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浮梁縣探索鄉創特派員制度
曹家畈來了“新村民”(文化產業賦能鄉村)

細雨蒙蒙,炊煙裊裊。放眼望去,山林一片翠綠﹔幾處村屋,隱約一陣飯香。
“點火,放鞭!”在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湘湖鎮北安村曹家畈,伴隨著一陣掌聲和歡呼聲,一座柴窯“醒”了。窯火不熄,至少要燒三天三夜﹔窯變萬千,滿足了人們無盡的期待。
讓村裡熱鬧起來的,是窯的主人盛巧榮:一位外鄉人、手藝人、創業者,更是曹家畈的“榮譽村長”和新村民。
故事還得從幾年前說起。盛巧榮來自江蘇連雲港,2009年考入景德鎮陶瓷大學陶藝專業。他不僅擅長朗窯紅瓷器制作,也愛“搗鼓事兒”——大二便開起自己的陶藝店,大三就與人合伙辦起工作室,慢慢做起研學培訓,得閑喜歡在景德鎮市郊到處轉悠。
曹家畈,一個隻有30余戶120余人的小山村。別看到景德鎮市裡才20公裡,但山路難行,開車至少需要40分鐘。
2014年,盛巧榮和朋友在釣魚時偶然發現這個大山深處的“桃花源”,“寧靜孤遠,四下無人,白鷺齊飛。”村子景色原生態,但泥巴路、危舊房不少,“荒得很”。
“小伙子!”一個老太太和盛巧榮打起招呼。村裡的齊冬枝老人70多歲,看見兩個年輕人拿著手機到處拍,好奇得很,“我們老兩口一輩子沒出過景德鎮,給我們留個合影吧!”作為回報,當晚,奶奶給盛巧榮做了一桌農家飯。“老太太連燈都沒舍得開,摸黑在灶台忙活半天,但那盤鮮筍炒臘肉可真下飯!”回城之后,盛巧榮每每想起,都回味無窮。“多好的村,咱們得做點什麼。”他和朋友合計著。
先租個老房子!就在當年,盛巧榮以一年6000元的價格“駐”進村裡,最初,只是想找個僻靜的地方當工作室,偶爾能帶朋友到村裡休閑放鬆,沒想到吸引來不少人。藝術研學更追求環境的愜適,與其在城裡,不如到村裡,研學、食宿、休閑一體化做起來,豈不更能提升游客體驗?
說干就干。盛巧榮記得很清楚,2017年5月1日,自己准備了幻燈片、帶著投影儀,提前和村裡幾位理事溝通好,在村小組長家開起村民大會。“孩子上學、家裡人辦事兒,得有儀式感,光搭個棚子怎麼算?咱們可以建個大禮堂……”怎麼接待、如何活動,盛巧榮講得生動,村民們聽得認真。3天后,正是五四青年節,村裡還保留著年輕人回家聚聚的傳統。盛巧榮也被喊上,“小盛,你也來村裡3年了,雖然我們不能全部理解,但是看你靠譜,咱們就干起來!”村民們興致很高。
2017年,盛巧榮正式和當地村民聯合成立了曹家畈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結合新農村改造的20萬元,盛巧榮和村民額外投入50多萬元,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容村貌。才開工,便不順。要建小廣場,得佔去一戶人家兩分晒谷場,人家不樂意。“我拿外邊的地和你多置換幾分?”盛巧榮耐心地和村民打商量。在村廣場一處水池邊,齊冬枝奶奶絮叨起來:“之前上廁所,就靠這兒的一隻‘大缸’,高出地面半米多,上去得靠爬!”老人家有次摔倒了,難受好半天。如今,經過一番施工改造,村裡家家戶戶建了廁所,“大缸”也早換了觀景池,當初抱怨的那戶人家,也喜歡到廣場遛彎……
村子美了,生活好了,盛巧榮也從最開始的外鄉人變成村民口中的“小盛”“村裡人”。2020年,浮梁縣先行先試,以“一村一員”方式招募選聘兩批共37位鄉創特派員開展實踐。2021年,盛巧榮成功獲聘北安村曹家畈鄉創特派員,不但擁有縣委組織部和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聯合頒發的榮譽証書,還能申請項目資金支持鄉建。
獲得認可,干勁更足。盛巧榮流轉了附近130畝荒地種植水稻,20畝荒地搭建馬場,5畝荒地種植蔬菜,同時,承租村民家的7棟老房。陶瓷工坊、特色民宿、農家餐廳、藝術研學……小山村“生長”出新業態、新空間,也見証了年輕特派員在這片鄉土的創新和探索,對藝術鄉建的堅守和情懷。
“2020年7月正式營業以來,年均接待游客6000余人。”村民們陸陸續續回來了,齊冬枝的女兒王水香繼承了媽媽的手藝,在飯店幫廚。運營民宿、打理農庄、修坯利坯,村裡一年到頭都有活干,村民年均增收近3萬元。
前兩年,齊冬枝奶奶的老伴兒走了。家中的牆上,還挂著當年盛巧榮給老兩口留下的合影。不過,奶奶並不孤單。越來越多的人到村裡來了,人氣和煙火氣裡升騰著紅紅火火的日子,山色和窯火間映照出更有盼頭的未來。
制圖:張丹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