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江西

熱愛陶瓷文化、錘煉陶瓷技藝、爭做陶瓷工匠——

為千年瓷都增添青春色彩(青春派)

王 丹
2024年01月21日08: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孟鈴爍設計的“瑞兔載福”青白瓷擺件圖稿。

  本報記者 王 丹攝

  圖②:孟鈴爍和他的作品。

  本報記者 王 丹攝

  圖③:呂雅婷團隊設計的斗彩玲瓏團菊杯。

  受訪者供圖

  圖④:呂雅婷在廠房裡察看瓷器生產狀況。

  受訪者供圖

  圖⑤:魏榮榮在給陶瓷茶杯填色。

  本報記者 王 丹攝

  圖⑥:魏榮榮創作的敦煌系列茶器。

  本報記者 王 丹攝

  陶瓷藝術創新到底有多少種可能?它那麼日常,可以悄無聲息地融入我們的一飯一蔬﹔它又很遙遠,無論生產技藝還是作為歷史的載體,始終意蘊無窮。近年來,江西省景德鎮市迎來了一股陶瓷文化的熱潮,年輕游客們紛紛涌入這座被譽為“千年瓷都”的城市,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陶藝奇遇”之旅。

  理解一座城,首先要走近城中人。集古瓷片,畫敦煌壁畫,像研究化學試劑那樣研究“釉料配方”……他們是培訓師、藝術家、企業人,更是“玩泥巴”的景德鎮新青年。他們職業不同、身份不同,但都是90后,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關於景德鎮的無限可能。

  孟鈴爍:

  挖掘古瓷片的靈動故事

  景德鎮青匆藝集工作室負責人孟鈴爍十分健談,記者還沒怎麼提問,他已經講起了粗瓷和細瓷的差別。這名出生於1998年的青年,相較於陶瓷本身,更感興趣的是陶瓷背后的歷史文化與風俗故事。

  孟鈴爍幼年正趕上家鄉大建設。在自家附近的工地上,他常常能撿到殘破的瓷片。“殘缺有別樣之美。”盡管家裡無人從事陶瓷行業,但孟鈴爍對老物件始終痴迷。2016年,孟鈴爍考到景德鎮學院。

  讀書期間,孟鈴爍逛遍了景德鎮所有的窯址,看窯具、撿陶瓷殘片,實地了解各個窯口生產瓷器的特質。2019年,孟鈴爍在景德鎮市珠山區陶陽新村租了一套房子,整理自己收藏的數萬片民窯古瓷片,開辦了一個標本館,並免費對外開放。“如果說官窯瓷代表著一個時代工藝的最高峰,那民窯瓷則更多地表現老百姓的朴素日常生活,生動有趣。”孟鈴爍說。

  孟鈴爍還嘗試搞陶瓷研學,作為一名研學老師,他打造的“古陶瓷研學課程”,不止於拉坯、作畫、逛集等體驗,更多地注入了歷史和文化內涵,其中穿插著不少窯工和窯口的故事,以加深孩子們對瓷都的理解。在他看來,真正的創新不是天馬行空,而首先要對陶瓷發展歷史有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旺季做陶瓷研學,淡季做陶瓷設計。談起設計,孟鈴爍引用清代督陶官唐英的話,“仿舊須宗雅則,肇新亦有淵源。”2022年,為制作一隻賀年生肖擺件,孟鈴爍從一片古瓷上提煉出“回頭兔”形象,用時3個月,修改25版,制造出一款“瑞兔載福”的青白瓷擺件。為更傳神地表達兔子的神態,他還特地養了幾隻小兔子:“我這才知道,原來兔子前腳有5趾,后腳隻有4趾!”除了陶瓷擺件,孟鈴爍還通過古瓷片帶來的靈感,設計了防疫宣傳冊、防溺水宣傳冊等,免費向大眾發放。2023年以來,為迎合火熱的游學市場,一款瓷片拼貼畫“碎碎平安”推向市場。各類文創產品正不斷研發,截至目前,孟鈴爍依托古瓷靈感帶領團隊研發設計稿70余套、產品7種,銷往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

  古瓷片收集、瓷文化傳播、文創產品研發……如今,孟鈴爍帶著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7人團隊,與景德鎮學院合作建立實踐基地,其工作室入選教育部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借助古瓷片,他們正努力講述更多面的瓷都故事。

  魏榮榮:

  把敦煌飛天復刻到陶瓷上

  步入魏榮榮在景德鎮昌南新區陶瓷工坊的工作室,隻見貨架上、地上,擺滿了各式古朴的茶器,還有未及加工的坯體。

  作為景德鎮梟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創始人,95后魏榮榮已經學了10年敦煌壁畫、5年陶瓷繪畫。

  魏榮榮出生於甘肅蘭州,於2015年考入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國畫專業。魏榮榮沒想到,這個專業真要在敦煌待3年。“坐一夜火車,從蘭州開到敦煌,一睜眼,窗外忽然變成戈壁了。”由於環境艱苦,有同學待了一個月就離開了,魏榮榮向媽媽哭訴,媽媽卻勸她堅持。漸漸地,像樊錦詩那樣一心一意投身敦煌的前輩學者們,用一言一行感染了魏榮榮。“你越了解它,你就會越愛它!”魏榮榮終於安下心來認真學藝。

  2017年暑假,一次偶然的寫生之旅讓西北姑娘和江南小城結緣。在魏榮榮看來,景德鎮和敦煌十分相似:都是自由、開放、包容的藝術之都。在景德鎮,魏榮榮開展新嘗試,在瓷板上進行敦煌主題創作。

  在麻紙或者泥板上進行大幅創作時,往往半天就能完成勾線。如今,轉移到一塊小小的瓷板上,卻需要花費一個星期。“麻紙有一定的吸附能力,而瓷板因為有一層光滑的釉面,顏料附著力低,很容易被蹭掉。此外,壁畫更多使用游絲描或者柳葉描,但陶瓷繪畫可能習慣使用鐵線描或者‘釘頭鼠尾’描。”魏榮榮解釋道。

  在小件瓷上開展創作,比一般的瓷板畫創作更具難度:一方面是因為幅面更小,另一方面是由於魏榮榮對藝術的精益求精。“晚清以來的陶瓷繪畫對人面可能採取空置的方式,而我希望盡可能還原,做出和敦煌壁畫接近的感覺。”伸出小拇指比對,魏榮榮讓記者觀察一件蓋碗上的飛天人物面頰,還不及她半片指甲大,卻線條分明、眉目清楚,猶如敦煌飛天“飛”到了小小茶碗之上。

  “藝術的難度,在於審美本身。”魏榮榮認為,好的藝術不是曲高和寡的,而是能夠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愛的。“市場的認可度其實也是大眾對藝術審美的認可,而不能落入俗套。”魏榮榮創作的茶器千佛系列,甫一推出便銷售一空,“我的客戶大多是去過敦煌、對敦煌有一定了解的。當你深入了解了一樣東西,就更能發現它的美。”2021年,魏榮榮成功注冊了兩個與敦煌相關的瓷器品牌。

  如今,魏榮榮每年至少有一個月專事創作,一個月專門授課——她成了敦煌學院的特聘教師。“把敦煌的東西帶到景德鎮,再把景德鎮的東西帶到敦煌。”魏榮榮堅信,隻有在碰撞、交流之中,文化之路才能越走越寬。“陶瓷是一種載體。現在,我們在景德鎮就可以看到各種風格和陶瓷的結合,我把這稱之為‘景化’,我們都是被‘景化’的手藝人,但同時仍舊保持著自己獨特的風格。通過景德鎮,我們看到的是兼收並蓄、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魏榮榮說。

  呂雅婷:

  讓玲瓏瓷發揚光大

  景德鎮的青年人,青春閃耀,獨具特色。景德鎮富玉青花玲瓏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呂雅婷出生於1993年,是中國婦女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江西團45名代表中最年輕的一名。此外,她還是歸國留學生、非遺傳承人、品牌創始人……每一個光鮮的標簽背后,都有無數的汗水。

  2014年,在國外就讀商科的呂雅婷留學歸國,從跟著老師傅學“配釉”起步,開啟與玲瓏瓷的“親密接觸”。

  玲瓏瓷作為景德鎮四大名瓷之一,前后需要100多道工序,比一般的制瓷工序更繁瑣,所以傳世很少、規模化生產更難。所謂“玲瓏”,就是在經燒制的素坯上鏤空雕刻,再填以“玲瓏釉”,這種釉料經燒制后變得通透,器皿在光影下就像玲瓏孔洞一般,晶瑩璀璨。“能透光是人們一般認為玲瓏瓷最大的特點。”呂雅婷說,品相上好的玲瓏瓷,還要通透潤澤,不摻任何雜質,“是對技術和審美的雙重考驗,也是玲瓏釉和坯體、面釉的完美結合。”

  “規模生產的玲瓏瓷,一般僅使用一種白色玲瓏釉。為什麼不能是青色、粉色呢?”在試驗中,呂雅婷不斷發出新疑問。須知,釉料不是一成不變的。可能因為原料成色的差異,導致原始配方並不適用,要不斷加以調整。因此,規模化的產品難做,而又沒有太多人能夠沉下心來研究釉料配方。為此,呂雅婷鉚足勁要搞研發:“我還年輕,祖輩又是做玲瓏瓷的,如果我不去做,還有誰能做?”2017年,經過上千次試驗,呂雅婷配制出能夠穩定生產的“微晶翡翠玲瓏釉”和一款“易清洗”面釉,兩項材料於2019年成功申請國家級發明專利。

  2018年,呂雅婷任富玉青花玲瓏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著眼長遠的她首先考慮要生產一款定位年輕市場的“陀螺杯”,誤差要求在1毫米以內。在景德鎮,想要做出一款新產品其實並不難,可是要想實現規模化生產,卻需要不斷改良設計和機器工藝——“手作是個個不同,機造必須標准,誤差越小越好!”可負責技術的老師傅攤攤手,“做不了!簡直違背傳統!”一般的產品打樣3次大約可投入生產,為使這款水杯設計符合生產工藝要求,呂雅婷堅持打了數十次樣。技術師傅最終配合團隊改進器型和工藝流程,產品成功推向市場。經過這個項目,呂雅婷更懂得了陶瓷制造企業如何實現長足發展:打磨團隊、成本控制、產品研發、技術革新……缺一不可。

  2017年創立“富玉窯”藝術收藏瓷品類、2018年創立“weno”自主設計年輕品牌、2021年創立“富玉呈祥”新中式擺件瓷……過去幾年,父輩留下的企業在呂雅婷手上煥發新活力,公司由原初生產單個品類擴展為擁有4個品牌,覆蓋日用瓷、藝術瓷等全品類青花玲瓏瓷的企業。目前,呂雅婷在全國開展招商加盟,“加盟店會直接展示我們的品牌標識,擴大品牌影響。”傳世名品青花玲瓏,如今在年輕一代的手中,不僅在工藝上不斷革新,還在規模化、產業化之路上不斷發展壯大。

  版式設計:沈亦伶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