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江西省靖安縣港背村:白雲深處新田園

楊海蒂
2023年11月29日08: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從南昌西上靖安,高速路車程約37公裡。沿途滿目青翠,路旁盡是鋪天蓋地的綠,讓我情不自禁吟誦起朱自清筆下抒情詩般的語言:“那醉人的綠呀……滿是奇異的綠呀!”

  靖安縣隸屬於江西省宜春市,是一座從《唐詩三百首》中走出來的歷史名城。“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這語言優美意境悠遠的詩句,就是大唐詩人劉昚虛對靖安的由衷贊美。明萬歷年間,高僧迥波雲游至靖安雲陽山,震撼於頭頂眼前的雲蒸霞蔚,在巨崖上刻下“白雲深處”四個遒勁大字。

  “白雲深處,靖安人家”。靖安,這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江西省首個國家級生態縣、首批“風景獨好”旅游名縣,憑借優越的生態、絕美的風景、便捷的交通而成為南昌的“后花園”,每到周末或節假日,南昌市民最愛扶老攜幼舉家上靖安,聽山間溪水流蕩的聲音,看樹叢上雲彩的變幻。

  靖安縣下轄11個鄉鎮,9個為國家級、2個為省級生態鄉鎮﹔港背村是江西省第一個生態村,也是國家森林鄉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港背村位於璪都鎮東部,地處國家九嶺山自然保護區,山環水繞風景如畫,“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正是寫照。村口立著一大片原生態古樹群,讓村子的氣質與眾不同。古樹都是香樟、紅豆杉等名貴樹種,其中一棵紅豆杉樹齡達1200年。科學証明,紅豆杉含有紫杉醇,是一味良藥。這片樹群被村民視若珍寶。

  古村、古井、古樹、古建筑,構成一座古朴幽靜的美麗村庄。我們在古樹群旁的農戶門前小憩,但見堂前小溪清澈,兩岸芳草繁花。稍遠處,是青山掩映的金黃稻田,稻香帶著鄉野的靜謐氣息,芬芳彌漫,沁人心脾。這金色的稻田就是大地寫給人間最美的情書。

  一行人剛圍桌坐定,一盤盤辣椒干、南瓜干、李子干、苦瓜干、漿果子擺上桌來,都是取自當地的原生態食材,由這家女主人巧手制作而成。一群人大快朵頤。辣椒干是真辣,好吃是真好吃,走遍全國,我也隻見過江西人拿辣椒當零食。吃完辣椒干,當然要上甜品,葛根湯與土蜂蜜是絕配,不僅營養而且美味。港背村出產的土蜂蜜、野生葛粉、高山大米、高山茶油、水仙野山茶等,都是游客鐘情的特產。

  吃飽喝足,需要茶來消食。

  好山好水出好茶,自古香茗出深山。自唐朝起,江西茶葉便負有盛名,有“唐載茶經,宋稱絕品,明清入貢,中外馳名”和“茶蓋中華,價甲天下”之美譽。靖安白茶屬綠茶變異種,其特點“味甜香濃、色澤白嫩、湯色明亮、外形勻整”,入口后唇齒留香悠長,是綠茶中的珍品、江西名茶中的后起之秀,系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多次游歷雙溪(靖安別名),留下多首詩詞佳篇,他品嘗靖安白茶后寫就《嘗新茶》:“麥粒收來品絕倫,葵花制出樣爭新。一杯永日醒雙眼,草木英華信有神。”以麥粒和葵花制作新茶,體現出靖安人制茶的智慧和創新。

  “靖安人家”的慢生活,在港背村體現得特別鮮明。在這座寧靜的田園村落裡,閉上眼睛聆聽天籟,能讓人放鬆身心。我好奇村名的來由,森林覆蓋率高達95.7%的港背村,既沒海又沒江也沒大河,哪來的港又何來“港背”呢?

  村民驕傲地說:我們有潦河啊!

  港背村溝渠縱橫,潦河穿境而過。潦河是靖安的母親河,自唐代以來,先民就河筑陂,引流灌溉農田,2021年,潦河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乘著竹筏,沿著潦河水順流而下,“兩岸青山相對出”,竹海連綿,古樹老藤,鳥鳴山幽﹔水上野鴨子成群嬉戲,岸邊鴛鴦自在棲息……在潦河岸邊,我還意外發現了難得一見的彼岸花。彼岸花又名曼珠沙華,顏色鮮紅、形狀獨特、花瓣細長、散發出淡淡幽香,它的神奇之處在於“見花不見葉,花葉不相見”,葉片和花朵從不同時出現。彼岸花隻在生態環境極好的地方生長。港背村生物種類豐富,獼猴、鴛鴦、紅豆杉是港背村的生態“三寶”。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靖安鄉民靠伐木為生,自然生態遭到人為破壞。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靖安大力實施“一產利用生態、二產服從生態、三產保護生態”的發展模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這裡的真實寫照。村民自發成立動植物保護巡邏隊,加大禁漁力度,主動守護綠水青山。

  土生土長的港背村村民包訓詳,過去砍樹謀生,如今轉型護林。前年,他在密林中發現一朵形狀奇異、從未見過的野花,其葉片碩大、花色金黃,每朵小花形似一隻金色鴿子,經專家鑒定,這朵“怪花”就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大黃花蝦脊蘭,被譽為“植物界的金絲猴”,目前國內僅存於台灣、江西、安徽、湖南等局部山區。現如今,港背村野生動植物數量逾2000種。

  南宋大學士陸九淵、明朝思想家王陽明等都曾游歷靖安﹔三國時期吳國開國皇帝孫權的后代、宋太祖趙匡胤的后裔、曾鞏的后人等定居靖安。我想,他們是被靖安的自然美景吸引而來的吧。

  沿著距今數百年的古驛道,走進始建於明初的儒林第、尚黨第,這些青磚石瓦的庄嚴建筑,見証了港背村悠久的厚重歷史,而今作為港背村旅游展覽館所在地,同時展示農耕文化、紅軍故事、港背村史。包家祠中的族譜,記載了包拯后代遷徙到港背村后的600年歷史。農耕文化、生態文化、包公文化、儒林文化、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等,相互融合,造就了獨特的港背村文化。

  靖,古同“靜”。古代文獻對“靖”有多重釋義:中國最早的百科詞典《廣雅》載,“靖,安也”,意為安定和平﹔辭書《爾雅》載,“靖,治也”﹔韻書《正韻》載,“靖,足也”。鄉靖民安、長治久安、富足長安,這就是靖安﹔天人和諧、村寧民安、千秋永續,這就是港背。

(責編:毛思遠、邱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