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關古驛道

一
好一條古驛道,一條越過崇山峻嶺的古驛道。
這條古驛道,盤旋纏繞,吞雲吐霧,像一條時隱時現的長龍,游弋在贛粵兩省的邊界之間。
這就是著名的梅關古驛道。
這條古驛道,北起江西贛江上游章江畔的南安府,亦即今天的大余縣城,南至廣東珠江上游湞水河邊的南雄縣城,長約八十華裡。由於這條驛道以陸路連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因而成為古代中國一條南北主通道。
去年五月,我同省內外幾位著名作家和文友來到贛南,尋訪了梅關這條千年古驛道。
由於歷史的變遷,江西境內的古驛道,隻存留了從山腳到山頂的一段,長約幾公裡。穿過一座仿古牌坊,隻見一條古色古香的山道順著山勢蜿蜒而上,伸進層巒疊嶂之中。它寬約兩米,路面用鵝卵石和小石塊鋪成。從山下往上望去,大家有個感覺,似乎山不是很高峻,驛道也不是很陡險,估計登上去不會太費勁。但沒爬多久,大家就感到有些吃力。這一方面是因為昔日車碾馬踏使路面凹凸不平,坑坑窪窪,有些馬蹄印和車轍有十厘米深,走時不是深一腳淺一腳,就是磕磕碰碰,生怕扭著腳、摔了跤,所以都小心翼翼。另一方面,古驛道的坡度還是很大的,險峻也被之字形路和路旁茂密的樹林掩蓋了。還沒登到古驛道的一半,大家就都氣喘吁吁,腳下發沉,有的文友支持不住,隻好半途停下,坐在路邊,望山興嘆。
這讓我想起一句俗語:看山容易爬山難。世上有許多事情就是這樣,表面上看很容易,其實做起來很難。
沿途存留了一些古跡,大家不時駐足觀賞。山腳有重建的古驛站,有石制的飲馬槽﹔半山有仿佛展翅欲飛的來雁亭,有介紹王陽明在南贛征戰的文字牌,有龍干虯枝冠蓋如雲的千年楓樹,有供旅人歇息建在驛道上的涼亭遺址。據說過去沿途還有136塊詩碑,鐫刻了古代名人志士的詩詞名言。在梅關南面的驛道旁,還有紀念驛道開鑿者張九齡的張公祠和夫人廟,有紀念中國禪宗佛祖慧能過梅嶺的六祖廟、衣缽亭,以及卓錫泉、衣缽石。一路上,我們覺得不是在攀登古驛道,而是在攀越一道歷史的長廊。
好不容易登上山頂,隻見一座雄偉的關樓聳立在嶺巔的隘口之間,“南粵雄關”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赫然橫亙在關門之上。關樓原為兩層,上層為閣樓,下層為驛路通道。由於歷經風吹雨打,閣樓已經倒塌,隻剩下高寬各3.5米、長5.5米的拱形磚牆門洞。旁邊石壁下,豎立著一塊高2.4米、寬1.4米的石碑,上刻“梅嶺”兩個鮮紅的楷體大字。關樓南面朝著廣東,門額上寫著“嶺南第一關”,兩側題有“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對聯。從洞口望過去,蜿蜒的驛道和山林猶如長鏡頭裡的照片,顯得幽深漂亮極了。
佇立關口,放眼遠眺,山色蒼茫,林海起伏,一會兒像巨浪般迎面扑來,一會兒又像波濤般遠去。我們的心中頓時充滿一種“一關隔斷南北天”的豪邁。這時,我們才真正理解什麼叫“北挹三江,南控北粵”,才真正理解梅嶺為什麼會成為古代的軍事要塞。據說,梅嶺最初叫台嶺。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派大將趙佗統兵三路向嶺南的百越進軍,其中一路翻越台嶺,直下嶺南的湞水。秦亡后,趙佗在嶺南擁兵自立,是為南越王。生於台嶺的百越人梅(钅肙)在跟隨劉邦平定天下后回到家鄉,在這裡筑城練兵,與南越王趙佗以軍對峙,劃嶺而治。因梅(钅肙)愛好梅花,又率眾在山上廣種梅樹,所以老百姓將台嶺改稱為梅嶺。漢武帝時,一個叫庾勝的軍人在跟隨樓船將軍楊仆平定南越國后,率軍駐守在梅嶺一帶。他在嶺下建城,在嶺上設置關卡,並把城郭、關卡與章江連接起來。為了紀念庾勝,當地老百姓又把梅嶺稱為大庾嶺。
梅嶺的這條小道,不僅是軍事要道,也是內地和嶺南人民往來的主要通道。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后,全國經濟快速發展,南北交往日益頻繁,通過梅關驛道的人也越來越多,特別是肩挑背扛運送貨物過嶺的人不斷增加。但由於一直是一條狹窄陡險的羊腸山道,人們常常要壯著膽子,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翻過,因而梅嶺小道也就被人們視為“畏途”,成為南北交通的“瓶頸”。
直到唐開元四年(716年),一個叫張九齡的人的出現,才使這種狀況有了徹底的改觀。
張九齡是廣東韶關人,此時在朝廷擔任內供奉左拾遺之職。從年輕時進京趕考開始,他就多次走過這條小路,深知這條小路的崎嶇陡險,深知攀登這條小路的艱難辛苦,深知這條小路對南來北往和發展商旅的重要。這年,他向朝廷請纓回到南方,組織開鑿大庾嶺驛道。為了把驛道修好,他不僅把夫人接了過來,把家安在南安,而且同開鑿驛道的數千名工匠一起摸爬滾打。他攀崖過壑,披荊斬棘,勘察山勢,設計驛道,並在工地吃住,參與工程修建。好不容易把路基修成了,但到了梅嶺主峰,卻石壁陡立,懸崖嵯峨,如同一隻巨大的石虎蹲在嶺頭,將路攔腰截斷。在今天,開鑿這樣一個山頭,可以說是小菜一碟。但在古代,這可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於是,他和工匠們商量,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大家把一大堆柴火堆在岩石上,澆上油點燃,熊熊的火焰將岩石燒得滾燙。這時,大家把准備好的冷水澆上去,滾燙的岩石在驟然遇冷的情況下吱吱作響,紛紛開裂。工匠們用鐵钎對著裂縫開打,一塊塊岩石被鑿下來。就這樣反復作業,岩石被一層層鑿掉,高峻的山頭終於被開鑿出了一個巨大的豁口,天塹變成了通途。同時,張九齡還在沿途修建了驛站、茶亭、客店、貨棧等設施,大大方便了旅客。就這樣,一條寬敞的驛道建成了。
從此,大運河、長江、贛江、珠江連為一體,中國有了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張九齡開鑿的不僅僅是一條驛道,他開鑿了一條歷史的大道,開鑿了一段嶄新的歷史。
二
梅嶺驛道的鑿通,首先帶來的是商旅和經濟的繁榮。
人們不再懼怕“山道狹深,人苦峻極”,也不再像以往那樣“運則負之以背”,“螺轉九磴而至頂”。在“坦坦而方五軌,闐闐而走四通”的驛道上,“蟻施魚貫百貨集,肩摩踵接行人擔”“商賈如雲,貨物如雨,萬足踐履,冬無寒土”。真個是好一派梅關驛道風光。
有了這條驛道,南北的貨物交流從此變得便捷,北方的貨物經大運河入長江,又經贛江到達南安,再翻過梅嶺驛道經南雄轉入珠江到達廣州,而嶺南的貨物則反其道而運之。據有關史料記載,凡是由北向南的物品,大都是金帛瓷器等精細之物﹔凡是由南向北的貨物,大都是鹽鐵之類粗重的東西。同時,梅嶺驛道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唐時,我國有一條從南海通往東南亞、印度洋北部諸國、紅海沿岸、東北非和波斯灣諸國的海上航路,叫作“廣州通海夷道”。這是我國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內地的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等經過梅關驛道到廣州再運往海外。同樣,海外的香料、花草、奇珍異寶等經廣州通過梅關驛道輸送內地。正如著名中西交通史專家張星烺所說:“唐時,廣州之波斯阿拉伯商人,北上往揚州逐利者,必取道大庾嶺,再沿贛江而下,順長江而再至揚州也。”
當然,在唐宋元時期,不隻有梅關驛道這一條通道,還有其他的對外貿易出海口。但到了明清時期,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明太祖登基伊始,就實行海禁,下令“片板不能下海”。清朝康熙皇帝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無論官民,一律禁止出海,特別是乾隆皇帝1757年實行“一口通商”政策后,廣州便成了唯一的對外通商貿易口岸。這樣,“大運河——長江——贛江——梅關——珠江”也就成了唯一的對外通道。凡是運往廣州或由廣州運往內地的貨物,都要經過梅關驛道。這是梅關驛道最為繁忙最為輝煌的時期。據有關史料記載,每天經過梅關驛道的商旅有5000人。這是怎樣一支龐大的隊伍!
明萬歷年間,西洋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他從廣州北上經過梅關驛道時,在日記中具體地描述了驛道上的繁忙景象。許多省份的大量商賈抵達這裡,越山南運。同樣地,也從另一側越過山嶺,運往相反的方向。旅客騎馬或乘轎越嶺,商賈則用馱獸或挑夫運送。這種不斷來回的運送,使山兩側的兩座城市真正成為貨物轉運中心,而且秩序井然,使大批的人員連同無窮無盡的商貨,在短時間內得以輸送。從利瑪竇日記的字裡行間,我仿佛看到,在逶迤的梅關驛道上,一支又一支商隊川流不息。在騎著高頭大馬或坐著四抬大轎商人的帶領下,有些人挑著裝滿茶葉的擔子,有些人趕著馱滿瓷器的牲口,有些人推著裝滿貨物的獨輪車子,有些人抬著裝有貴重物品的箱子,吃力而緩慢地攀行著。那擔子的咿呀聲,那車子的咕嚕聲,那噔噔的腳步聲,那嘚嘚的牲口蹄子聲,還有人們粗重的喘氣聲,匯成了一支雜亂沉重的曲子,回蕩在山嶺之間。
我想,從唐代直到清代中期,在這支綿延千年的龐大商隊中,一定會有許多赫赫有名的富商巨賈在梅關驛道上留下腳印,一定會有許多商界精英在梅關驛道上留下傳奇,一定會有許多商海潮人在梅關驛道上留下佳話。
我在梅關古驛道上尋找著,在當地的史籍裡尋找著,在當地的殘磚斷瓦中尋找著,在當地的民間傳說中尋找著。然而,我失望了,竟沒有找到記載巨商富賈文字的一鱗半爪,沒有聽到關於商界精英的片言隻語,也沒有看到商海潮人留下的絲毫痕跡。只是在擔任過當地官府要職者或有關名人的筆記中,偶爾看到有普通商人活動的記載,而且這些商人都是以負面形象出現的。
我隨手摘來了一則。北宋年間,因官鹽質差而價貴,私鹽質好而價低,梅關驛道上的私人販鹽之風日盛一日,最多時達到上千人。他們為了讓自己販賣私鹽不受侵犯,往往帶著兵械。宋嘉祐五年(1060年),蔡挺任南安知軍,他命令官兵沒收所有鹽販的器甲,並赦免其罪,先后繳得兵械上萬件。同時,蔡挺還在山頂修筑關口,設立官方收稅點,從此驛道上就有了梅關,人們將其稱為“唐時路,宋時關”。於是,打擊和治理這些販賣私鹽的普通商人的活動,也就作為南安知軍蔡挺的“政績”而被寫進了有關史書。倘若蔡挺不去打擊和治理私鹽販子,我們今天根本就不知道梅關驛道上還有大規模販賣私鹽的商人活動。
一條貫通南北的古驛道,極大地活躍了南北商品的流通和商旅的往來,為歷代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按理在史冊上,應該有一串長長的巨商富賈的名字。但是由於朝廷歷來就輕視商人,把商排在最后一位,史書中鮮少提及,偶爾提及,也是極盡抹黑之能事,使其背負無商不奸之惡名,因而在歷史最需要書寫的名人名冊上,涉及梅關驛道時卻出現了最不應該出現的空白。這恐怕也是中國不能從封建社會自然生長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原因。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商業活動從來就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一環。正是日益頻繁的商業活動,推動著生產和消費的不斷發展。可以說,一個輕視商業活動的社會,必然是一個缺乏活力的社會﹔一個商人沒有地位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沒有生機的社會,最終會被歷史淘汰。
其實,空白的豈止是商旅,還有從中原南遷而來的無數先民。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曾有三次大的南遷移民潮。第一次是永嘉之亂時期,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期,第三次是靖康之恥時期。此外還有明代初期的大移民。贛南等地的客家人,有相當一部分是從中原南遷至江西定居,后再遷到廣東福建,在明末清初又從廣東福建返遷到江西的。可以說,在梅關驛道上走得最多的人,除了商旅,就是移民。但因為他們實在太普通了,就像驛道兩旁的草芥一般,所以沒有人去關注他們。還好在梅關南面山上的驛道邊,有一個珠璣巷,這是從唐代以來形成的南遷移民聚居地,也是南遷移民的中轉站。全巷長約1500米,寬約4米,用鵝卵石鋪砌而成,巷內有古樓、古塔、古榕、古橋、古建筑遺址,特別是保留著175個姓氏祠堂。當年,許多南遷移民在珠璣巷住上幾年或幾十年,又繼續向南,到珠江三角洲等地定居。據說,從珠璣巷遷移出去的姓氏至今已達186個,其后裔繁衍達7000多萬人,遍布海內外。所以珠璣巷被稱為廣府人的祖居地,廣府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中華文化的驛站,中國三大尋根地之一。就是這樣一批批綿綿不斷、浩浩蕩蕩的移民隊伍,在歷代各級官府的正史上,卻極少看到有他們活動的記載,而隻能從他們的家譜上梳理出一些大致的脈絡。
缺少了商賈和移民的記載,這不能不是梅關驛道歷史的一大缺憾。這也是中華歷史文化的一大缺憾。
三
也許是中華文化中一直有著重官崇文的傳統,也許是江西一直被譽為“真儒過化之地,文章節義之邦”,在梅關驛道上,聽到最多的是有關官員和文人學士的故事。他們雖然生活的朝代不同,經歷的時空不同,擔負的職務不同,但都像南來北往的其他官員一樣,坐著官軺,在梅關驛道上留下了一段難忘的人生旅程。
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28歲的周敦頤調任南安軍司理參軍。風華正茂的他,胸中自有一番雄心大志。自從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后,雖然儒學被奉為官方的意識形態,但到魏晉特別是唐末和五代十國時期,已經被沖擊得七零八落。對此,周敦頤痛心疾首,寢食不安。於是,一個念頭在他心中確立。他要對儒學進行改造,要對儒學重新進行闡發。為了獲得靈感,多少次,他攀登在梅嶺驛道上,來回不停地思考。因為他精通儒釋道,所以在儒學的基礎上,吸收道家思想,撰寫了《太極圖說》一書,開辟了理學的源頭。為了傳授他的主張,他還創辦了南安軍學堂。恰好這時,興國縣令程珦調到南安軍任通判。他看見周敦頤“胸中洒落如光風霽月”,遂結為至交,並讓其兒子程顥、程頤拜周敦頤為師。此后,在梅嶺腳下和古驛道旁,師生三人常常聚在一起,探討天地宇宙之奧秘。這樣,周敦頤的思想之“源”,漸漸地變成了“二程”的理學之“流”。這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躍。盡管這一躍處於剛剛起跳的階段,但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開了儒家學說新的先河,對中國的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
五十多年后,蘇東坡來了。這是他二過梅關。前一次是在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因為新舊黨爭,蘇東坡受貶,發配惠州。這時,他的心情是悲愴的。過了梅關就是南蠻,就是生命未卜之地。他不禁悲從中來,寫下《過大庾嶺》一詩,發出“今日嶺上行,身世永相忘”的慨嘆。大概是想留個紀念,蘇東坡還在大庾嶺上栽下了一棵鬆樹。不久,他又從惠州被流放到海南的儋州,那是個更為遙遠偏僻的地方,瘴氣彌漫,蛇獸遍地,時刻都有一去不復返的危險。三年后,趙佶即位,是為宋徽宗。元符三年,他下達詔書,大赦天下,命蘇東坡復任朝奉郎。於是,蘇東坡於1101年踏上了北歸路。當他再次登上梅關的時候,他不知是喜還是悲,想到自己九死一生,能夠重回朝廷,他心中充滿喜悅,有一種春風扑面的感覺。然而,當想到自己年逾花甲,不復往日的朝氣時,不免又感到悲涼,特別是看到自己栽的那棵鬆樹長得郁郁蔥蔥時,兩相對比,心情就更加抑郁了。所以,在梅關驛道遇到了一位老翁時,他寫了一首《贈嶺上老人》題於村頭的牆壁上:“鶴骨霜髯心已灰,青鬆合抱手親栽。問翁大庾嶺頭住,曾見南遷幾個回。”這時的蘇東坡,回望來路,感到自己最為輝煌的一段人生被永遠地拋在身后了,再也不可能噴發出當年那種“大江東去”的豪情了。而梅關就是其人生悲劇性的轉折點。他慨嘆命運的反復無常,慨嘆命運的不公和多舛。盡管他下了梅關,到南安府受到倪太守的熱情接待,瀏覽了東山真覺寺和府城譙樓及南安軍學等地,寫下了《登譙樓》和《南安軍學記》等詩文,並在他寓居的寶界寺常樂院粉壁上作了一幅《竹石圖》,但也無法掩蓋他的心灰意冷,這些於他隻不過是一種夕陽的余光返照。果然,蘇東坡一回到常州的長子家中,就一病不起,溘然去世。中國文學的一代巨擘就這樣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過梅關最悲壯的要數文天祥了。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五月初四,文天祥被元軍押解到了大庾嶺。次日就是端午節,梅關上下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但身為囚徒的文天祥卻百感交集,痛苦無比。自從元軍佔領了南宋都城臨安,文天祥就在家鄉拉起了抗元隊伍,並在梅嶺一帶抗擊過元軍。那時的他,曾寫過一首《贈南安黃梅峰》:“清淺風流聖得知,黃昏歸鶴月來時。嶺頭更有高寒處,卻是江南第一枝。”以此表明自己抗擊元軍的決心。而現在自己卻從天上跌到了地下,境遇完全顛倒了。於是,半年前自己在廣東海豐縣五嶺坡兵敗被俘的情景,二月在零丁洋上目睹南宋十萬士子隨著陸秀夫背著小皇帝一起蹈海殉國的慘烈情景,都一幕一幕出現在眼前。朝廷和皇帝都沒有了,自己的生命還有什麼意義?他下定了以死報國的決心,寫下了一首絕命詩:“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出嶺誰同出,歸鄉如不歸。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飢死真吾志,夢中行採薇。”他要像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充飢最終餓死那樣,開始絕食。但押送的元兵拼命為他灌食。文天祥絕食不成,隻能橫眉冷對。到了元大都后,盡管元朝的大臣乃至皇帝忽必烈反復引誘威逼勸其投降,但文天祥不為所動。在他被俘三年的最后一天,在菜市口英勇就義。文天祥以視死如歸的大無畏氣概,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正氣歌,其悲壯雄渾的旋律,久久回響在中華民族的大地上。
對於王陽明來說,梅關古驛道為他一生畫了一個完滿的句號。可以說,南贛是王陽明的福地。此前,王陽明因為得罪太監權臣劉瑾而被發配到貴州龍場,在那裡悟道創立心學。回朝后不久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這是一個不太好干的崗位。當時的贛南、粵北和閩西一帶,土匪橫行,禍害無窮,社會極不安定,老百姓叫苦連天。他一上陣,就運用心理和武力相結合的戰術,各個擊破,隻用一年多時間,先后剿滅了詹師富、陳曰能、盧柯、謝志珊、藍天鳳、池仲容等土匪,讓當地百姓過上了平安生活。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又率部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兩年后,在南昌揭示“致良知”學說,完成心學體系。同年六月,升任南京兵部尚書。嘉靖六年五月受命平定廣西思恩、田州、仙台等地瑤族、僮族叛亂。次年秋,因肺病劇發,十月上疏告退,在返鄉途中到達梅關時,因重病纏身,發出人生真是一關過后一關難的感慨。沿著古驛道下到南安府后,王陽明在這裡住了三天,因病情惡化被手下抬往停泊在章江邊青龍鋪的船上。臨終前,手下人員問他有何遺言,王陽明以微弱的聲音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是的,王陽明心中沒有什麼遺憾了。他治學是一代大儒,治世是一位能臣,打仗是一位良將。他的心學,本身就是一種智慧,本身就是一種哲學。他實現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宏願。而這些,大部分又是在江西完成的。從某種角度來看,他不是拖著病體,而是以一個成功者的形象昂首闊步經過梅關的。
走在梅嶺驛道上的湯顯祖,充塞在他心頭的,一半是不平,一半是壯志。這位集儒家、道家和佛家學說於一身的才俊,在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因上《論輔臣科臣疏》,彈劾大學士申時行,觸犯權貴,被貶到雷州半島的徐聞縣做典史。對此,他是憤怒的。他憤怒於朝廷的不公,憤怒於皇帝的昏庸,憤怒於政治的腐敗。然而,作為一個朝廷小官員,他又無法改變這種局面。所以隻有服從。哪怕被貶得再遠,也隻能老老實實赴任。從京城為官跌到被貶流放,他心理上的落差是很大的,被打擊后的創痛也是難以承受的。慶幸的是,當他在梅關腳下同好友譚一召在南安府衙后花園尋幽時,聽到了以前府衙太守之女在此與書生私會,被其父怒責后,憂郁成疾,逝后葬於梅樹下又還魂的故事,給熱愛戲劇創作的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一年后,湯顯祖被朝廷從徐聞縣召回,任浙江遂昌縣知縣。因不滿小人的讒言,憤而辭官,回到家鄉臨川,埋頭創作戲劇。一部以南安府衙后花園故事為背景的偉大戲劇《牡丹亭》就此誕生了。可以說,沒有這次被貶徐聞,湯顯祖也不會到南安,也不會走過梅關驛道,也就不會有這部戲劇巨作的問世。湯顯祖在官宦道路上失去的,最終在梅關驛道上得到彌補了。他失去的是頭上的烏紗帽,卻收獲了精彩絕倫的戲劇,成為偉大的戲劇家,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從此,一顆巨星照亮了中國和世界戲劇文化的星空。
當然,經過梅關古驛道的文人士大夫遠不止這幾位,還有宋之問、朱熹、解縉、袁枚﹔有“一門四進士,叔侄兩宰相”的本土名流戴第元、戴均元、戴心亨、戴衢亨﹔有1656年到中國向清順治帝朝覲的由彼得·德·候葉爾、雅可布·凱塞爾率領的荷蘭國使團,這個使團的規模很大,其中光運送禮品的挑夫就達900人。正是這一個個國內和國外名流的不期而至,為梅關驛道增添了沉甸甸的分量。
四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一種鮮紅的顏色,使梅嶺古驛道變得更加斑斕多姿。
這紅色,是偉人鏗鏘有力的步伐踏出來的,是鐮刀加斧頭的旗幟輝映出來的,是紅軍官兵在血與火中淬煉出來的。
宋慶齡,這位中華民族杰出的女性,梅關古驛道上就曾有她奮力攀登的身影。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武漢,宋慶齡為之歡欣鼓舞。11月底,她率領前線慰問團從廣東出發途經江西去武漢。當她一步一步登上梅關時,看見古驛道兩旁,一樹樹梅花在寒冬中綻放,散發著濃郁的香味,不禁思緒萬千。她想起了自己的丈夫孫中山先生未竟的事業,想起了北伐革命的艱難曲折,想起了國民革命志士的流血與犧牲,深感革命尚未成功,應當發揚梅花不畏風霜雨雪的精神,繼續英勇奮斗,不斷取得新的勝利。大概是心有靈犀,同行的何香凝女士隨即作詩一首:“南國有高枝,先開嶺上梅。臨風高挺立,不畏雪霜吹。”宋慶齡聽了頻頻點頭叫好。從梅關下到大余縣城,宋慶齡聽說當地的土豪劣紳葉世馗、鐘雨生等人,經常在街頭鄉裡橫行霸道,強取豪奪,魚肉百姓,無惡不作,立即要求國民革命軍把這幾個人抓起來,交縣政府嚴懲。老百姓為之拍手稱快。宋慶齡不畏邪惡、為民除害的形象,就像一枝傲雪凌霜的紅梅,開在梅嶺之上,給梅關古驛道增添了新的色彩。
讓梅關古驛道大放光輝的,是紅軍戰士們手中高擎的那面鮮艷紅旗。1929年元月,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部隊從井岡山向贛南、閩西進軍,攻下大余縣城,並在這裡休整。毛澤東和朱德分別召開排長、連長以上干部會議,明確這次進軍的主要任務是開辟新的紅色區域,建立新的紅色政權,並要求全軍嚴格遵守紀律,樹立紅軍形象,擴大共產黨的政治影響。接著又召開軍民大會,號召工人、農民和士兵團結起來,為打倒軍閥、地主和官僚資本主義而奮斗,並將打土豪得來的財物當場分發給貧苦群眾。大余城裡,群情激昂,喜氣洋洋,一片歡騰,人們沉浸在濃濃的革命氛圍中。離開大余后,毛澤東和朱德又率領紅軍一路奮戰,在瑞金開辟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大余也成了中央蘇區的一部分。
從此,毛澤東和朱德領導的紅軍隊伍,猶如一道道閃電劃過長空,照亮了梅嶺,映紅了梅關古驛道。
然而,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同時留下一部分紅軍繼續堅持對敵斗爭。鑒於敵我力量過於懸殊,根據中央指示,留下的紅軍分路突圍,分散至贛、粵、閩、湘、浙、鄂、皖等南方八省,建立十四個游擊區。留在中央蘇區的主要領導項英和陳毅,轉移到了贛粵邊游擊區,從此展開了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於是,一場場你死我活的戰斗在這裡進行,一個個英雄的故事在這裡傳揚。
在梅嶺古驛道上,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名字:劉伯堅。1935年3月,擔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的他,在向贛粵邊游擊區轉移的途中,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在雩都和安遠交界的地方,不幸被一顆流彈擊中左腿而落入敵人魔掌。敵人先把他押到信豐,接著又轉至大余縣城關押。面對敵人明晃晃的刺刀,劉伯堅毫無懼色,大義凜然,拖著沉重的鐵鐐在大街上行走,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英雄形象。為此,他寫下了光照日月、氣吞山河的不朽詩篇《帶鐐行》:“……帶鐐長街行,志氣愈軒昂。拼作階下囚,工農齊解放。”在被審訊完歸來的晚上,劉伯堅對著朦朧的月光,又寫下了一首七絕《獄中月夜》:“空負梅關團圓月,囚門深鎖窺不得。夜半皎皎上東牆,反影鐵窗皆虛白。”抒發他不能同戰友們在梅關會合共同戰斗的心情。此后,敵人軟硬兼施,使盡了各種手段,都沒有使劉伯堅屈服,最后決定對他下毒手。就義前,敵人問他有什麼要求,劉伯堅回答說:“第一,我要寫封遺書,交代我的子孫后代要將革命進行到底!第二,死后要葬在梅關。”敵人問他為什麼要葬在梅關,他說:“葬在梅關,站得高,望得遠。在我死后也要看到彌天的烽火徹底毀滅你們的蔣家王朝!”一個無私無畏的共產主義戰士在敵人的槍聲中倒下了。梅嶺在嗚咽,鮮血在流淌,梅關古驛道頓時變得一片鮮紅。
與劉伯堅慷慨悲歌相呼應的,是陳毅在戰火中寫下的梅嶺詩章。剛轉移至贛粵邊,為解決怎樣開展游擊戰的問題,游擊區的領導在大余河洞鄉長嶺村召開會議,確立了以油山、北山為主要根據地,深入群眾,依靠群眾,在隱蔽條件下進行機動靈活的武裝斗爭。同時把部隊分成四個大隊,下設分隊,每個分隊十幾至二十幾人,分散獨立地開展游擊戰。為了做到分而不散,又設立秘密交通站。方向明確了,策略制定了,陳毅心裡感到從未有過的輕鬆。在經過大庾嶺時,他臨風而立,面對連綿起伏的山巒,滿腔熱血頓時沸騰起來,豪邁的詩句不覺脫口而出:“大庾嶺上暮天低,歐亞風雲望欲迷。國賊賣盡一抔土,彌天烽火舉紅旗。”
為了消滅紅軍游擊隊,蔣介石一面採取修筑碉堡、經濟封鎖、移民並村、保甲連坐等手段,一面抽調大量正規部隊,對贛粵邊游擊區進行封鎖和“圍剿”。但是,紅軍游擊隊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利用山中復雜地形,運用靈活的游擊戰術,一次次挫敗了敵人的進攻。對當時嚴酷和艱苦的情況,陳毅在《野營》《油山埋伏》《贛南游擊詞》中有詳盡的描述。請看這樣一些詩句:“惡風暴雨住無家,日日野營轉戰車。冷食充腸消永晝,禁聲捫虱對山花。”“走石飛沙大地狂,空山夜靜忽聞狼。持槍推枕猛起坐,宛似鏖兵在戰場。”“天將午,飢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夜難行,淫雨苦兼旬。野營已自無篷帳,大樹遮身待曉明。”“滿山抄,草木變枯焦。敵人屠殺空前古。”然而,“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斗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
1936年冬,蔣介石得知贛粵邊紅軍游擊隊不但沒有被“剿滅”,反而像燎原之火越燒越旺,於是惱羞成怒,隨即調遣重兵,用放火燒山、逐戶搜殺等殘忍手段,對贛粵邊游擊區發動第二次“清剿”。在一次戰斗中,陳毅與部隊和警衛員走散,獨自一人被困在梅山齋坑的一處密林深處人跡罕至又陡峭隱蔽的小山洞裡。由於山中氣候變化無常,特別是連續突圍奔波又被雨淋,陳毅生病了,加上舊疾復發,一度昏迷過去。醒來后,他想到這次難逃國民黨的魔掌,一股悲壯之情在心中奔涌,遂寫下絕筆詩三首:“斷頭今日意若何,創業艱難百戰多。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后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寫好后,他將詩藏於衣底。幸好這時,梅山村農婦張千妹上山砍柴,發現了陳毅。於是她冒著危險為陳毅送藥送水送飯。就這樣,陳毅在山洞中隱伏了二十多天,終於脫離了危險。這三首詩,如今刻在梅關古驛道上,默默告訴人們贛南三年游擊戰爭的艱難與慘烈,同時又使人們從心底激蕩起一股革命的豪情。
其實,這股革命豪情,說到底,是一種對革命矢志不渝的初心,一種為革命勇於獻身的壯志,一種對革命必勝的堅強信念。
梅關古驛道由此顯得更加不同凡響。
五
星移斗轉,時過境遷。
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初期,隨著“五口通商”和京漢、粵漢鐵路的修建,中國的交通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海運代替了河運,鐵路代替了驛路,原來作為南北交通樞紐的江西被邊緣化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再也不需要經過江西了。特別是大余至南雄公路的通車,使得梅關古驛道被徹底地廢棄了。
梅關古驛道,又重新長滿了野草和灌木,隻好靜靜地躺在深山密林中,成了人跡罕至、野獸出沒的荒蕪之地。
同一個人在完成其人生事業的目標后自然退隱一樣,梅關古驛道也在完成了它的偉大使命后默默地退出了歷史舞台。
有時在歷史長河中退出,也是一種進步。
路還是當年的路,關還是當年的關,山還是當年的山。但在這條驛道上,再也看不到飛馳的馬蹄,再也看不到川流不息的商旅,再也看不到南遷的游子,再也看不到文人學士的揮毫吟唱。
但是,梅嶺古驛道上的梅花仍然盛開著,而且開得更加鮮艷。自從漢初將軍梅(钅肙)在這裡栽種梅樹后,梅關就成為我國四大探梅勝地之一。凡來梅關的人,無不對這裡的梅花贊嘆不已,並留下不少詩句。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陸凱《贈范曄》詩中就寫道:“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唐代白居易在《白氏六帖》中記載:“大庾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明代刑部右侍郎、有“梅花進士”之稱的劉節在詩中贊嘆道:“庾嶺初放一枝紅,玉骨何人奪化工。淡著絳桃濃著杏,春光散在萬花叢。”更有人形容在梅關“一腳踏兩省,八面梅花香”。是啊,每到梅花盛開的時節,驛道兩旁,山窪山脊,南坡北坡,雪白絳紅,雲蒸霞蔚,流香溢彩,那是一種多麼壯觀美妙的景象!梅花,是梅關一道永不凋謝的風景。
同梅花一樣永不凋謝的,還有梅關古驛道的歷史。在這坎坷不平的路面上,不僅刻下了中華民族發展的千年軌跡,而且載滿了中華民族發展的千年輝煌,尤其是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和精神,猶如一座高高的豐碑,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永遠鐫刻在人們的心中。
這不,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的時候,梅關古驛道又重新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大余縣對梅關古驛道按原樣進行了修復。同時還在縣城建設了中國牡丹亭文化園、南安府衙、東山大碼頭、梅嶺三章紀念館、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紀念館,以及丫山風景區,大余又重現了當年“庾嶺南來第一州”的雄姿。如今,山上古驛道和這些景點連成了一條旅游黃金線路,一年四季吸引著海內外的游人。我們上到梅關的時候,恰好碰到幾十位從廣東方向來的游客。他們驚嘆於古驛道的艱險,驚嘆於古梅關的壯觀,紛紛用手機拍照,以定格這難忘而有意義的時刻。
是啊,人們今天來攀登古驛道,來領略古梅關的雄姿,並非單純地為了游玩,而更多的是踏著這條古驛道,去尋覓歷史的足跡,去傾聽歷史的回聲,去觸摸歷史的脈搏,去感受歷史的厚重,從中獲得歷史的感悟,獲得歷史的經驗,獲得歷史的啟迪,獲得歷史的智慧,激勵自己不斷增添前進的動力,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梅關古驛道,一條古朴厚重的歷史大道。
梅關古驛道,一條通向未來的文旅大道。
(選自《百花洲》2023年第3期)
作者簡介
劉上洋,男,江西安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發表了《關於提高宣傳藝術的幾個問題》等各類論文近百篇,主編了《經典江西》《江西六十年文學精選》等大型叢書,創作了《井岡山》《神奇贛鄱》等大型歌舞劇本,著有江西文學史上第一部全景式展現江西改革開放歷程的長篇小說《老表之歌》,出版了《在前人已有答案的地方》《廢墟的輝煌》《高路入雲端》等散文集。所發表的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並入選國內多種權威選本。其中《井岡山》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雙頭鷹的國度》獲冰心散文獎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