊、陶瓷工業遺產等歷史文化遺存組成。目前,御窯廠遺址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彭家弄、畢家弄、程家上巷等窯磚裡弄共500余棟歷史建筑也已完成修繕,恢復了歷史上南貨街、徐家窯窯作群等30余間老字號,活化利用並打造了240余間商鋪。歷史街區正重新煥發生機。

“這個窯爐有多久歷史?”“現在還在燒嗎?”……張婧婧先后來到景區內的邑山窯和徐家窯,邊看邊問邊聽邊記錄。當了解到徐家窯仍在採用傳統工藝燒瓷,並較好保留了傳統制瓷的全流程和工藝后,她十分高興。張婧婧認為,陶陽裡御窯景區發軔於古代御用瓷燒制,今后不論如何創新,陶瓷文化都是這塊區域的根脈。“陶陽裡是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的載體,景區今后可以在幫助青年陶瓷藝術家、創業者在陶陽裡待下來並發展好上下更大功夫。”張婧婧告訴記者,今年全國兩會,她將帶上關於陶陽裡御窯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將景德鎮陶瓷文化研究納入國家重大文化戰略工程等建議進京,繼續為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鼓與呼。(全媒體記者 卞 曄)

張玉清:

接續奮斗為職教

代表委員腳沾泥土,議案提案才冒熱氣。全國兩會召開在即,2月24日下午,在泰和縣中國科學院江西省千煙洲紅壤丘陵綜合開發試驗站,記者經過多次聯系后,終於“追”到了全國政協委員、新余學院院長張玉清。這已經是他為完善今年政協提案深入基層調研的第四站。

“早就聽說千煙洲試驗站借助良好的科研能力,准備在泰和縣打造集特色農業、文旅、科普為一體的農業綜合體項目,這個項目正好和我的提案有關,所以前來作進一步調研。”張玉清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過去五年,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和教育工作者,張玉清圍繞職業本科建設、推進產教融合等方面履職建言,為推動最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積極獻計出力。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他提交了5件提案,其中《理順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推進職業本科建設根治職業教育中的“腸梗阻”》等都與職業教育密切相關。

今年,張玉清連任全國政協委員,這讓他倍感責任重大,為職業教育發展建真言、獻良策的步伐也更加堅定有力。他先后到湖口、分宜、銅鼓、宜豐、上高等十余個縣(市、區)深入調研。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產業要先行。”結合調研成果,張玉清深深地感受到,推進鄉村振興,既需要博士、碩士的加入,更需要返鄉、留鄉人才的貢獻,還需要不斷提高扎根鄉村一線人員的技術技能水平,從而以人才振興帶動產業振興。

“推動職業教育下沉,進一步豐富鄉村職業技術培訓體系。”扎實的基層調研,再一次啟發了張玉清,他認為,要加快建立多元化師資庫,強化特色產業培訓,完善效果評價和監督機制,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回顧過往,展望未來,張玉清說:“作為政協委員,我將一如既往忠誠履職、盡職盡責,助力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更好發揮作用,以奮斗之姿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全媒體記者 劉 斐)

(責編:羅娜、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