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看准了就抓緊干,江西大抓落實年”系列報道——

江西奉新:小縣城 大“鋰”想

人民網記者 羅娜
2024年05月21日09:13 |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小字號

初夏5月,漫山遍野的桐花競相開放,一團團、一簇簇,恰似“飛雪”落滿山頭。驅車在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的鄉間道路上,曾經隨處可見載滿尾礦的大貨車,如今卻不見了身影。

坐擁豐富鋰雲母資源的宜春,被稱為“亞洲鋰都”。而在宜春市奉新縣,一場因“鋰”而變的轉型正在悄然上演。

沿著鄉道繼續行駛,記者來了江西九嶺硅業有限公司,在該公司年產100萬噸硅材料項目現場,見証了尾礦“變廢為寶”的循環過程。

車間內,隻見皮帶輸送機不停的運轉,工人們正在對尾礦進行篩分和浮選,經過多重工序后,高純度石英砂便從生產線上新鮮出爐。

“鋰雲母礦經過提煉后,會剩下大量的低價值鉀鈉長石粉(泥)尾礦,然而尾礦經過處理后,可以獲得高純度石英砂與長石,這兩種材料是光伏行業與浮法玻璃行業所需的原材料之一。”該公司總經理陳冠煒介紹說,該項目達產后,可以做到155萬噸的尾礦年處理量。

據介紹,通常鋰雲母的選礦比例約為8:2,即年產20萬噸鋰雲母精礦會產生約80萬噸尾礦。而大量的尾礦如不正確處理,將會佔用大量的土地和管理資金,並引起環境污染等問題。

“以前,尾礦主要用作陶瓷原料,但隨著碳酸鋰生產規模的大幅增長,陶瓷行業難以消耗如此大的尾礦量,倒逼行業內一度不得不使用填埋等方式來處理,此模式下不僅成本高,環保壓力大,而且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面對這個行業“痛點”,江西九嶺硅業決心要對尾礦“吃干榨盡”。

“宜春市提出2025年目標達產700萬噸鋰雲母精礦和50萬噸碳酸鋰,隨之產生的則是2800萬噸尾礦,如此巨大的尾礦數量,處理是一個非常大的負擔。”陳冠煒坦言,作為國內首個尾礦處理項目,不僅可以加速尾礦處理行業發展,還能減輕當地政府的處理壓力。

在“變廢為寶”路上,除了鉀鈉長石粉(泥)尾礦的綜合利用,碳酸鋰生產過程中的鋰渣也大有文章可做。

碳酸鋰生產過程的浸出鋰渣產量大,呈偏鹼性,如果堆放處理不規范,雨污分流不到位,會產生較大的環境風險。

面對挑戰,奉新縣與企業雙向奔赴。3月24日,奉新縣邀請中國科學院專家組到江西九嶺鋰業股份有限公司調研,就如何合理利用鋰渣資源、推動綠色發展展開討論,提出了專業的意見和建議。

“目前,鋰渣的資源綜合利用主要體現在建筑材料方面,採用新工藝,利用鋰渣生產低碳新型建材產品,是循環經濟的理念和技術手段。”江西九嶺鋰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冬冬告訴記者。

同時,鋰渣作為輔助膠凝材料用於水泥混凝土中,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水泥基材料的一些重要性能得到改善。“公司擬新建一條低碳凝膠材料生產線與一條高性能摻和料生產線,可年產100萬噸鋰渣地質聚合物材。”魏冬冬介紹道。

近年來,奉新縣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全縣共聚集規模以上企業44家。為保障產業持續發展,奉新縣嚴把涉鋰企業准入“門檻”。

“要求新報批選礦企業必須具備年選礦能力30萬噸、尾礦尾渣臨時堆放要規范有序、對不符合能評、環評、安評、水土保持方案等要求的一律停止審批……”為從源頭上有效限制企業數量,避免產業無序擴張,奉新縣建立多部門聯動機制,加強重大項目特別是涉鋰項目監管。

翻開數據,可一窺奉新縣的“狠勁”:18個涉鋰選礦項目中,12個未開工建設,4個已建成的未批准生產,2個依程序取消建設。

“下一步,奉新縣將引導企業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加大鋰資源綠色開發、廢舊電池回收、涉鋰長石粉和鋰渣綜合利用等技術攻關,探索綜合利用新模式,促進鋰電新能源產業綠色發展、安全發展、可持續發展。”奉新縣委書記陳志堯介紹道。

當下,新能源大潮正加速推進,在奔向新“鋰”想的道路上,奉新縣一步一個腳印。

(責編:羅娜、帥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