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日報看江西

煙雨龍虎山(大地風華)

朱干金
2024年04月03日08: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早春的細雨悄無聲息地洒落在瀘溪河上,河面和沿岸的山間升起淡淡的雲煙。剛有些許返綠的座座山體倒映在清澈的河水裡,竹筏緩緩掠過,像是駛入了一幅絕美的水墨江南畫卷。

  這觀感和我三十年前的夏天第一次到訪龍虎山完全不一樣。那年我剛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躊躇滿志,特意買了一雙登山鞋,准備到龍虎山酣暢淋漓地登一回高峰。可是到達后,滿眼都是大石頭般的山包,圓滾滾地散落在瀘溪河沿岸,全無壁立千仞的氣勢。

  那時我還沒見識過什麼山,以為山都應該像語文課本裡寫的那樣高聳入雲,讓人心生畏懼又有征服的欲望。這龍虎山的外形離我的期望實在有點遠。正值酷暑季節,瀘溪河上驕陽似火,坐在竹筏上都不停地滴汗。汗滴在水中而不是險峻的山道上,這讓我難免意外而失望。

  第二次到龍虎山是十年前的晚秋,氣候宜人,感受也更深刻。我陪客人走在象鼻山的棧道上,見長長的“象鼻子”深深扎入泥土,驚嘆龍虎山中也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微涼的風吹動金黃的樹葉沙沙響,我不停地向外省朋友介紹龍虎山的奇山秀水與地質學價值。在程序化的講解和巡禮似的參觀后,賓主兩歡,各自散去。遺憾的是,這次我的大部分心思都在招呼客人,雖然現學現賣一些有關龍虎山的知識后,對龍虎山有了更多理性的認同,卻沒時間靜下心來慢慢體會。

  今年,我第三次來到龍虎山,趕上了淅淅瀝瀝的春雨。雨霧浸潤過山,浸潤過河,也將一種舒緩、靜謐、悠遠和神秘的氣息刻入記憶。

  位於江西鷹潭的龍虎山,有著典型的丹霞地貌。一條明淨的瀘溪河,玉帶般串起沿岸的山峰。天氣乍暖還寒,又不是周末,瀘溪河上隻有兩隻竹筏輕輕漂浮,艄公的竹篙不緊不慢地探向水中,在鵝卵石上碰撞出清脆的回響。

  河水緩慢流淌,風一吹便泛起粼粼波光,遠遠望去像是靜默不動,似乎它們也被丹山碧水的意境迷住,忘了自己接下來要奔流到何方。遠處山灣飄出一隻竹筏,獨人獨篙,撐篙的人頭戴黃斗笠,身穿藍雨衣,輕盈靈動。我以為是附近的村民出來撈魚,聽說長在石隙間的瀘溪魚味道特別鮮美。當地的朋友告訴我,為了保護生態,瀘溪河早就不讓打魚了。竹筏上的是環衛工人,他們每天都會在河面上打撈游客遺落的礦泉水瓶、食品包裝袋等。

  河畔,蒼黃色野草不緊不慢地吸吮著雨水,顏色越來越鮮嫩。從仙人城乘坐天梯到達山頂后,遠眺瀘溪河及岸邊峰林波浪般向前翻涌,山體被雨水浸濕后,顏色由紅褐色轉為深沉的黑褐色,像油畫色彩一樣豐富厚重。

  這次來龍虎山,我已做過功課,知道丹霞地貌也是在不斷發育演變的。著名的“中國丹霞”世界遺產就是由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和浙江江郎山六個丹霞地貌捆綁申報成功,它們覆蓋了丹霞地貌從青年期到老年期的演化進程。龍虎山屬於丹霞地貌的老年早期,它不似青年期的赤水丹霞顏色鮮亮,也不似壯年期的崀山丹霞起伏劇烈。經過上億年的時光打磨,龍虎山的丹霞峰林已經較為疏散,逐漸獨立的山峰點綴在河流兩岸,勾勒出老年早期丹霞地貌的輪廓。

  這些我年少時看不上的、大石頭般的山包,從那麼遙遠的時間深處走來,也曾陡峭,也曾鮮衣怒馬。如今,它們像看盡世事滄桑的老者,將多少故事深藏在沉默裡。《水滸傳》開篇就寫到龍虎山: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挂。虎嘯時風生谷口,猿啼時月墜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塊玉,碧紗籠罩萬堆煙……想來作者施耐庵是懂得龍虎山的,他既懂龍虎山的山水之美,也懂龍虎山的內涵精髓。而我花了三十年的時間,才有些讀懂了“龍虎天下絕”這句話。

  瀘溪河畔有一個神奇的小村名叫“無蚊村”,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據說數千年來村子裡都沒有出現過蚊子。坊間流傳,當年張天師偕母路過此地,見母親被蚊子叮咬,便用法扇一扇,讓蚊子不見蹤影。這當然是一個美好的傳說,村裡沒有蚊子的原因其實另有說法。一說是因為村后山上有很多蝙蝠洞,一說是村裡和周邊山上種了很多樟樹和桉樹,樹木散發的氣味把蚊子趕跑了。還有一種解釋是村裡的房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排水系統特別好,村裡沒有積水,蚊子沒有滋生的條件。但標准答案是什麼,誰也說不准。

  我在瀘溪河的竹筏上透過雨絲遠遠張望,無蚊村在一片氤氳中若隱若現,不知是雨霧還是炊煙。河岸邊,一排板栗樹還在深褐色裡等待返青,我卻仿佛聞到了天師板栗燒雞的香味。

  無論是在無蚊村還是在上清古鎮,幾乎所有餐館的菜單顯著位置推薦的都是這道美食。龍虎山有著十分適合板栗生長的自然條件,所產天師板栗粒大、肉嫩、粉糯。用板栗燒當地的土雞,浸過雞湯的板栗更加香甜,融入了板栗味的雞肉更加細膩。

  上清豆腐也是龍虎山的特色美食。這裡水質好,加上傳統手藝十分地道,豆腐白、嫩、香、滑,無論是煎、炸、煮、燉、涼拌都清香鮮美、風味十足。有兩種做法我特別喜歡。一種是清蒸豆腐,大塊的豆腐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大圓盤裡,吃的時候最好用勺子舀起,才不會破壞它的形狀,柔滑潤喉的口感令人垂涎。還有一種做法就是街邊小吃店的油煎豆腐。把豆腐在平底鍋裡用熱油煎至兩面金黃,撒上胡椒辣椒,起鍋后根據客人的口味添加蔥花或香菜,裝進打包盒,用細細的竹簽串著吃。一口咬下去,外脆裡嫩,鮮辣香滑,回味悠長。

  從瀘溪河乘竹筏到桃花洲登岸,對面仙水岩的懸崖峭壁上,便可看到著名而神秘的崖墓,至今仍留給世人幾多難解的謎團。懸崖之下,幾隻竹筏魚貫而出,每隻筏上都有一位漁民和兩三隻鸕鹚。漁民用竹篙擊水或通過身體的晃動,督促鸕鹚下河捕魚,原本平靜的河面一下就水花四濺,熱鬧起來。可是鸕鹚並未捕得魚來,它們在水中嬉戲,或是聽從主人的示意,站在竹篙的一端由主人高高挑起,再扑扇著翅膀飛下。一位漁民從魚簍裡拿出一條小魚往河中拋去,鸕鹚快速銜起,飛到漁夫身旁。漁夫抓起鸕鹚,把其喉嚨裡的魚擠出來,這便算是完成了整套的表演。

  生活在龍虎山的先民臨水而居,捕魚是他們謀生的主要方式。隨著現代生態旅游的發展,龍虎山下的一些漁民從捕魚者變成了演員,鸕鹚也由“體力勞動者”變成了“演藝明星”,不管它們是否能捕到魚,都有無數相機手機對著它們拍照。

  離開龍虎山時,瀘溪河上的煙雨還未散去,煙雨中的一些謎也沒有解開。祖先的智慧讓一代又一代人一次次仰望,也讓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帶著滿腦子好奇從天南海北趕來。

(責編:邱燁、毛思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